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隆德园这种面食吃过的人太少啦

新潮视野 2022-01-24 18:08:27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里,都对面食小吃做了最生动的描绘。为什么我们对面食爱不释手,因为我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总有人说,种花家的人呐,不论走到全世界什么角落,总也改不了的就是这中国胃。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不论富贵贫贱,都会在书画文学作品中留下关于美食的记录。中国人对美食的讲究,从不因四季的更迭而妥协,正因深知耕耘的辛劳,方能体会餐桌上美馔佳肴来之不易。这一次,让我们跟随作家的笔墨,去看看隆德园餐桌上有哪些面食美味吧!

圪坨

圪坨,陕北语,关中称麻食、猴耳朵。以荞面为料,掐指蛋大面团在净草帽上搓之为精吃,切厚块以手揉搓为懒吃。圪坨煮出,干盛半碗,浇羊肉汤,乃羊腥圪坨。

吃圪坨离不开羊肉汤,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

圪坨是一种富饭,羊肉汤里有什么好东西皆可放,如黄花、木耳、豆腐、栗子。

此物有一秉性:愈剩愈热愈香。但食之过甚则伤胃,切记。

贾平凹《陕西小吃小识录》圪坨

油泼面

一碗白格生生的面条,撒上红格艳艳的辣椒面、绿格莹莹的葱花,一勺滚烫的热油浇泼而上,“滋啦”一声妙音响起,瞬间激起油气水汽混合的仙雾,飘荡起交合着油香、葱香与辣香的气味,及至搅拌入口,更是爨香四溢,嚯!看这视觉、听觉、嗅觉以至味觉的多重盛宴!

正是“油泼面”这极强的现场感、画面感和动作感以至喜庆感,在一些影视制作里屡受推崇,被频频展示,比如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比如张嘉译的电视剧《白鹿原》等等,在这些作品里,“油泼面”的制作和食用可是给剧作也增色增香不少呢。

张同武《陕西“油泼面”小传》油泼面

岐山面

歧山是一个县,盛产麦,善吃面条。有九字令:韧柔光,酸辣汪,煎稀香。韧柔光是指面条之质,酸辣汪是指调料之质,煎稀香是指汤水之质。

歧山面看似容易,而达到真味却非一般人所能,市面上多有挂假招牌的,俗辨其真伪,一观臊子[左火右览]法和面条擀法便知。

臊子,猪肉,必带皮切块,碎而不粥。起锅加油烧热,投之,下姜末、调料面煸炒。待水分干后,将醋顺锅过烹入,冲冒白烟。以后酱油杀之,加水,煮。肉皮能掐时,放盐,文火至肉烂舀出。擀面,碱合水,水合面,揉搓成絮,成团,盘起回性。后再揉,后再搓,反复不已。而后擀薄如纸,细切如线,滚水下锅莲花般转,捞到碗里一窝丝,浇臊子,只吃面而不喝汤。

在歧山,以能擀长面为女人本事,否则视之家耻。娶媳妇的第二天上午,专门有一个擀面的隆重仪式:客人上席后,新媳妇亲自上案擀面,以显能耐。故女儿七岁起,娘便授其技艺,搭凳子在案前使擀杖。

贾平凹《陕西小吃小识录》歧山面

粉鱼

名曰鱼,其实并不似鱼,酷如蝌蚪。外地人多不知做法,秦人有戏谑者夸口为手工一一捏制,遂使外人叹为观止。

秦人老少皆能作,依凉水加白矾将豆粉搓成硬团,后以凉水和成粉糊,使其有韧性。锅水开沸,粉糊徐徐倒入,搅,粉糊熟透,压火,以木勺着底再搅,锅离火,取漏勺,盛之下漏凉水盆内;“鱼”,则生动也。

漏勺先为葫芦瓢作,火筷烙漏眼;后为瓦制;现多为铝制品。

漏雨可凉吃,滑、软,进口待咬时却顺喉而下,有活吞之美感。易饱,亦易饥。暑天有愣小子坐下吃两碗,打嘈松裤带,吸一支烟,站起来又能吃两碗,遂暑热尽去,液下津津生风。

贾平凹《陕西小吃小识录》粉鱼

凉皮子

凉皮子是夏天食品,三九寒天却有出售,吃者,男食者绝少,女人多,妙龄女人尤多,半老徐娘的女人更多。

制法:一斤面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陆续加水和稀,加盐,加碱,稀浆用手勺扬起能拉起筷子粗细的条为宜。笼上铺白纱布,面浆倒其上,摊二分厚,薄厚均匀,大火暴蒸,气圆,约六七分钟即熟。将面皮从笼箅上扣在案上,每张面皮上抹一层菜油,叠堆一起晾凉后用摆刀切成细条。

卖主卖时并不用称,三个指头一捏,三下一碗,碗碗份量平等,不会少一条,多一条也不给。加焯过的绿豆芽,加盐,加醋,加芝麻酱,后又三指一捏,三条四条地在辣椒油盆里一蘸放入碗上,白者青白,红者艳红,未起唇则涎水满口。

且记:吃凉皮子的别忘记带手帕,否则吃罢一嘴沿红色,有伤体面。

贾平凹《陕西小吃小识录》凉皮子

盐汤面

陕西多面食,耀县有一种,叫盐汤面,以盐为重,用十几种大料熬调料汤,不下菜,不用醋,辣子放汪,再漂几片豆腐,吃起来特别有味。盐汤面是耀县人的早饭,一下了炕,口就寡,需要吃这种面,要是不吃,一天身上就没力气。

在县城里的早晨,县政府的人和背街小巷的人都往正街去,正街上隔百十米就有一家面馆,都不装修,里边摆两三张桌子,门口支了案板和大环锅,热气白花花的像生了云雾,掌柜的一边吹气一边捞面,也不吆喝,特别长的木筷子在碗沿上一敲,就递了过去。排着长队的人,前头的接了碗走开,后头的跟上再接碗,也都不说话,一人一个大海碗,蹲在街面上吃,吃得一声价儿响。吃毕了,碗也就地放了,掌柜的婆娘来收碗,顺手把一张餐纸给了吃客,吃客就擦嘴,说:“滋润!”

贾平凹《吃面》盐汤面

炸酱面

我是从小吃炸酱面长大的。面自一定是抻的,从来不用切面。后来离多外出,没有厨子抻面,退而求其次,家人自抻小条面,供三四人食用没有问题。用切面吃炸酱面,没听说过。四色面码,一样也少不得,掐菜、黄瓜丝、萝卜缨、芹菜末,二荤铺里所谓“小碗干炸儿”,并不佳,酱太多肉太少。我们家里曾得高人指点,酱炸到八成之后加茄子丁,或是最后加切成块的摊鸡蛋,其妙处在于尽量在面上浇酱而不虞太咸。这是馋人想出来的法子。

北平人没有不爱吃炸酱面的。

梁实秋《面条》炸酱面

剪刀面

山西的剪刀面以面来香和晋韵楼等名店为代表。剪刀面之面,和时加盐少许,和好略硬须饧。汤分浓淡,提前备好,而后上火煮沸,持面以剪。剪时左手持面,右手握剪,面剪不离,声如鹊鸟归巢之喧,形如银鱼入水之跃,高手每分钟可剪出200余根,令人目不暇接。

赵德伟《顿顿换样吃不完》剪刀面

治愈生活的良方,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在平凡寻常的365天里,能为身边的人端上一碗热汤面,就是一天之中最暖心的时光了。让我们细心搜寻生活中那些点滴闪耀着光芒的瞬间,就拼凑起一年最温暖的记忆。

0 阅读:120

新潮视野

简介:新宣资讯,热点事件,全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