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间的情谊:邓小平复出后,周总理为支持他工作,决定推迟手术

薇颜浅史 2025-03-12 18:02:28

要说起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同志两人的友情可以说是跨越了半个世纪,一同留学、参加革命工作、共同奋斗,见证了彼此的青葱岁月到迟暮之年。

异国他乡,共同奋斗

1920年,为了学习先进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邓小平同志于10月份前往法国进行学习,而周恩来总理是同年11月到法国进行学习的。邓小平同志到了法国之后,一边学习,一边到工厂打工,维持自己的生活。

周恩来总理到法国的时候,已经开始接触社会活动了,为之后中华民族的发展积累实践经验,在1921年成功建立起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之后又成立了旅欧的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邓小平同志只有十八岁,在当时的组织中是最小的弟弟,大家都对他十分的照顾。两人结识之后,就住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打工,度过了属于他们的青葱岁月。

1923年,旅欧少年共产党在巴黎召开了临时代表大会,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周恩来同志当选书记,邓小平同志当时负责支部的工作。

由于经费有限、人力有限,大家都是挤在一起,吃住条件都很不好,每天都是白水、面包,但是这批年轻人的心中革命热情和革命劲头非常高,创办的《少年》、《赤光》等期刊都得自己刻板、排版、印刷,甚至连文书都做都需要层层的把关核对。

当时的法国社会环境以及大众思想都比较活跃,有各种各样的思潮,所以当周总理和邓小平同志待在法国期间,一边学习其它思潮的理论,吸取长处,一边积累经验。

在法国的时间,他们为了生存,白天在工厂打工,以此来满足日常的生活所需。晚上回到宿舍之后,还要筹办文章的撰写和出版的工作,虽然非常辛苦,但是他们却非常开心。

每天吃得最多的就是白面馒头,要是报刊发行顺利,恰逢足球比赛的话,周恩来和邓小平同志就会去买牛角面包,来改善生活,边吃边看足球比赛,十分开心。

1924年9月周恩来同志先行回国,之后就投入到了抗日战争中,而邓小平同志回国之后,两人由于工作不在同一地方,所以没有进行过多的联系,有一次还是两人都去往上海进行工作见过一面。

邓小平同志一家前往上海,周总理邀请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周总理说:“你怎么不吃螃蟹啊”,邓小平妻子说:“我不会剥”,周总理说:“那我来教你,一点点教,怎么把后盖打开,怎么吃肉。”

再次相聚,一同工作

两人再次联系就是解放之后,1952年邓小平同志由于工作调动,前往北京担任副总理,此时周恩来时任总理。邓小平同志跟在法国的时候一样,辅佐周总理的工作。

特别是周总理出国工作的时候,邓小平同志会临时接替周总理的国内工作,周总理还说:“邓小平同志是我的后背,非常放心将我的后背交给他。

周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两人这样朝夕相处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直到1966年之前,两人都是负责同一个部门的工作,配合默契是在党中央都远近闻名的。

当邓小平副总理后来做了总书记的时候,主要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而周恩来同志则负责国务院的工作,所以工作有了分区,但是因为两人常常会有交集部分的工作,也是时常见面。

一个负责中央的工作、一个负责国务院的工作,他们两人经过二三十年的工作磨合,早就形成了属于两人的工作方式。邓小平同志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思路比较清晰、果断,着重大事的处理。

周恩来同志主要负责外事工作,对于每件事情都非常细致。这样一来,一人抓大方向、一人负责小事情,合作得非常好。因为工作都在同一个地方,两家人也都住进了大院。

当时两家的孩子年龄相仿,妻子们也经常在一起交流生活、教育孩子等问题,很快关系就变得亲近了起来。很巧的是,周总理的妻子也姓邓,家长便让孩子叫姑妈,也算个亲戚。

有一次周总理下班之后临时决定去邓小平家吃饭,看到门口连警卫都没有,直接走进了家里面,站在中间说:“这种行啊,门口连个警卫都没有”,邓小平说:“没事,我不需要啊”,后来周总理就特意安排往邓小平同志家安排警卫。

下班两人没事就时常去对方家串门,喝喝茶、看足球、聊聊天,两人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好搭档,更是知心的朋友。经常是去对方家蹭饭,关系也是十分亲近。

有一次两家人相约周日带着孩子去郊游,去了十三陵之后,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妇女们负责把在家里面做好的饭菜摆出来,周恩来和邓小平则听从妻子的指挥,把餐布摆出来。

大家都说只要有周总理在的地方,周总理就是场上气氛制造者。他还对邓小平同志家的毛毛说:“你是你们家的外交部长!”打探人家弟弟叫什么名字,一说叫“飞飞,”周总理就说:“哎,和我同名啦。”

周总理说:“我之前写文章、诗歌的时候,落款要写名字,就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也叫飞飞。但是后来工作太忙了,没时间写,也不用飞飞这个名字了。”

邓总书记这时说:“老周,我知道你之前写文章用飞飞为笔名。我们还在法国上学那会儿,为了给我们自己的刊物写文章发表,你不是还自己写过发表嘛。”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对于当时的那段时光,两人记得非常清楚。两人常说,我们俩之间的感情,那是说不清道不明,既非常尊敬彼此,同时也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

受到波及,邓小平被下发到江西

在1966年的特殊时期中,党内的许多老领导人都受到了波及。这时,党内环境也十分严峻,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希望保护这些老干部,但难免心有余力不足。

周总理在得知邓小平同志被下放到江西赣州的时候,接连给江西省的“革委会”领导人打去了电话,说:“邓小平同志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身体和体力都不是怎么好,最好将他安排在南昌附近。”

第一次打去电话的时候,相关负责人把邓小平同志安排在了南昌,但是居住条件非常差,这对于患有风湿病的邓小平同志来说是最难受的地方。

周总理偶然得知之后,又打去了电话,说:“邓小平同志身体不好,最好让他居住到有小院的二层楼去,楼上让父母居住,楼下让邓小平同志居住,还有随行人员。”

邓小平同志虽然被逐出了北京,不再负责任何工作,但是他仍然非常担心党内的局势,但又不好打电话和周总理联系,怕耽误他的工作。周总理却常常工作空闲的时候,给邓小平同志打电话,聊聊工作和足球,十分开心。

这段时间那些心有遐想的一批人没有停止他们的小动作,反而是举行了多次的宣传活动,仍然没有放弃要打倒老干部的想法。恰巧,陈毅同志在这时因病去世,毛主席出席了追悼会。

在这次追悼会中,毛主席悼念了老友并发言道:“现在是关键时期,我们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国家富强起来。”

在邓小平同志被下派到南京期间,周总理也时常跟毛主席说“邓小平同志思想觉悟高,工作效率高,是我们党不可缺少的人”。周总理反复地和毛主席提及此事,后来,毛主席也决定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工作。

虽然主席发话同意了,但是还有许多的事情需要一件一件完成。第一件事就是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工资待遇;第二件事就是当时邓小平同志的孩子正在生病,批准带着孩子前往北京治病。

1972年10月,邓小平同志被准许可以出门活动了,先后去往了韶山、井冈山、红都机械厂以及其他江西较为著名的地方,一直走访了两个多月。

周总理身体抱恙,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

同年十二月底,纪登奎和汪东兴正式提出要恢复邓小平同志的职位以及他的工作。此时的周恩来总理已经旧疾复发,但是为了邓小平同志的恢复工作能够尽快完成,仍然坚守在一线。

直到1937年2月,邓小平终于接到了通知可以返回北京,但是周总理的病情却不容乐观。从二月份到三月初,开展了多次会议,经过反复商量,才有了统一的结果。

这时,周总理才向党中央说明他的病情,申请要请病假去医院治疗,也就是同一天,在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完成之后,说明了自己的情况,毛主席也批准了。

3月中旬,关于小平同志复出的通知正式发布,周总理的心彻彻底底地放了下来。由于邓小平同志还有很多的手续需要亲自办理,等到抽空出来去看望老友的时候,已经是十几天之后了。

当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靠背椅上坐着,邓小平同志走进来之后,周总理立刻站了起来,两人走路的步伐都加快了。周总理握着小平同志的手,喊着“小平同志”,不知不觉中眼中泛起了泪花,紧握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周总理眼中饱含泪水,眼神打量着邓小平同志的全身,六七年没见的两人,心中有着很多的话想要对彼此说,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第二天,邓小平同志就见到了毛主席,讨论他回来后的工作问题。晚上,周总理组织了政治局会议,着重讨论邓小平同志的工作问题。虽然病情没有任何好转,但是周总理还是坚持一边完成邓小平复出工作,一边做治疗。

没过几天,周总理就停止了所有工作,去往了玉泉山养病。听说邓小平同志和妻子要过来,周总理和妻子早早地就在门口等着了,这是两家第一次私下见面。

刚一进门,周总理就马不停蹄地说:“你们要是给孩子看病,就得找保健大夫,吴家的”,邓小平同志说:“我会自己看着来的,到是你啊,怎么这么不注意身体。”

周总理尴尬地一笑,说道:“天意啊,哪能由我说了算。”一聊就是一下午,晚上还一起吃了饭。周总理说道:“这次你复出,要格外小心。”

邓小平同志说:“我问心无愧,做好分内的工作,对得起党和国家、人民,其他人怎么说,我都不在意”。两人又聊了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妻子们则是唠唠家常。

很快邓小平同志就恢复了工作,开始正式上班。4月12日,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露面,接见的是西哈努克,并举办了宴会。为了让邓小平同志顺利开局,周总理特意在做完治疗之后,赶往宴会,还专门地将邓小平同志介绍给大家。

没过几天,周总理又专门找了一趟邓小平同志,想让小平同志接替他的位置,一方面是自己的病情不容乐观,很难顾及工作;另一方面是他对于邓小平同志的工作能力十分了解,由他接受会很放心。

但是邓小平同志拒绝了,说:“我刚回来,对于工作还不是很了解,恐怕不能够胜任你的工作,还有你的职位无人能代替,还是得你康复之后回来接手。”

五月,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这是邓小平同志复出之后,第一次参加中央工作的汇报会议,周总理还在会上说:“邓小平同志的付出,绝大多数的人是满意的,在工作、做事上考虑的都是非常周到的。”

他对于邓小平同志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中,邓小平同志已经成为主席团的一员了,后来成功当选为委员,为自己的工作复出向前走了一大步。

虽然邓小平同志的工作和生活逐渐步入了正轨,但是仍有一些人对于他的回归有些小意见,影响了正常工作。当毛主席得知之后,多次强调了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性。

并在会议上公开说道:“小平同志不是我一个人请回来的,是政治局请回来的,小平同志回来,给政治局添了一位秘书长。”还说道,“小平同志是绵里藏针,柔中寓刚,”这几句话充分肯定了小平工作的能力。

受到了党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肯定,邓小平同志的心中充满了动力,决心要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绩。可在1974年初,周总理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开始便血。

毛主席得知周总理的病情严重之后,特意到家中劝说:“身体要紧,工作上放心交给其他同志”,但是周总理却说:“我的一生都应该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的病情我清楚,我怎么能因为生病而停止工作。”

毛主席也默许了周总理的决定,大家一起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毛主席还特意开了大会,说:“新中国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大家要将心思放在新中国建设上,早点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邓小平同志顺利参加联大会议回来的时候,周总理亲自去往机场迎接,之后就去往医院进行手术,周总理为了能够让小平同志的工作顺利进行,做出这种牺牲不是几句简单的话语可以表达的。

可是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后来发现癌症已经再次转移了,毛主席打电话给周总理说:“四届人大,邓小平当第一副总理,让小平同志接替你的工作。”

周总理心情十分高兴,自己本意就是想让小平同志接替自己的位置,毛主席既然开口提了,周总理心中的石头也放了下来,并说道:“邓小平同志是人才难得、政治思想极高的人。”

为了小平同志更好接替,决定推迟手术

后来,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完成之后,肿瘤已经转移到了全身,总理心里也非常清楚。随着病情加重,总理也加快了自己工作的步伐,想要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第四届人大的会议中,邓小平同志提出“四大整顿”和“三项指示为纲”的想法,但是却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对,认为现在还不是要大力改革重新发展的时期,周总理始终支持着邓小平同志。

因为邓小平同志每周都要去往一次医院,和周总理汇报工作,讨论怎样可以更好,所以周总理对于小平同志的想法非常了解,认为现在确实是可以改革的大好时机。

世纪之交,惺惺相惜

之后周总理先后进行了四次大手术,在进第四次手术时,周总理抓住邓小平同志手说:“小平同志,你这一年多的工作,证明你比我强得多。”

当时在场的有很多领导人和干部,周总理大声地说就是为了让这些人可以听到,能够充分配合邓小平同志的工作。在总理的心中,他认为自己很有可能挺不过这一次,用最后的力量支持小平同志的工作。

虽然这次手术成功完成,但是周总理的身体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连下床走路都没有办法进行。12月底,周总理下了病危通知书,大家都赶来看望周总理。

周总理和张春桥、汪东兴说:“你们要多帮助小平同志工作,”还跟小平同志说:“你要好好工作,我的病情不碍事”,邓小平说:“我的设想需要我们一起的努力,你要赶快养好病,早日跟我一起奋斗。”

没过几天,周总理就去世了。邓小平得知此消息之后,痛哭不止,迅速前往了周总理的医院,看到周总理火化的场景,邓小平嘴里一直说着:“我会实现你的愿望。”

周总理的本意是不开追悼会,但是邓小平同志坚持要为周总理念致悼词:“周总理是非常聪明,善于团结的人,可以将不同的意见融合到一起的人,对于工作事无巨细,认真负责。他现在去了另一个世界,可以好好的休息,我会一直想念他。”

两人深厚的友谊虽然不曾言语表达过,但是却时常关心对方的生活、工作、身体是否安好,周总理去世之后,邓小平同志和妻子说:“周总理走了,我要把他没干完的事业,抓紧干完。这样等我哪天也去了,好跟他交代呀。”

邓小平同志工作更加的忙碌了,就连妻儿一个月也见不到一次,妻子说:“小平对于工作简直比对我还好嘞,别提在家吃饭了,就连晚上也时常不回来住,我都不知道他在哪里。”

小平听到后笑着说:“现在正处于建设新中国的关键时期,我不能给大家拖后腿,要多给人民谋发展、谋福利。你把家照顾好了,我就能踏踏实实的去工作,你可是我坚强的后盾。”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邓小平同志将深圳设为特区,实现了当初和周总理的约定,这对好友的情感比金都坚实,国家也变得越来越好。

0 阅读:0
薇颜浅史

薇颜浅史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