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战士掉进40多米深桥墩,淡定说:桥修好后来告诉我

薇颜浅史 2025-03-18 13:54:11

当年,中国正重建家园。党中央决定建成都至昆明铁路。此工程对当时国力极为艰巨,但解放军战士们不懈努力,成昆铁路终如期建成,铸就辉煌历史。

铁路建设中,1965年8月24日晚,一21岁战士不慎坠入40多米深桥墩。生死关头,他淡定告知队友:“桥修好告知我。”其经历与命运如何?让我们缅怀先辈的牺牲。

【党中央勇敢决策,振奋民心】

新中国初建,面临重建重任。当时,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畅,制约发展。西南地区地理环境恶劣,与中原隔绝,成为国家建设的关键难题。

党中央认识到,为打通国家经济命脉及对外通道,需加速西南基建。经研究,1958年决定在成都与昆明间修建铁路贯通线,以振奋民心。

这条铁路工程艰巨,挑战众多。清朝时,英法等国因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而放弃修建。如今,党中央决心在新中国有限国力下,完成这一曾被列强视为不可能的壮举,极为艰险。

党中央决策审慎,知悉此铁路能贯通西南、拓宽外通,促经济发展,惠及百万民众,更展现新中国自力更生精神,提振民心。

党的明智决策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众多建设者接踵而至,决心在被誉为“绝境”之地,开辟一条全新的生命通道。

【工程艰难重重,挑战层出不穷】

修建成昆铁路面临恶劣环境,挑战重重,这是一场展现人类意志与决心的壮丽拼搏,彰显了人定胜天的信念。

这条铁路连接成都与昆明,全长约1200公里,穿越四川、云南,途经横断山脉、金沙江及元江等险地。沿线地势险峻,气候严寒,自然条件极为恶劣。

清朝时,西方列强多次考虑在此修建铁路,但每次勘察后均感工程艰巨,无力实施,最终放弃。这凸显了该项目难度之大。

党中央决策如令,人民子弟兵誓征自然。八八七部队至工地,见荒漠峡谷,狂风肆虐。他们从头开始,先垦小路,再运建材。

工地上,为节约物资,人力承担一切。上万战士烈日下持镐锹挖凿岩石开路,肩扛钢筋水泥上运。汗水浸衣,饥渴缠身,但英勇队伍不畏任何困难。

桥梁壮观,如龙骨甸大桥长6公里,设上百个几十米高的桥墩。施工环境恶劣,工人们冒狂风暴雨作业,生命受威胁,却从未退缩。

人民子弟兵不懈努力,逐一攻克修建难关,渐入佳境。最终,伴随最后一声爆破,标志着成昆铁路开通的伟大时刻即将到来。

【英勇战士抛头颅,浇筑生命桥墩】

修建成昆铁路,众多战士倾尽心力乃至牺牲。尤为铭记的是,龙骨甸大桥施工的那个夜晚,他们的奉献永载史册。

1965年8月24日,大桥第七座桥墩即将完工,仅剩一夜工作。37分队战士三班倒,持续作业,不分昼夜地将水泥运至施工现场。

当班战士熊汉俊,21岁,常秉手电筒亲察施工,勤勉无倦以赶工期。某夜,他发现桥墩裂缝,若不及时处理,将危及桥梁安全与质量。

熊汉俊,陕西农村出身,自幼怀揣报国之心。此次,他毅然拿起修补工具攀上桥墩。但因视线不良,不慎坠入桥墩深处,悬空命悬一线。

('Connection aborted.', RemoteDisconnected('Remote end closed connection without response'))

时间流逝,水泥愈发坚固,熊汉俊被完全封固,生死悬于一线。面对死亡,这位战士毫不惊慌,沉着地高喊:“战友们,大桥建成后,请告知我一声!”

熊汉俊不幸被埋于桥墩下。次日,分队战士向领导请愿炸毁桥墩以取出其遗体,但领导权衡利弊后,决定维持原计划继续建造。

出于尊重熊汉俊生命,避免炸毁桥墩损毁遗体;同时纪念这位英雄,让他永载铁路史。因此,该桥墩被命名为“汉俊之桥”,成为第七座桥墩。

多年后,列车过汉俊之桥皆鸣笛默哀30秒,缅怀热血青年。熊汉俊舍身为国,壮举永铭人心,他用生命筑就了不朽的桥梁。

【惊险一幕背后的英雄故事】

熊汉俊生死关头展现英勇无畏,源于其背后可歌可泣的人生经历。

1962年,17岁的熊汉俊离家加入人民解放军。他自普通战士做起,刻苦训练,不畏艰辛。念及家中兄妹困苦,他紧握钢枪,誓以军旅之路改变命运,报效祖国。

经数年严格训练,熊汉俊成长为楷模士兵。1965年,其部队被调往成昆铁路工地,负责龙骨甸大桥建设。

面对艰难险阻,熊汉俊始终冲锋在前,不知倦怠。他明白,铁路贯通方能为老家和西南大地带来出路与新希望。这份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赋予21岁的他非凡勇气与力量。

那晚,熊汉俊见桥墩有裂,首先想到的是大桥质量与工期,而非个人安危。这源于他自幼历经贫寒,投身军旅后,心中始终怀揣的报国志向。

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不顾安危护航大桥。被埋桥墩下,他仍沉着冷静,留下动人遗言。

熊汉俊的事迹如镜,映照出当年为祖国建设不懈奋斗的英雄儿女。其坚韧不拔的报国之心,典范新中国军人,永载民族精神史册。

【铁路贯通战士终圆梦】

成昆铁路经众多战士艰辛努力,于1970年通车。这条曾被认为不可能建成的铁路,成为了新中国基建的荣耀。

冲刺阶段进度停滞,因地形复杂、技术落后致难题频现。工期面临延长风险,遂全军动员,集结全国顶尖力量应对。

自那时起,专家、工人、知识分子相继投身其中,昼夜不息地努力。他们与战士并肩,以科学理论指引建设,创造性攻克众多“不可能”的难题。

最终,众人齐心协力,攻克了最后难关。1970年4月,首列从成都出发的列车,平稳驶上龙骨甸大桥,迅速穿行,顺利抵达云南昆明。

成昆铁路乃新中国建设之瑰宝,汇聚全国之力。它贯通西南,开启东南亚通道,更展现新生力量之斗志,坚定全国人民自力更生之决心。

沿线群众欢欣鼓舞。四川村落自发组织盛大庆祝,家家户户摇旗呐喊,载歌载舞,喜庆氛围堪比过年。

同时,修路战士们凝视着这欢庆瞬间,熊汉俊的家人前来凭吊,热泪盈眶。列车汽笛轰鸣,让他们仿佛重见那位年轻英雄的身影。

熊汉俊同志,夙愿得偿。家人在汉俊桥前举起其遗像,感慨万分。陕西老家的亲朋好友亦欢欣鼓舞,为这位贫苦出身却成就斐然的孩子深感骄傲自豪。

对众多为铁路献身、洒下热血的英雄而言,这皆是他们的终极期盼。在人民铁路史上,他们将被铭记,名字镌刻在民族复兴的荣耀篇章里。

0 阅读:5
薇颜浅史

薇颜浅史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