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则当年明月的采访。
他说,从小到大,他都是习惯于一个人独来独往。
大学时别人忙着恋爱娱乐,他就独自待在图书馆里看书;
上班后别人邀他去聚餐唱K,他也一律摆摆手拒绝,下了班就回家写作。
他生活中基本没什么朋友,好似在人群中销声匿迹了。
跟他做过同学或同事的人,也都说基本找不到他这个人。
在他眼里,最好的人生状态,不是跻身人群,受万人追捧。
而是销声匿迹,在人迹罕至的角落里倾听内心的声音,将孤独化作生命中最好的礼物。
诚如周国平所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越是精神富足的人,越是会寻求一种宁静简单的生活。
01
远离喧嚣找回自己
余华曾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曾几何时,我们也曾为了逃避孤独,违背自己的内心,去迎合人群。
可一旦狂欢的人群散去,我们心底只会感到越发冷清。
画家陈之佛40岁之前,虽然喜欢画画,却大多数时间都在忙于交际。
他频繁出入于各种社交场所,以呼朋引伴、推杯换盏为乐。
直到一次意外,他不得不长期住院,回到一个人的圈子里。
他感到无比孤独,可前来探望他的朋友却寥寥无几。
无处消遣之际,他重新拿起画笔画画,画着画着,他那一颗躁动不安的心也安静了下来。
他才发现,远离喧嚣,独自画画的日子是多么惬意、美好。
多年后,陈之佛成为国内知名的画家,前来拜访的宾客络绎不绝。
但是大部分时间,他仍喜欢一个人在家练画,享受画面在纸上缓缓展开的过程。
陈之佛后来曾感慨道:
“以前跟朋友在一起时,我经常开怀大笑。
可直到我的画获奖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可以笑得那么由衷。”
回看生活中,很多人也总以呼朋引伴、以热闹为荣,总觉得孤独可怖。
然而即便融入无尽的喧哗,也只会让人迷失自我。
更何况,那些看似远离尘嚣的独处,其实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孤寂、彷徨。
它其实也隐藏着很多生活的乐趣。
正所谓,独处亦有清欢事,未必人生尽相知。
大胆地远离喧嚣,回到一个人生活的空间,我们既能寻回生活的乐趣与清欢,也能通过它,找回自我。
02
在独处的光阴中沉淀自己
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
越是身处人群中,我们的内心就越是浑浊,心中的那份宁静也与自己渐行渐远。
就像作家马德所说:
“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见自身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生命的葳蕤和蓬勃。”
如果说人生本是一杯浑浊的水,那你要做的,就是静下来慢慢沉淀自己。
当你内心安定了,你才能远离浮躁,把苦闷的日子过得丰盈,把懵懂的自己活得成熟。
陈忠实44岁那年,在都市生活中处处碰壁,于是他提着包裹,回了乡下老家。
在那里,他内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他经常会沿着村庄的鹿原北坡走走,看柳叶由绿变黄,看月亮由西升东。
无人打扰的寂静夜晚,他会从容地吃完一碗自己擀的面条,然后有了兴致,再提笔写作。
就这样,在晚风的吹拂下,他表情悠然,思绪却翻飞。
在这种状态中,他最终创作出了经典巨作《白鹿原》。
无独有偶,史铁生也特别喜欢独处的时光。
他瘫痪以后,就经常一个人推着轮椅去地坛的老树下或荒草边。
在那里默坐、发呆,理一理纷乱的思绪,窥看自己的灵魂。
四季流转中,他的内心越来越平静,对自己的瘫痪他不再抱怨,对生命的意义他也多了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其实无论是陈忠实还是史铁生,在他们的世界里,独处从来不是孤独,而是一种选择。
当你选择喧嚣,你得到的不一定是别人的认同和喜欢。
可当你远离人群,你一定能在昏暗寂寥的岁月里积累沉淀,成为一个更有思想的自己。
《孤独六讲》中写道:“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
把孤独视作沉淀自己的契机,我们终将与更好的自己迎面相逢。
03
在枯燥的日子里丰富自己
主持人鲁豫从事主持工作数十年,讲过自己的生活习惯。
在台上她能侃侃而谈,但在台下,她会尽量给自己留足私人空间,能不社交就不社交。
甚至工作之余,她能宅在家里好几天闭门不出。
不社交的这些日子里,她偶尔看电影,偶尔喝茶,偶尔闲坐。
别人眼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她却觉得十分享受。
这让我想起周国平说起过孤独三境界:
第一境界,人们惶恐不安,总想着逃离,担心被他人遗弃。
第二境界,人能够平静地面对孤独,专注于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而最高的境界,是在独处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鲁豫是能于孤独中丰富自我,实现内心平和满足的人。
周国平本人同样也是如此。
周国平成名以后,各地邀约不断,但对于这些邀约,他总是“能躲则躲”。
更多的时候,他会选择关掉手机,孤身待在家里看书、写作、赏花……
他醉心于自己的世界,不为外界的浮华所扰,也有足够多的时间充实自我。
正是因此,他才写出了一系列打动人心的作品。
作家蒋勋说:“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一个人独处,看似会失去很多,实则孤独才是丰富自己的第一步。
人都应当沉静下来过宁静自省的日子,看花听雨闻香,读书看报品茶。
用一件件小事,将自己安顿好。
沉浸孤独的生活,终将会为我们填补生活的缝隙,为我们孕育出一颗丰盛的内心。
我们可以通过它,找回内在的力量,回归自我,回到最本真的生活。
▽
作家毕淑敏说:“一个人将全部身心安置在最好的状态,才能变成一缕柔纱,与千疮百孔的世界温暖相拥。”
什么是最好的状态?
其实就是回归到简单朴素、沉默安静的日子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个人的独处,胜过一群人的狂欢;一个人的清欢,胜过无数喧嚣的无聊。
屏蔽了喧嚣,远离了热闹,你才看得见自己的诗和远方,才能于孤独中发现更好的自己,从而活得更加从容、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