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的俩儿子夺嫡,下场有多惨?一个精神失常,一个被小妾毒杀

雁芙说历史 2025-02-08 12:08:43

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离奇身亡后,其弟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

但奇怪的是,赵光义登基后,在接下来近2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立太子。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赵光义这个人对权力的欲望极高,他不想立一个太子来分自己的权力。

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皇位合法性受到质疑,使得赵光义无法在短期内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初,宋太祖赵匡胤死后,按照古代上千年的传统,皇位应该由皇帝的嫡子继承,而且赵匡胤去世时,宋皇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派人去请宋太祖的儿子赵德芳紧急入宫,好继承大位。

只不过是赵光义抢先一步进宫,拿到了皇位。

赵光义登基后第六年,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联合赵普炮制出了所谓的“金匮之盟”。

大概意思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赵廷美哥仨的母亲杜太后病逝前,赵匡胤在身边伺候,杜太后自知命不久矣,但又担心宋朝的江山传承问题。

于是找来赵普做见证,说赵匡胤当年之所以能夺取后周江山,就是因为柴荣死后,他的儿子柴宗训还是个孩子,掌控不了江山,赵匡胤才能顺利夺位。

现在赵匡胤的儿子还小,将来万一赵匡胤有啥意外,他的儿子也太小,无法掌管江山,到时候恐怕宋朝要步后周的后尘,被别人夺走江山。

因此,杜太后认为,为了江山永固,指示赵匡胤日后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只有立早已成年的赵光义,才能保赵宋江山万无一失。

日后赵光义登基后,再传位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将来做了皇帝,再把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

赵匡胤听完以后,哭着答应了杜太后。

赵光义登基后的第六年,在皇位合法性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他和赵普拿出了这份所谓的“金匮之盟”,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此举虽然帮他稳固了皇位,但带来的弊端也是明显的。

按照“金匮之盟”的说法,赵光义登基后,他的三弟赵廷美、宋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而他本人的儿子反而不是继承皇位的第一梯队。

所以,赵光义虽然是皇帝,但在立谁为太子这件事情上,处境十分尴尬。

在他的内心深处,当然是想把皇位传给儿子的,可要是立儿子为太子,那就是公然违背“金匮之盟”,到时候反而证实了他得位不正。

怎么办呢?

思来想去,为了儿子能顺利继承皇位,他开始行动,把那些能威胁到他儿子继承皇位的人通通除掉,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传位给儿子了。

当时有皇位继承权的,无非就是他的三弟赵廷美,两个侄子赵德昭、赵德芳。

于是,在赵光义的打击下,先是赵德昭被逼自杀,不久之后,赵德芳离奇病死。

史书记载赵德芳病死时,仅用三个字:“寝疾薨”。

给后人留下无数遐想空间。

赵德昭、赵德芳死后,剩下唯一能威胁到赵光义儿子的皇位继承权的人,就只剩下赵廷美了。

很快,赵廷美也遭到了打击。

982年,在赵光义的授意下,他手底下的心腹大臣诬陷赵廷美谋反,不久后被贬为涪陵县公,安置房州,并派人监视。

这一年,赵光义彻底清除了对他儿子继承皇位有威胁的三个人。

随后,赵光义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推出,正式参与朝政。

他的长子赵元佐被封为卫王、次子赵元僖被封为广平郡王,同时任命这俩儿子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轮流到中书门下参与朝政事务。

很明显,这是在为立太子而做准备。

虽然到了这一步,赵光义依然没有正式立太子,但他的儿子已经为了太子之位明争暗斗,大打出手。

.

两子夺嫡,惨淡收场,渔翁得利

.

原本,按照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是很有机会成为太子的,赵光义也对这个儿子十分满意。

史载,赵元佐自幼便十分聪慧,而且骑马射箭也十分精通。

在赵元佐13岁那年,有一次他和宋太宗出去打猎,一只兔子突然窜出,宋太宗想看看儿子的箭术水平,于是让一旁的赵元佐试试。

只见赵元佐当即张弓搭箭,一箭便射中那只兔子,箭术造诣相当厉害,连一旁的契丹使者也大为惊讶,赵光义从此对这个儿子十分宠爱。

李皇后的儿子早夭,此后再没有生育,她要想在将来保住荣华富贵,就得找个依靠,所以她对赵元佐也非常好,不仅亲自尽心抚养,还对他非常宠爱。

有了皇后的支持,加上赵元佐又是长子,成为太子其实是早晚的事情。

然而,赵光义对赵廷美的迫害,原本是为了给儿子铺路,没想到却害惨了自己这个儿子。

赵元佐这个人很重感情,从小就和三叔赵廷美的关系非常好。

可他的三叔,却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之一,赵光义为了给儿子继位清除障碍,对赵廷美下了狠手。

在赵廷美谋反案爆发后,赵元佐自然接受不了,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坚持为赵廷美求情,求一次不行,那就求两次、三次......

在赵元佐看来,大家都是一家人,为什么父皇非要如此绝情,一点余地都不留?权力难道比亲情还重要吗?

然而,赵光义非但不听,反而十分震怒,甚至直接训斥赵元佐。

赵光义心想:你个不孝子,我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在给你小子继承皇位清除障碍吗?你小子非但不能领悟我的良苦用心,还不断地来求情,真是让人失望!

就这样,赵光义始终不肯松口,铁了心要对赵廷美下手。

不久之后,赵廷美被贬为涪陵县公,撵到房州安置后,仅仅过了两年,便郁郁而终。

消息传来,赵元佐顿时如五雷轰顶,两脚一软,直接瘫坐在地上,仿佛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之后,赵元佐承受不住打击,精神崩溃。

他整个人变得癫狂起来,动不动就无故发狂,严重的时候甚至随意砍杀府中的仆人。

好好的一个人,就这样精神失常了。

廷美死,元佐遂发狂,至以小过操挺刃伤侍人。——《宋史》

赵光义一开始并不知道这是精神出了问题,还以为赵元佐只是受了刺激,发泄愤怒而已,所以总是对他严加训斥。

直到后来,他才发现,自己对赵元佐的训斥一点用都没有,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这时,赵光义才意识到自己的儿子是精神失常了,只好找来太医,不遗余力地给他医治。

一年后,赵元佐的病情总算有所好转。

谁知,一场夺嫡阴谋,不仅让赵元佐旧病复发,而且从此失去竞争太子之位的资格。

985年的重阳节这天,赵光义在宫中举办了家宴,并召集自己的儿子们一同在宫中饮酒聚会。

由于赵元佐的病情刚刚好,不适合参加这种热闹的活动,赵光义出于对儿子的关心,便没有召赵元佐入宫参加宴会。

然而,风平浪静的宴会中,却酝酿着一个狠毒的阴谋。

赵光义的次子赵元僖,此人早就对太子之位垂涎已久,但赵元佐作为长子,正是他成为太子的第一个障碍。

只有搞垮了赵元佐,他才能顺利登上太子之位。

这场宴会的举办,让赵元僖看到了整垮赵元佐的机会,于是发生了这样一幕:

当宴会结束后,赵元僖兴致勃勃地拉着几个兄弟,前往赵元佐府上探望这位大哥,实际上包藏祸心。

到了赵元佐府上后,赵元僖故意和身边的弟弟们谈起在宫中参加宴会的盛况。

这看似无意间的举动,实际上蕴藏着很深的城府和心机。

赵元佐听他们这么一说,一下就明白了,父皇在重阳节这么重要的节日举办家宴,邀请了所有的皇子,唯独没有邀请自己。

这难道是抛弃了自己这个儿子吗?

一时间,赵元佐满心的委屈,心情无比失落。

赵元僖一看效果已经达到,于是拉着几个兄弟随便找了个借口就直接离开了赵元佐家里。

而赵元佐本来精神问题还没有痊愈,现在突然受到这种刺激,当场旧病复发,再次发疯,干脆一把火点燃了自己居住的宫殿。

事发后,赵光义十分恼怒,打算严惩赵元佐。

而这件事的始作俑者赵元僖这时却假惺惺地站了出来,开始了一番表演,在大殿中哭着替赵元佐求情,显得兄弟情深的样子。

最后,加上群臣的求情,赵光义便将赵元佐幽禁在京城的南宫。

从此,赵元佐彻底失去成为太子的资格。

重阳日内宴,元佐疾新愈不与,诸王宴归,暮过元佐第。曰:‘若等侍上宴,我独不与,是弃我也。’遂发忿,被酒,夜纵火焚宫。——《宋史》

而赵元僖在搞垮自己的亲哥以后,下场更惨。

自从赵元佐被搞垮后,赵元僖开始不断在朝中拉拢大臣,培养支持者,为登上太子之位做最后的冲刺。

到了992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太子之位大概率就落到赵元僖手里了。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992年的一天,赵元僖像往常一样去上早朝,谁知,刚刚进入大殿中,就突然感到胸口疼痛难忍,无法工作,只能先回家找太医看看。

没想到的是,赵元僖回到家中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突然就不行了。

赵光义听到消息后,连忙前来看看儿子的情况,看着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儿子,赵光义心急如焚。

一开始,赵光义叫他的时候,赵元僖还能勉强回应,可不到半炷香的功夫,赵元僖的身体开始抽搐起来,不一会儿就气绝身亡。

事后,赵光义无比悲痛,他这个儿子本来是可以成为太子的,没想到年纪轻轻就突然没了。

悲痛之下,赵光义决定追封赵元僖为太子。

谁知,就在这时,突然有人举报,说赵元僖不是突发疾病而死,而是另有隐情。

赵光义当场下令彻查,果然,背后藏着很多猫腻。

原来,赵元僖家里除了正妻李氏之外,还有个小妾张氏,赵元僖平时非常宠爱这个小妾,甚至冷落正妻。

在赵元僖的万般宠爱下,张氏想取代李氏,成为正妻。

为了清除李氏这个障碍,于是花重金请人打造了一个装有机关的酒壶,在酒壶内部有两层,一层装毒酒,一层装正常的酒,倒酒的时候,只要拧动开关,就能在毒酒和正常酒之间随意切换。

在冬至日那天,是古代非常重要的节日,也是要庆祝的,赵元僖还要去朝贺。

但在朝贺之前,他家里也要庆贺,小妾张氏打算在这天庆贺的日子,在酒里下毒,杀掉赵元僖的正妻李氏,好让自己上位成为正妻。

那天早上,张氏利用酒壶的机关,给赵元僖倒了没有毒的酒,接着切换成有毒的酒倒在了正妻王妃的杯子里。

可谁也没想到,赵元僖不知道怎么回事,在饭桌上突然有了兴致,要跟正妻交换酒杯,然后喝交杯酒。

于是两人交换了酒杯,一旁的小妾张氏,看着这一切发生,却不敢阻止,因为她如果出面阻止,那就坐实了她毒害正妻王妃的罪名,是死罪,不阻止的话,就得眼睁睁看着赵元僖喝下毒酒。

最终,小妾张氏虽然内心极度慌张,却不敢出面阻止。

赵元僖喝完那杯酒后,就出了门,要去朝贺,结果刚到大殿,就毒发,被送回家里没多久便死亡。

赵光义得知真相后,十分震怒,当场下令处死张氏,还命人掘了张氏父母的墓,又将制作酒壶的人钉死于东华门外,其他一干人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但是,这件事还有更大的内幕!

关于赵元僖的死因,正史上含糊其辞,本文所述,出自宋人笔记《默记》。

但在正史记载中,还查出了一桩跟赵元僖深度相关的阴谋案。

诡异的是,宋太宗在调查后,处死了张氏,却撤销了追封赵元僖为太子的诏书,还把赵元僖的葬礼规格降成了一品大臣礼仪。

这很奇怪,赵元僖明明是一个受害者,他到底做错了什么,让宋太宗在追封他为太子后,又急忙撤销,还降了葬礼规格?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这样说:“元僖因误食他物得病,及其宫中私事。”

这句话似乎揭开了一点内幕,所谓的“宫中私事”,究竟指的是什么事情?难道是因为他涉及“宫中私事”,所以被宋太宗撤销追封太子的诏书,还要降低葬礼规格?

那么这个“宫中私事”肯定是一件大事。

带着这样的疑问,再来看另一本史书《皇宋通鉴纪事本末》中,则记载了一段更加炸裂的内幕。

当时,赵元僖的封号是“许王”,宋太宗在赵元僖死后,查到了不少事情。

为此,赵光义决定将辅导赵元僖的大臣许王府咨议工部郎中赵令图、侍讲库部员外郎阎象这两人免职,以惩罚他们辅导不力之罪。

此外,赵元僖生前主管的开封府,各级官员因辅佐赵元僖不力,也遭到不同程度的贬官和处罚。

接着,赵光义还要继续深究下去,要把许王府的属官也通通抓起来查办。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赵光义如此动怒?

我们再继续看。

有大臣看到赵光义还要继续深究,直接出面劝谏说:

“汉武帝时的戾太子刘据,盗用父亲的兵权,犯上作乱,当时的舆论也只是认为,这样的罪行,拿鞭子抽他一顿也就可以了。而现在赵元僖犯下的过错,都还没有戾太子那么严重,请陛下宽恕。”

赵光义听完后,才停止了追究。

但撤回了要追封赵元僖为太子的诏令,同时将赵元僖的葬礼规格降到了一品大臣的礼仪。

开封府判官右谏议大夫吕端、推官职方员外郎陈载,坐裨赞无状,端,左迁卫尉少卿,载,殿中侍御史。许王府咨议工部郎中赵令图、侍讲库部员外郎阎象,亦坐辅导无状,兔所居官,仍削两任。上始追捕许王寮吏,将穷竟其事,左谏议大夫魏羽乘间言于上曰:“汉戾太子窃弄父兵,当时言者以其罪苔尔。今许王之过,末甚于此也。”上嘉纳之,由是被劾者皆获轻典。——《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从这则记载中,我们能找出蛛丝马迹的。

那名劝谏的大臣,拿赵元僖犯的罪行和汉武帝时的太子刘据相对比,还说赵元僖的罪过没有刘据那么大。

这说明了什么?

要知道,当年刘据可是起兵谋反的,赵元僖的罪名没有刘据那么严重,说明他干了和刘据类似的事情,只不过还没有付诸实施,就死了。

大概,赵光义近20年没有立太子,赵元僖为了这个位置,准备多年,已经勾结了宫里宫外不少人,阴谋夺权,把赵光义变成太上皇。

所以,赵光义在查出了这些真相后,当场撤销了要追封赵元僖为太子的诏令,还把葬礼规格降到一品大臣的礼仪。

赵元僖死后第三年,赵光义按照长幼顺序,立了第三子赵恒为太子,也就是日后的宋真宗。

宋真宗能当上太子,其实很大程度是捡漏,在这场夺嫡之争中,赵元佐精神失常,赵元僖被小妾毒杀,而太子之位,也只能由渔翁赵恒担任了。

参考史料:《宋史》、《默记》、《续资治通鉴长编》、《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0 阅读:9
雁芙说历史

雁芙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