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生老病死,是我们最常讨论与接触的话题。
走在街上也总是能看见新鲜的讣告,在这个网络发达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人的死去。
(现代丧葬形式)
死亡成为人类无法避免的问题,也是人类生命的终点。
我们最常能够接触到死亡的,恐怕就是街上的讣告了。有些人悠悠一生,在讣告上也不过百八十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许多讣告上写着“享年xx岁”,或是“终年xx岁”。
两个同样都是代表死亡的词语,为何会有差别?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使用“享年”,而有的却只使用“终年”呢?
一、古人的生死观,儒家、道家有何不同?不论是“终年”,还是“享年”,都是我国事关丧葬制度的一部分。
而提起丧葬制度,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古人的生死观,死亡对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有的人看淡生死,而有的人却将生死看的极重。
鲁迅先生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活着。
一个人是否真的死得其所,其实不光是对于死亡的评判标准,我想这个更关乎一个人的生死观。譬如司马迁也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白菊 图文无关)
从周朝开始,君主被称作“天子”,人们说君权神授,而君主就被看作上天的孩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周朝时期人们是信奉人、鬼、神的。
而周朝的礼制得到了春秋时期孔子的推崇,这也促使孔子的生死观态度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生死与鬼神的态度,是更加理性化的。而在另一本儒家代表《左传》中提到生死,往往会使用不朽一词。
其含义也是希望儒家能够创造不朽抵抗死亡,实现人生最高价值。儒家更多的是,讲究一种顺应自然的死亡观,不去过多干涉。
(孔子画像)
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在他们的眼里,死亡更加超然脱俗,是一种自然之道,生老病死是一个人无法控制的事情。
而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心中灵明,坚守自己的修行,而这样的人便可以超越死亡,这也成为了道家超越死亡的自然主义生死观。
毕竟道家的思想,本身就是大道无为,是一种更加自由脱俗的想法,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所不同,二者关于死亡的观点自然也是。
而比如我国古代流传至今佛教,佛教对于生死讲究的是轮回,一个人死亡并不是真正的离去。而是他的灵魂前往了往生,是可以在某个时候又回来的。
比如西藏的活佛便是如此,在每一任活佛圆寂之后,他们都会前往寻找符合条件的灵童,被看作下一任活佛转世。
(六道轮回)
在了解了生死观之后,您便知道,不论对于古人还是现代来说,死亡都是一件大事,不论他是结束还是开始。这也是为何现在我们对于丧葬礼俗,依然十分重视的原因之一,这是千百年来的传承。
二、讣告中的“享年”与“终年”究竟有何不同?传承下来的习俗,在如今也依然保存完好。
而在丧葬中比较重要的,便是转达死者的死讯。在现代,我们常常会看到,现代人往往会张贴出讣告,来告知人的死亡,在大街上的许多告示张贴栏中随处可见。
但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端倪,有的人的讣告上写着“享年”,而有的却写着“终年”。比如在送走我国的“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时候,官方发布的讣告便是“享年”91岁。
(讣告)
那为什么要使用享年,而不是终年呢?
这背后还是有一定的说法的。首先两个词语都是用在讣告上的尊称,表达了对死者的尊敬,都是礼貌用词。要想知道他们的不同,我们可以先从他们的解释入手。
享年在词典中的解释为:“敬辞,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
而终年在词典中的解释为:“人死亡时的年龄”。
没有任何年龄的限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使用方向上,一个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人,一个更偏向受人尊敬的老人。
(老人图片)
那么我们也可以领悟出,享年的级别明显比终年更高一些。
面对自家的亲人,或者是受人尊敬的老前辈,又或者是在当地很有声望的人,他们去世时,往往便会写上享年xx岁,例如袁隆平爷爷便是值得全国人民尊敬的人,那么他的讣告自然也用到了享年。
享年的使用,更像是小辈对于前辈的尊敬、尊称,说明死者是受人敬仰的人。而终年虽然也是代表人死亡的年岁,但是他更像是寻常普通人,哪怕是一事无成也可以使用。
死者的一生,也许就是平平淡淡没有任何大的曲折,也没有做成什么大事,这其实就是许多人一生的写照。
这时候使用上的终年,更像是一种平等的赘述,虽然也是生者对于死者的敬称,却更像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而享年却有限制范围。
(丧葬现场)
但这些也不过是广义上的一种定义,有人认为这两个词可以随意使用吗?反正也没人管。虽然从原则上的确可以两个词都能使用,没有限制。但是既然两个词之间有差别,有时候还是不要胡乱用词,否则容易闹些笑话出来。
把错误的词语安在错误的人身上,本身也是对死者的不尊敬。
并且享年有时候也会成为,在公开场合谈论某人去世,我们便会使用到享年一词。这是因为对待死者,不论善恶与否,我们总是讲究“死者为大”,那么在谈论已经死了的人,我们也会使用享年。
在程度上来看,享年的确要高上不少,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也可以发现,大部分用了享年的也都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或者做出贡献的人。很少有年轻人使用这个词语,其实这也是和我们千百年来的习俗有关。
(古代丧葬习俗)
我们中国人对于死者包括丧葬,都是十分尊敬的,要设置灵堂上香,在下葬的时候还要挑选良辰吉日下葬。有的地方还会算出那些属相的人不可以来灵堂,否则会冲撞死者。虽然人已经死了,有些人也觉得这些习俗荒唐。
但是想一想,这些也都是人们能为死者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让他体面风光的离开,这也是中国人面对死亡时的浪漫。
有的人把生死看得重,有的人却觉得不过弹指一瞬,这是每个人的选择。
三、我国还有哪些值得注意丧葬习俗?在讲述完“享年”与“终年”值得注意的地方与区别,我想关于现代的丧葬习俗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那么在我国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丧葬习俗呢?
一个最基本的,参加别人葬礼的时候,我们不可以穿鲜艳的衣服,尤其是大红大绿的颜色,这样的颜色是十分不礼貌的,更是对死者的不尊敬。
然后是在灵堂守孝,我们也能看到死者的家属、亲朋好友这些都需要在手臂上佩戴麻圈,是按照男左女右的方向佩戴。在我们这边还看到一种习俗,那便是给死者上的香不可以断掉,如果香要燃尽时,需要再点上几柱。
(灵堂守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不报丧,不吊孝”。
如果对方没有公开通知死亡,那么即便知道这件事情,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去别人家慰问,权当不知道即可。还有一般报丧的人,要选择与死者比较亲近的人。
在客家地区的文化中,报丧的人需要随身携带雨伞,到了地方便将伞倒过来放在堂前,在秉明来意。随后亲戚会主动给他一个封包和鸡蛋表示感谢。
当然不同的地方习俗也不用,比如黄冈地区,他们的报丧人是不能进别人家门的,只能在门口报丧,随后喝下主人家一口水,然后将水倒掉。
而死者一般死后选择良辰吉日下葬、抬棺,要是最近都没合适的日子,那么死者便会“停棺”,也就是等待吉日。而死者一般选择的下葬位置也有考究,要请专门点穴的先生来看,找一处地势开阔的地方下葬。
(下葬现场)
而在丧葬中也尤其看重时间,要选择吉时入棺,精确到几点几分,然后出殡的时间也要通过风水先生来定。比如有的出殡时间是凌晨,而有的则是早上,最后便是入葬的吉时。有的人将这些看做是封建迷信,觉得不足为奇。
但在我看来这并非迷信,而是传统。
这样的丧葬习俗和前文提到的享年与终年的用法有何不同吗?他们都是一种传统,只是一个体现在文字上一个体现在行动上。这些传成了千百年来的习俗,如果一昧用现代眼光职责,那我认为反而是丢了根本。
所以不论是对于任何一种丧葬习俗,大到各种事宜,小到遣词造句,我们都需要注意,因为这同时也代表了对于死者的尊敬。
现在都是统一享年[得瑟]比如小编享年18[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