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看儿子闲得无聊,给他随便买了个官做,没想到成就一代名臣

兜兜历史迷吖 2025-01-20 09:23:04

历史上,每当提到“买官”二字时,我们下意识会认为,只有无能之辈才会花钱买官。

但在古代,真有一个人花钱捐了一个官,最终从一个无所事事的富二代,摇身一变成为封疆大吏。

他究竟有什么特殊能力,能得到皇帝的宠信?

李卫捐官

很多人都觉得“花钱买官”是朝廷不允许的,即使是在古代,也只能私下里交易,是见不得人的事情。

但在有些朝代,皇帝为了快速充盈国库,会公开允许百姓花钱买官,而且买来的官衔也是受朝廷认可的。

只不过买的官是没有实权的,更不可能真给你一个职位去赴任。

比如在清朝时期,将买官称为“捐官”,只要肯出钱,就可以成为“朝廷命官”。

而官职也随着捐钱的多少,会逐渐提升。

就拿职位最低的“候补县丞”来算,非京属县丞大概需要两千两银子,京城附近的郡县更贵。

而这也只是“候补”县丞,只是一个头衔罢了,想要成为真正的县丞,还得掏钱,大概在一千三百两左右。

而当时县丞每个月的俸禄也不过四两银子,如果单纯想靠俸禄将这两千两银子赚回来,就需要八十多年。

如果是五品知府和七品知县这类的正职,那价格将会更贵,而且捐官渠道更少。

毕竟这类人是需要给皇帝干实事的,大字不识几个的暴发户是很难担任这一职位的。

虽然不能买一个知县来坐坐,但如果硬要花这个钱,也是有五品的官衔,叫做“员外郎”,只不过是一个闲职。

想买成“员外郎”,大概需要花一万两左右。

如果在官场有关系的话,还可以更便宜一点,但最低也要四五千两。

员外郎的意思就是候补,至于什么时候能候补上,不再花钱,不打通关系,这辈子都不可能担任实差。

这时候,百姓们会称这群人为“员外”。

这是为什么很多影视剧中会将富家翁成为“员外”的由来。

在清朝康熙年间,在江浙一带就有这么一个李姓地主,家里靠着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又买下不少田产,可谓是吃喝不愁。

本想让儿子好好读书,参加科举,考一个功名。

虽然儿子李卫头脑伶俐,做事圆滑,但自幼不好读书,偏爱和市井之徒厮混。

在李卫成年之际,李父觉得自己虽然挣了很多钱,但在官府面前还是要低声下气。

而且没人在官场,若被安插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再多的家产,那也要拱手让人。

为此,他想了一个办法,花了一万多两银子,给儿子李卫捐了一个员外郎。

成为员外郎后,李卫也成为“朝廷命官”,当地有什么事情,知县也会通知他。

大字不识几个的李卫,又是怎么进入仕途的?

精通算账

很多成为“员外”的富豪,都会止于这一步。

虽然这些员外能和官府打上交道,但知县也不会重用。

只有知府、巡抚下来巡查时,就会把他们叫上来坐陪,最后掏钱的也是他们。

好处是,朝廷有什么吹风草动,或颁布一个新政策,都会提前通知他们,让这些富豪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不过李卫和其他员外不同,他年龄小,脑袋灵活,而且又有一众狐朋狗友。

平时知县有什么难办之事,便交给他,不用多长时间,他就能顺顺利利地搞定。

就这样,李卫的名声逐渐被其他官员得知。

而他也趁机花钱打通关系,从一个员外郎升成了户部郎中一职,担任了实差。

虽然官职依旧五品,但好在担任了实职,还有了俸禄,一个月十两银子。

当然李卫也不是为了钱去的,毕竟为了买官,他都花上万两了,这点俸禄,他得干一百年才能挣回来。

这时候,有人会怀疑了,既然李卫大字不识几个,那他又是怎么在户部做事的?

因为清朝时期,户部是主管财政的,也就是赋税,只要和数字打交道。

虽然李卫不识字,但他们家是做生意的,拨算盘、算盈亏是看家吃饭的本事。

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这些官员,对数字不够敏感,算起账目来还不如李卫呢。

同样,他的能力也限制他的职位,很难有所提升,不过即将有一件事将改变他的人生。

这一天,京城肃穆,大雪落地,紫禁城都被染成了白色。

一声恸哭从后殿中传出来,康熙皇帝驾崩了。

而继任的皇帝是沉默寡言的雍正。

因为在夺嫡的时候,雍正不像其他皇子那般拉帮结派,导致登基后,身边无人可用。

同样,他在准备改革时,也不信任朝中大臣。于是,他开始在朝堂中寻找值得自己信任的臣子。

通过花钱买官的李卫,又是如何被雍正赏识的?

李卫当官

如果是其他皇帝,肯定对“买官上位”的李卫嗤之以鼻,但雍正却不这么想。

因为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学子,大都是出身名门望族,而且在进入仕途时,也会拜师站队。

而且朝堂关系复杂,权力互相勾结,即便这些学子履历清白,但也不敢放开手脚,为皇帝做事。

雍正想用的是那种“愣头青”,不但履历清白,而且在朝堂中还不受其他臣子待见的“孤臣”。

很明显,大字不识几个,又不会附庸风雅,经常遭人排斥的李卫,就成为雍正苦心寻觅的人。

因为康熙末年放纵官员贪腐,导致国库空虚,百官勾结。

尤其是南方盐税,收入一年比一年低。

经过一番调查,发现是官府和地方盐商勾结,通过贩卖私盐的方式,中饱私囊。

因为涉及的利益太广,无论派出去多少巡抚,都很难斩草除根。

为此,雍正直接提拔李卫为四品盐驿道,专门调查盐税问题。

李卫为人伶俐,深谙市井中的潜规则,很快将私盐问题调查清楚,并尽数告知雍正。

于是,雍正第二年就升任其为二品大员,开始着手调查南方赋税问题。

又用了一年,他将牵扯其中的官员全部调查清楚。

于是在第四年,他在雍正的授意下,开始了“收网”工作,将南方私盐问题摆上明面,抓捕了大量官员。

经此一事,李卫大名响彻江南各地,成为百官忌惮的存在。

而他也仅用五年时间,从一名小小的户部侍郎,一跃成为闽浙总督。

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他靠着聪明才智以及对雍正的绝对“忠诚”,在江南继续查处私盐问题,整顿官场之风。

同时,他也积极修筑河堤,镇压盗贼,成为南方百姓拥护的“青天大老爷”。

李卫的父亲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就想给儿子买一个“官衔”,以求保佑家族平安。

没想到,李卫竟然一步步成为封疆大吏,名留青史。

不过,李卫自身的“聪明伶俐”也是他成功的关键,让他在皇权更迭之际看清局势,最终得到雍正的重用。

0 阅读:728
兜兜历史迷吖

兜兜历史迷吖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