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战士而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然而对于生者而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争只有胜负,人性则显得脆弱。根据财联社10月10日的报道,以色列军方声称,在“境内”的清剿行动中,约有1500多名哈马斯武装人员被打死,他们的尸体陆续在各地被发现。
以色列军方发言人理查德·赫克特强调,自9日晚上以来,再未出现哈马斯大规模“越境”进入以色列的情况。
较早前,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0月8日的报道,开战24小时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以境内的大部分哈马斯成员已被消灭”。综合这两则新闻来看,7日早上哈马斯敢死队员通过摩托车、动力滑翔伞等交通工具进入以占区,基本上已经遭到了“全歼”,因为自9日之后,哈马斯已经放弃了“大举入侵”的行动。这意味着,以色列军队的主攻方向将全面转向加沙地区,对哈马斯进行“彻底清算”。
目前是哈马斯最需要支持的时刻,然而,“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哈马斯在逆风飞扬时,得到了不少国家的“祝福”,但一旦陷入困境,态度便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央视新闻10日的报道称,伊朗外交部表示,巴人对以色列的抵抗运动是“合法的”,“号召所有伊斯兰国家支持巴勒斯坦”。然而,发言人卡纳尼强调,相信“巴勒斯坦有能力维护自身权利、抵抗以色列的占领行为”。
这一表态意味着伊朗对于30万以色列军队的大兵压境,以及哈马斯的“生死存亡”并无实际援助,只能通过“口头支持”表达关切,而非实质性的支援。伊朗一直是哈马斯的“长期赞助者”,多年来一直为其提供经济援助和武器装备。
本次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采用的战术和升级后的火箭炮,都带有伊朗革命卫队的痕迹。在冲突爆发后,伊朗成为此次巴以冲突的“幕后金主”。
此外,伊朗还操控着黎巴嫩真主党以及驻叙利亚的“圣城旅”等武装。如果说还有哪个国家能够对哈马斯伸出援手,为处于困境中的巴勒斯坦人“尽一份力”,那或许也只有伊朗了。然而,随着伊朗的“撤退”,可以基本确定,巴勒斯坦和哈马斯的命运已经注定,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毁灭性”的后果。
30万以色列军队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进入加沙,以色列也开始对加沙地区实施“断水、断电、断气、断粮”的战略,加上以军的持续轰炸,使得10多万巴勒斯坦人被迫逃离。
敢死队被全歼,家园即将毁灭,金主提前撤走,哈马斯面临何去何从?据澎湃新闻10月10日的报道,哈马斯政治局成员穆萨·阿布·马尔祖克公开呼吁“停火谈判”,他表示,哈马斯已经达到军事行动的目标,“对任何调解或对话持开放的态度”。
观察者网同日的报道中,哈马斯下属武装发言人阿布·哈姆扎也表示,哈马斯愿意“进行谈判”,但以色列必须先停火,否则哈马斯可能会采取杀害人质的行动。
这一变化表明哈马斯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得不寻求谈判和平的可能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求和”之前的“硬气”表态,如同哈马斯发言人此前表示“停火是不可能的”,“谈论调停事宜为时过早”,甚至扬言要与以色列在“战场上分出高下”。
然而,现实的冲击让哈马斯不得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做出选择。
不过,有趣的是,仅仅一天之内,哈马斯从“硬气”走向“软弱”,为了达到“停火谈判”的目的,甚至不惜以杀害人质相威胁。这种策略的变化可能是出于无奈之举,也可能是哈马斯试图借此制造舆论,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
到底是什么导致哈马斯冒险袭击以色列,又是什么原因让其不得不寻求和解,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曾提到,这次巴以冲突不同于以往,是一场“代理人战争”,瞄准的是以色列,但真正要对付的是美国。因此,在巴以冲突爆发的同时,11万俄军在顿巴斯地区发起了反攻,而美俄高官也先后访华。这种“大国博弈,小国为棋”的现象,让人不禁感叹“为谁辛苦为谁忙”。
总的来说,巴以冲突不仅是一场局部冲突,更是地区和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缩影。在这场冲突中,以色列的强硬回应以及哈马斯的突袭行动,既受到地缘政治影响,又牵涉到中东多国的博弈。
如何在这场危机中化解矛盾、寻求和平解决方案,需要各方冷静思考,避免更多无辜人民受到伤害。国际社会也有责任在适当时机提供调解和支持,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前,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为中东地区带来更长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