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晒出顺风车订单截图:明明勾选了“独享+愿分摊高速费”,却被连续拒单。清一色消息页面:“要么全包高速费,要么我再拼两个人”,还有人嘲讽:“穷到连高速费都不出还打什么顺风车?”
这种经历让许多乘客困惑:曾经方便实惠的共享出行,顺风车本来就是为了省钱,怎么变成既要加钱又要受气的憋屈买卖?
独享+高速费全出,要有这钱直接包车了又何必顺风车,选了顺风车又为啥被要求包车?
打车的困境从抢单开始就埋下伏笔。
不少乘客发现,现在想打到一辆顺风车,至少要过三关:第一关是司机挑单,明明标注了“愿分摊高速费”,但司机只接“全包高速费”的订单;
第二关是临时加价,有司机接单后突然提出“再带个朋友”或“加50元辛苦费”;
最扎心的是第三关——被司机当面吐槽斤斤计较、穷,更放话“行李箱也是四个轮子,坐行李箱滴回去吧”
杭州的赵女士就遇到过司机当面甩话:“打顺风车这点钱,不如去挤公交。”这些话彻底浇灭了共享出行该有的互助氛围。
矛盾背后藏着两股破坏力量。一方面,某些乘客的迷惑操作让司机寒心:有人带着三条狗上车却隐瞒信息,有人让司机绕路三公里买奶茶,甚至有人要求司机帮忙搬两箱白酒上楼。这些行为被司机发到车主群后,越来越多人开始用“宁可空跑也不接单”的方式消极抵抗。
另一方面,职业顺风车的泛滥让市场彻底变味。在深圳跑车的吴师傅坦言,自己车上有三个手机同时接单,每天能跑800元流水:“真顺路的车主早被气跑了,现在路上跑的全是吃这碗饭的职业司机。”
这些司机把顺风车当低价网约车运营,通过超载、绕路、强制加价提高利润,导致乘客花着独享的钱,坐着实际拼车的车。
混乱的规则助长了恶性循环。平台对“真顺路”的判定标准模糊,让职业司机钻了空子。有司机晒出接单记录:三个月接了600单,路线遍布全省,照样没被封号。
经常在一喂顺风车打车上下班的小林发现,同样的路线,加价30元后,秒接单的司机突然多了起来:“这哪是顺风车,根本是拍卖会。”
当顺风车从“顺路捎带”变成“竞价游戏”,受伤的不只是乘客。
真正想分摊油费的车主王先生已经半年没接单:“现在打开平台全是职业司机在抢单,我这种真顺路的反而被当成骗子。”
或许只有当平台敢用技术手段区分职业司机和真车主,敢把加价条款放在阳光下晒一晒,顺风车才能重新变回那个“你省点钱、我省点油”的温暖故事,而不是现在这样,乘客觉得被割韭菜,司机觉得在讨饭,谁都觉得对方占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