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真爱看哪吒,全球票房120亿啊,打破记录成中国影史第一部打入全球前十的电影,我们的文化自信在这部电影里面完全体现了出来,大家从央视到普通观众都来当起了自来水,全国联动起来就为了捧自己的文化宝贝。
我昨天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个超级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央视变成了《哪吒2》最忠实的粉丝,短短一天之内竟然发了25条关于这部电影的动态,这种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毕竟央妈一向给人的印象是严肃认真的形象,突然变成了追星族一样的存在,这让很多网友都觉得特别有趣,纷纷在评论区里调侃说央妈这是在给哪吒打榜呢,这种反差让人忍不住发笑,想象一下那些平时正经八百的新闻主播也在为一部动画电影疯狂宣传的样子,这种感觉真的挺奇妙的,就像平时一本正经的数学老师突然开始和你讨论游戏攻略一样令人惊喜。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连天气预报这种日常信息都被强行拉来站队,我前天看天气预报的时候居然听到主持人说今天天气晴朗非常适合去电影院看《哪吒2》,这种硬广植入让人哭笑不得,就跟我妈硬要把她喜欢的保健品塞进我每顿饭里一样执着,但不得不说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宣传确实效果显著,毕竟现在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部电影,就连我平时不怎么关注电影的七旬老父亲都在问我什么时候带他去看。
我最近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官方账号都在不约而同地为《哪吒2》宣传,从省级媒体到区县级的政务号,甚至连一些本来跟电影八竿子打不着的单位也跟风发布了相关内容,这种集自来景真的很少见,就像是全国上下达成了某种默契一样,共同为这部国产动画电影鼓与呼,这种现象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官方媒体通常对商业电影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我还听说有些地方的官方账号为了宣传这部电影甚至想出了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噱头,比如有的城市管理部门表市干净整洁,就像哪吒斩妖除六还有交遵守交通规则,哪吒都会点牵强附会的宣传方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尬,但不得不说确实增加了话题度,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这部电影,从营销角度来说确实是成功的,毕竟现在的宣传环境下内容再好没有足够的曝光也是白搭。
有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我注意到很多官方账号在发布《哪吒2》相关内容时都会使用一些年轻人的网络用太神爷青回这种刻意融入年轻人语境的尝试虽然有时候显得有点生硬,但也能看出官方媒体在试图缩短与年轻受众之间的距离,改变以往给人刻板严肃的印象,这种转变其实反映了主流媒体对传播方式的调整,开始更加重视与年轻受众的连接和互动。
昨天我在地铁上无意中听到两个中年人在讨论《哪吒2》的票房成绩,他们居然对数据如数家珍,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中年人通常对这类动画电影不会太感兴趣,更不会关注具体的票房数据,但现在看来这部电影已经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打破了年龄和身份的界限,成为了一个能够引发广泛讨论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国产电影中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对于一部动画电影来说。
还有一个更加离谱的事情是我前两天去银行办理业务,竟然看到柜台上摆放着《哪吒2》的宣传单页,工作人员还主动询问我是否看过这部电影,并表示如果近期在该行办理特定业务可以获得电影周边,这种跨界营销在以往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通常会选择更加稳重的合作对象,但现在连银行都开始拥抱这种流行文化,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电影的影响力,也从侧面反映出这部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民共识和文化符号。
我上周去看《哪吒2》时碰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电影院里居然有一家三代人一起来看电影,其中那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跟我聊天时说这已经是他第五次来看了,每次都会带不同的家人朋友一起来,他笑呵呵地告诉我说小时候听过很多哪吒的故事,看着国产动画能做到这种程度实在是太高兴了,他的眼睛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让我也跟着感动,想想确实挺不容易的,从小时候的黑白电视剧到现在能与好莱坞大片抗衡的国产动画,这其中的变化和进步确实令人欣慰。
那天观影的时候我注意到坐在我旁边的是一群高中生,他们戴着统一的荧光手环,拿着各种精美的周边,明显是铁杆粉丝,其中一个女生告诉我她已经收集了五种不同制式的电影票,包括普通版、IMAX版、杜比版等,还特意买了一个精美的票根收藏册,把每一张票都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这种热情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时追星的模样,不过我们那个年代的追星对象多是歌星影星,很少会是一部动画电影,这种变化其实也反映了现在年轻人对国产文化作品的认可度在提高。
最让我意外的是电影院里居然看到几位穿着道袍的人,一开始我以为是在做什么宣传活动,结果走近一看才发现他们真的是来自当地道观的道士,他们甚至还带了一幅祖师爷的画像,说带老祖宗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演绎神话举动虽然有点夸张但却体现了一种文化包容和传承的态度,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方式的碰撞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够让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同时也能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被保留下来。
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去山东蒙山旅游,他告诉我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当地景区竟然推出了一个活动,只要出示《哪吒2》的电影票根就可以免费入园,这个政策一出立刻吸引了大批游客,很多人专门安排先看电影再去景区,因为一张电影票几十块钱,而景区门票上百元,这波操作简直太划算了,据说景区的游客量比往年同期增长了三成多,这种联动营销既推广了电影又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展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新可能性。
这部电影真的是带动了很多周边产业的发展,我听说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里哪吒相关的周边卖得特别火爆,从手办到服装,从文具到家居用品,各种以哪吒为主题的商品应有尽有,有的摊主甚至表示这波销售比春节卖鞭炮还要赚钱,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国产IP的商业价值在不断提升,过去我们的周边市场基本被海外IP所垄断,但现在国产作品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对于整个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良性的发展信号。
我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是一家企业组织全体员工一起去看《哪吒2》,老板在电影开始前还专门做了一个简短的动员讲话,说这部电影体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文化自信,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启发,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这种把观影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的做法其实挺新颖的,既丰富了员工的文化生活,又能增强团队凝聚力,当然也为电影贡献了一波票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通过支持国产文化作品来表达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那天我在电影院的休息区遇到一对老夫妻,他们是专程从乡下赶来看这部电影的,老人家拿着用翻盖手机订的电子票找我帮忙取票,在等待的过程中老大爷跟我聊起来,说他们虽然不太懂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但是听说这部电影很厉害,是中国人自己做的好电影,所以特意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来看一看,想亲眼见证一下,这种朴素的文化自豪感真的很令人感动,也让我意识到这部电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属性,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自信的载体,这可能也是它能够引发全民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有个在美国留学的表弟,他给我发消息说纽约的电影院刚开始只安排了几场《哪吒2》的午夜场,结果当地的中国留学生群体直接把影院客服电话打爆了,强烈要求增加场次,最后影院不得不临时调整排片计划,安排了更多黄金时段,这种情况在北美影院应该是很少见的,因为通常亚洲电影在北美市场并不是特别受欢迎,能有午夜场次已经算是不错的待遇了,但这次中国留学生们的行动力显然超出了院线的预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海外华人对国产文化的认同和支持。
表弟还给我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场景,他所在城市的AMC影院在周末同时排映了《哪吒2》和《美国队长4》,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哪吒2》的IMAX厅座无虚席,而隔壁放映《美队4》的厅却空空荡荡,这种情况在几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毕竟漫威一直都是全球电影市场的票房保障,尤其是在北美,但现在国产电影能在美国本土市场与漫威抗衡,这个现象确实值得我们骄傲,也说明我们的文化输出正在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再是简单的符号化表达,而是能够真正引起情感共鸣的作品。
我听说不少北美影院在看到《哪吒2》的火爆程度后,主动联系了发行方希望增加排片,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通常情况下都是发行方需要努力争取更多的排片机会,但这次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这说明市场需求确实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也打破了海外院线对中国电影的固有印象,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商业潜力,这种认知上的改变可能比单纯的票房成功更为重要,因为它会影响未来海外市场对中国电影的态度和期待。
在社交媒体上我看到一些在海外的华人分享他们组织集体观影的经历,有些城市因为华人数量相对较少,影院原本甚至没有排片计划,于是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联系院线,承诺能够保证一定的上座率,最终成功说服对方安排了放映,这种草根力量的发动其实很不容易,需要大家有足够的热情和行动力,也需要对电影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它值得自己付出这样的努力,这种现象其实很罕见,过去很少有国产电影能够引发海外华人如此强烈的共情和行动力。
我从一位在加拿大工作的朋友那里听说,他们当地的电影院在放映《哪吒2》时遇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很多非华裔观众也跑来看这部电影,因为口碑实在太好了,但他们看完后有些困惑,因为电影中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需要一定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于是一些华人自发地在影院门口为他们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甚至有人专门制作了简易的文化解读手册发放给感兴趣的外国友人,这种自发的文化传播活动其实非常有意义,它不仅促进了电影的传播,也成为了一次难得的文化交流机会。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华人表示,他们很久没有一起去电影院了,因为各自工作生活节奏不同,很难聚在一起,但这次为了支持《哪吒2》,大家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手中的工作,组织了集体观影活动,这部电影成为了他们联络感情的纽带,也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找到了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这种精神层面的价值其实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的娱乐价值,它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连接和共鸣。
最让我感动的是看到一些留学生家长的留言,他们说孩子在国外留学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但通过这部电影,孩子们重新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故事的兴趣,开始主动了解更多相关的文化知识,这种效果是很多刻意的文化教育难以达到的,因为它是基于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自发产生的学习动力,而不是外在强加的要求,这或许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它让海外的年轻一代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在某个北美大学的微信群里,我看到学生们正在讨论组织《哪吒2》的主题派对,准备把传统的中国元素和现代流行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一种独特的体验,这种自发的文化活动其实很有意义,它不仅是对电影的致敬,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表达,让年轻人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传统文化建立连接,这种有机的文化融合可能比单纯的票房成功更有长远价值,因为它影响的是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态度,而这些才是文化影响力的真正体现。
在沉重的票房竞争压力下,国内影院经理们站到了《哪吒2》一边,采用了非常强硬的排片策略,直接把当时正热映的《美国队长4》给挤到了次要位置,有的影院甚至公开发布了通知,上面直美队4》先缓缓,咱们先给自家孩子腾地禮明显偏袒国产电影的做法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因为好莱坞大片通常都是院线的香饽饽,能带来稳定的票房收入,但这次情况完全不同了,大家似乎都达成了某种共识,就是要全力支持这部国产动画电影,让它创造历史。
江苏省的做法更是让人惊叹,直接拿出了2500万元的补贴资金发放观影券,鼓励当地民众走进影院支持国产电影,这种政府层面的补贴行为虽然在某些人看来可能有些不符合市场规律,但确实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就像父母为了鼓励孩子的创作愿意花钱买下他的作品一样,这种支持虽然带有一定的保护色彩,但却是必要的阶段性措施,毕竟我们的电影产业与好莱坞相比还处于成长期,需要一定的保护和扶持才能茁壮成长。
更让人惊讶的是无锡推出的半价IMAX观影政策,要知道IMAX票价通常是普通影厅的两倍左右,这种大幅度的价格优惠直接降低了观影门槛,让更多人能够体验到高品质的观影效果,这种做法既扩大了观影人群,也提升了观影体验,一举两得,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是非常明智的决策,尤其是对于视效精良的动画电影来说,IMAX的沉浸式体验能够更好地展现其制作水平,让观众得到更加震撼的视觉享受。
我们学校前段时间也组织了全校师生集体观影活动,这种现象在全国上百所学校中同时发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机会走进影院支持国产电影,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其实很少见,通常教育机构组织的集体活动要么是参观博物馆之类的纯教育活动,要么是一些爱国题材的影片,像《哪吒2》这样的商业动画电影能够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和支持,本身就说明了它的文化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一种娱乐产品,而是上升到了文化传承和价值引导的高度。
有些企业的做法更加直接,直接由老板自掏腰包请全体员工看电影,还有的企业把观影活动与团建结合起来,专门包下一个影厅,在电影放映前还安排了简单的分享会,让大家谈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将商业活动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的做法其实很有创意,既满足了员工的文化需求,又能强化企业的文化认同,同时还为电影贡献了一部分票房,可以说是多方共赢的局面,也体现了企业对文化责任的担当和对民族自信的表达。
我了解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一些本来对动画片不太感兴趣的成年人,因为社交媒体上的各种讨论和身边朋友的推荐,也开始走进影院支持这部电影,他们中很多人看完后都表示超出了预期,不仅视效精良,故事内核也很打动人,这种口碑的传播效应其实很强大,它让电影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突破了传统动画电影的观众局限,成为了一个全年龄段都能欣赏的作品,这种现象在国产动画中是很少见的,通常我们的动画电影要么偏儿童化,要么过于小众,很难做到这种全民覆盖的效果。
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影院经理告诉我,他们所在的城市平时很难引进好莱坞大片的IMAX版本,因为片源有限,优先会供应给一线城市的影院,但这次《哪吒2》的发行方特意照顾到了这些地区,让他们也能同步放映IMAX版本,这种全国一盘棋的发行策略让更多观众有机会体验到高品质的观影效果,也体现了发行方对国内市场的重视和对电影品质的自信,毕竟IMAX版本对影片的制作水平要求更高,能够同步推出说明影片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平时很少关注电影的老年人也加入了观影大军,我听说很多社区专门组织了老年人观影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接送服务,让他们也能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来,这种全民参与的现象其实很难得,它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的界限,让不同人群都能找到共同的文化认同点,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能够跨越各种差异,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价值观,构建一种集体记忆和共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