老辈人常说“冬至大如年”,不是说冬至到了,就要过年了。而是冬至节气的重要性,是丝毫不亚于过年的。
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气中的重要节点,而在12月21日就迎来了冬至。然而,今年的冬至,却是多年难得一遇的,它呈现出诸多特别之处,不只是128年最早的冬至,还有这5个特别之处,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今年的冬至是 128 年来最早的冬至。
有些人会说,冬至不是都是在12月22日,或者是23日吗?为何有最早的说法呢?
实际上冬至并不是某一天,而是看交节的时间。而它在每年的交节的时间是有所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天也有早晚的区别。
今年的冬至是在12月21日17时21分钟,这就是近128年以来最早的冬至交节时间了,像往年多数是在12月22日或者是23日,但是今年提前到了12月21日,并且在当天的时间也有所提前。
这一现象源于地球公转轨道并非正圆,而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较近时速度较快,离太阳较远时速度较慢。
冬至时地球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相对较快,使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间提前,从而造就了这一罕见的早冬至现象。
其次,今年冬至恰逢阳历和阴历重合,即农历和阴历都是在二十一日,这是多年难得一遇的奇妙景象。
大家都知道,阳历是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制定,而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为基础,然后再加入了二十四节气等制定的复杂历法。
二者的计算原理不同,因此重合的情况并不常见。但是今年的冬至节气,就是阳历和阳历都是同一天,这种重合反映了天文现象与历法之间复杂而又有序的关系,也让冬至在文化层面上更具特殊性,能深刻感受到传统阴历所蕴含的文化韵味。
第三,今年的冬至节气开始“数九”,且今年是“公九”。
数九习俗是我国民间计算寒暖日期的方法,从古至今都是依据冬至节气开始数九的方法,即从冬至节气当天开始,每九天算一个“九”,依次是一九、二九,直到“九九”。
数九的进程反映了冬季气温逐渐变化的过程,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直观地感受寒冷的加深与消退。
而且在民间,关于数九也有公母之分,即“公九”和“母九”的说法。这源于古代阴阳观念,古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今年冬至节气当天在农历月份中为单数,所以被称为“公九”。在民间就有“公九凶,母九爽”的说法,即认为公九的话,后面的数九寒天比较寒冷。
第四,今年的冬至节气当天还是“凶日”,因当天是杨公忌日的说法。
这种说法,更多是传统民俗中的一种观念。因为今年的冬至是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一日,而这一天是杨公十三忌日之一。
杨公忌日在民间传说中有诸多讲究,比如不能出远门,也不能嫁娶,更不能开业、庆典等。
但从科学角度看,并无科学依据证实这一天会有特殊的凶险或厄运。我们应以科学的思维理性看待这类传统说法,避免陷入不必要的迷信与恐慌。
第五,今年的冬至还是在“月尾”,民间有“冬至头,卖被子置牛;冬至尾,大寒年夜交”的说法。
这是古人根据长期的气象观察总结出的经验规律,意味着冬至处于月尾时,天气冷的比较迟,可能在除夕、春节前后才冷下来。
这反映了节气与传统节日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表明古人对气候变化与农事活动、节日庆典之间关系的深入洞察。类似的 农谚还有“冬至晴,过年雨,冬至雨,过年晴”、“冬至暖,过年冷,冬至冷,过年暖”等等。
在农业社会,这种规律对人们安排农事、筹备年货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与自然节律的紧密结合。
第六,今年冬至气温偏高。
这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点,今年的冬至节气的气温确实较往年有所偏高,这主要是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影响,大气环流异常、厄尔尼诺现象等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气温偏高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挑战;同时也会改变人们对冬季的传统认知与生活方式等。
但也引起了一些农民的担忧,就是怕后面大降温,尤其是开春以后出现倒春寒。
今日冬至了,以上就是今年冬至的6大特点,在冬至节气的时候大家不要只记得吃饺子,还有祭祖、酿酒等习俗哦,你家乡冬至还有哪些习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冬日生活打卡季#\u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