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字词注释
君不见:歌行体诗歌的常用语,没有实在意义。
雪海:地名,走马川一带酷寒,“春夏常雨雪”,故名雪海。
莽莽:茫茫无际。
黄入天:黄沙入天。
匈奴:唐时已无匈奴,这里指代封常清要征讨的播仙部族金山:即阿尔泰山,这里泛指边塞地区的山。
汉家大将:即唐家大将封常清。
戈相拨:兵器互相碰撞。
五花:名贵良马名。
连钱:马身上有黑色的钱形斑点,是良马的特征。
旋:很快。
草檄:起草檄文。
凝:结冰。
车师:车师国,在新疆境内。
伫:等待。
献捷:胜利的捷报。

诗词译文
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着天。
轮台九月的狂风在夜里呼啸,走马川的碎石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满地乱石到处翻滚。
北方匈奴牧草繁茂战马正壮肥,金山西边,烟尘飞扬,原来是唐朝的大将率军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士兵的戈矛相互碰撞,凛冽的风头如刀,把人脸刮得像被割一样。
马身上的毛挂着雪花,汗水却蒸腾,五花马身上斑纹的汗水,转眼结成冰,在帐幕中起草檄文,砚台里的墨汁也已冻凝。
匈奴骑兵听到大军出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战,料想他们不敢短兵相接来交战,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特色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轮台任职时期,封大夫即封常清。封要出师西征,岑参写这首诗送他。诗题是“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写诗的起因。走马川即北庭川,封常清任北庭都护。“川”不是河,而是平川,所以诗中有“平沙莽莽黄入天”“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描述。“行”是诗的体裁(歌行体)。

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诗,独特处仍是“奇”。开篇点题,直入走马川:走马川的沙奇,“平沙莽莽黄入天”;走马川的风奇,“轮台九月风夜吼”;走马川的石头奇,“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次西征是因为播仙部族突然来犯,封常清奇兵突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冒着“风头如刀面如割”的奇寒连夜行军奇袭敌军巢穴。战斗结果是奇胜:敌人闻风丧胆,“料知短兵不敢接”,不战而逃而取得一场奇胜,于是“车师西门伫献捷”,战斗结束了。
历来战争诗多哀苦之声、血腥之气,这首诗却大唱反调,唱出了激昂豪迈的胜利之歌,成为历史上空的訇然巨响,显示了唐军雄视西陲的声威。只有盛唐,才有这样的军威;只有岑参,才能写出这样气度豪迈的奇诗。这首诗只写战斗环境,没写战斗场面,诗中有个“送”字,末句有个“伫”字,封常清的军队刚刚出发而战斗还没开始呢,但诗人充满自信,所以末句说大家正在“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的诗体形式也很奇特,三句一节,三句一换韵,而且句句押韵、平韵仄韵交替,铿锵悦耳,节奏明快。唐代诗评家殷瑶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所谓“奇”就是创新,如此奇特的创新非一般才力的诗人所能做到的。
整首诗节奏明快,气势磅礴,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行军艰苦的描写,衬托出唐军将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充分体现了岑参边塞诗奇峭壮丽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