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乌克兰危机造成的能源短缺,今年冬天,欧洲人恐怕要面临“要温还是要饱”的抉择。不靠谱的欧洲政客一会儿建议“洗澡只洗4个重点部位”,一会儿鼓励“一家人一起洗澡”,听起来荒诞,背后却是偏执与纠结。
▲ 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初,欧盟曾认为能通过这场危机实现“真正的欧洲团结”,让欧盟“再次伟大”,如今看来却事与愿违。当然,欧洲也不乏各种反思声音。日前,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人之一、《商报》前发行人施坦加特(Gabor Steingart)撰文,批判西方对当前国际形势存在六大认知误区,指出在充满不安与忧虑的大变局时代,西方政客和主流媒体不愿正视现实,热衷于编造各种“神话与童话”愚弄大众。
▲ 德国知名媒体人、《商报》前发行人施坦加特他的观点虽有悖于德国精英阶层主流论调,但反映出当前德国社会思潮在地缘冲突、能源危机等多重压力下正发生激烈碰撞。来看看他列出的西方六大认知误区。
误区之一:西方早已赢得冷战
事实上,1990年并不是反西方力量的终结,而仅仅是苏联作为西方当时最大的“敌手”丧失了组织能力。此后,反西方力量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以各种形式向全球扩散,在国家、军事和意识形态层面悄然扎根。这些力量在反美议题上有共同利益,虽然一度缺乏协调,但如今正在加速整合。
▲ 2022年9月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撒马尔罕举行,会议签署关于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义务的备忘录。上合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包括两个核大国,覆盖了全球42%的人口,并拥有比欧盟更高的经济总量。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上合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与欧盟、美国之和所差无几,说明西方在全球经济中已不再占主导地位。
误区之二:“俄乌战争”促使西方更加团结
事实上,在北约展现团结的表象下,西方内部的利益冲突之大前所未有。美国希望在乌克兰打一场代理人战争,以最小代价彻底拖垮俄罗斯,而德法作为靠近俄罗斯的欧洲国家,更倾向于通过谈判达成和平。
▲ 2022年9月3日,7万多名捷克民众聚集在首都布拉格市中心的瓦茨拉夫广场进行示威,要求政府采取更多措施控制飙升的能源价格,同时高呼反对欧盟和北约的口号。拜登政府鼓吹对俄罗斯搞政权更迭,德国总理朔尔茨却寻求与普京保持沟通。美国的能源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而且满足对外出口,所以对俄罗斯实施油气制裁最符合美国的利益。但欧洲经济却因失去了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受到严重损害。
误区之三:跨大西洋经贸关系迎来春天
事实上,尽管从货物和服务贸易深度看,美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从美国和德国各自的战略考量看,双方的差别同样巨大。
▲ 中国已成为德国最大出口国和贸易伙伴。(资料来源 | 德国联邦统计局)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为一己私利极力推动西方与中国完全脱钩。可惜德国出口行业对美国人对华脱钩的提议并不感冒。
误区之四:西方对俄罗斯制裁是有效的
事实上,对俄制裁的结果并不如西方所愿。西方国家原本想通过制裁俄罗斯能源产业切断其财政来源,但俄罗斯能源出口不仅未受重创,反而赚得盆满钵满。俄罗斯更是以能源为武器反守为攻,在乌克兰危机的能源战中完全占据了主动。
▲ 2022年9月14日,白俄罗斯政府人士在名为“总统记者团”的Telegram频道上发布了一段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劈柴的视频。视频中卢卡申科一边劈柴,一边表示“不会让欧洲挨冻”,颇具嘲讽意味。《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普利策奖得主弗里德曼曾表示,“我希望可以自信地说普京会失败、普京会后悔他的战略决策,但是我做不到。”他甚至进一步预言,对俄制裁正在吞噬欧洲人的经济福利,“普京将迫使欧洲人今冬在温饱之间做出抉择”。
误区之五:世界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将进一步减少
事实是,尽管德国在默克尔任内16年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但德国仍然相当依赖煤炭、天然气和石油。在德国一次能源消耗中,可再生能源占比仅为16.1%。
▲ 由于面临较大能源缺口和价格压力,德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延迟煤电和核电的退出时限。在全球范围内,尽管过去5年德国对风能和太阳能系统投资高达数十亿美元,但仅使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从85%下降到82%。沙特国家石油公司一家的市值就超过了德国40家最大上市公司之和,可见世界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之大。
误区之六:民主体制靠公民自决而非领袖引领
这种认知荒谬至极。选举制以透明的方式产生领导人,但不能取代领导人的作用。国家治理不可能事事依靠全民投票,而需要有力的领导者。
基辛格曾在其有关国家治理观的著作中特别指出,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能带领人民走出困境的领导者,将面临被边缘化甚至走向灾难性结局的风险。
▲ 2022年9月21日,拜登在纽约举行的全球基金第七次增资会议上发表讲话后,似乎迷失在讲台上。如今,西方正处于缺乏有力领导者的状态,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将非常危险。因为对手正在整合力量,而西方仍在游离,因为缺乏一个具有感召力的凝聚者。
【来源】朝阳少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