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曾提过一个问题,我国的学校为什么不能培养出像国外一样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家?这个问题振聋发聩,道出了多少心酸与无奈,那么,我国的科学家为何会那么少呢?
如今的中国,无论在科技创新还是工业制造都比许多发达国家还要先进,科研条件也比以前优越很多,而且有大量的科研资金可以投入。
然而,我国就是很难走出优秀的科学家,这也成了不少人的疑惑。
有人认为,是我国的科研力量不足导致的,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大多数奖项都是国际背景,美西方占据了很多优势,所以亚洲很难挤进去。
的确,如果比奖项的数量和含金量,我国确实不如美西方的多,就比如最近的诺贝尔奖刚结束,斯坦福大学有4个教授获奖。
于是有人就拿这件事讽刺我国,认为我国如今培养不出伟大的科学家。
但要知道的是,斯坦福是个非常年轻的学校,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并以此为目标来培养学生,它在这个方面,几乎做到了全球领域无人能敌的程度。
而我国大多数的院校培养方式和国外不同,所以会比国外要晚一些。可要说我国的科学团队和力量弱,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实我国在很多领域的创新和钻研能力都不弱,比如2004年,袁隆平取得沃尔夫奖的荣誉,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我国在科学领域中特别突出的人物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这些年沉淀后所取得的成果却是不容置疑的。
比如超级计算机,目前中国国产的神威太湖之光是排在首位的,其次还是来自我国的,然后才是美国的。
要知道在过去,超级计算机这个领域里是完全看不到我国的身影的,但如今国外的科学家看了也不得不佩服。
而在数不清的航天领域、卫星领域以及芯片,但凡是我国能拿出来的成果,几乎都是处于领先的。
再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全球都在为解决病毒而潜心研究,但苦于现代科学技术对肺部的探知能力有限,让当时的不少医生都感到头疼。
然而,院长张定宇偶然间得知有家研究院一直在研究一款能照亮肺部状况的仪器,并且已经成功研制,能够投入使用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就调来了几台。
据了解,这台设备在此前没有国家能做出来,我国的科研团队为了提高国内的医疗水平,潜心研究数十年,才终于成功研制出这款针对肺部检查的设备,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领先优势。
2024年6月,这款多核磁共振成像获得了我国的技术发明二等奖。
虽然和诺贝尔相比,含金量没那么大,但作为我国的科研成果,其意义是无比深远的,它的出现让人意识到,做科研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造福人类。
正如多核磁振成像,它的出现非常巧合,正值全人类被病毒所控制的阶段,医生急需针对肺部检查的成像设备,因为有它,才提高了医疗的效率,让医生快速发现问题所在,这就是科学研究的意义。
尽管我国和美西方相比,在科研成就上还有些差距,但是以现在的中国力量而言,无论是科研的投资,还是科研人才的培养,都早已提上了日程,也相信在未来不久的日子里,能看到更多来自我国的科研人才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而且即使没有获奖,也不能否认他们的付出与努力,他们同样在各自的领域做出过奉献,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国力强盛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