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考生带36个馒头参加考试,康熙召见后:你就是状元了

量哥说历史 2023-11-19 20:35:10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从隋朝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直到清末被废除。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在各省举行,通过者称为举人;会试在京城举行,通过者称为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者称为进士。

进士中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不仅可以得到皇帝的赏赐和封号,还可以直接担任重要的官职。

在清朝的114名状元中,有一位状元十分有趣,在当时的北京城到处流传着他的故事,大家都叫他“馒头状元”。

据说,他参加殿试的时候抱着一麻袋馒头,被康熙看到了,康熙不怒反喜,当场钦定他为状元。那么,这个有趣的人是谁呢?他身上都发生过什么故事呢?

馒头状元李蟠的身世和学习经历

馒头状元的名字叫李蟠,他出生于江苏徐州户部山一个农民家庭。他祖籍河北真定,在明末迁居徐州。

李蟠从小就聪明好学,但家境贫寒,没有钱请老师读书。他只能自己苦读诗书,在田间地头背诵经典。他还常常去附近的寺院借书看,并向僧人请教。他虽然没有老师指导,但却有着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

李蟠长大后,在清顺治十六年参加了乡试,并考中了举人。这对于一个农民出身的人来说,已经是非常不易的成就了。

但李蟠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继续努力学习,并在康熙十六年参加了会试,并考中了贡士。这样一来,他就有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馒头状元李蟠参加殿试的奇闻异事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也最难的一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亲自出题和阅卷。殿试考题通常与时政有关,并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殿试考场设在紫禁城内的文华殿或武英殿等地方。

每个考生都要进入一个单间进行闭卷考试。单间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凳子,桌子上放着考卷、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

考生进入单间后,要放下挡板,不得与外界有任何交流。考试时间很长,通常要连续三天三夜,每天考两场,每场六个时辰。

考试期间,考生只能在单间里解决吃喝拉撒的问题。如果想要大便,必须报告监考官,并将自己的考卷交给他,然后由他带领去厕所。

但这样做会被视为不敬,因此很多考生都会忍着不去。由于考试的时间很长,所以考生们进考场时,是可以带上一些食物或干粮的。

一般来说,考生们都会带上一些饼干、果脯、茶水等简单的食物,以充饥解渴。

但李蟠却不同于常人,他参加殿试时,竟然抱着一麻袋馒头进了考场。据说,这麻袋里装了36个馒头。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奇闻异事。为什么李蟠要带这么多馒头呢?

原来,李蟠是一个十分能吃的人,他每天要吃十几个馒头才能饱。而且他写字又慢又差,常常要修改涂抹,所以他担心自己在殿试中写不完文章,就带了这么多馒头以备不时之需。

李蟠抱着麻袋馒头进入殿试的情景,自然引起了主考官和其他考生的注意。主考官在检查李蟠时,发现了这36个馒头,非常惊讶。

他问李蟠:“你带这么多馒头干什么?”

李蟠回答:“我怕饿。”

主考官又问:“你怕饿就不能带点别的吗?比如说饼干、果脯之类的。”

李蟠说:“我不喜欢吃那些东西,只喜欢吃馒头。”主考官无奈地摇摇头,让李蟠进入单间。

李蟠进入单间后,就开始了他的殿试之旅。他先是打开麻袋,把36个馒头摆在桌子上。然后他拿起笔墨纸砚,开始写文章。但他写得很慢很差,常常要修改涂抹。每写一会儿,他就要吃一个馒头。

就这样,他一边写一边吃,一边吃一边写。到了第二天晚上,其他的考生都已经交了卷子出来了,只有李蟠还在单间里苦苦挣扎。

这时候监考官过来催促他:“你快点写啊,你还没写完啊?”李蟠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监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

监考官见他可怜,不但没催他,还发给他几支蜡烛,并给他送来了几个馒头。原来李蟠带的36个馒头早就吃完了,他现在只能靠监考官的施舍来维持生命。

就这样,李蟠一直写到了第三天晚上,才勉强写完了他的文章。他拿着他的考卷,走出了单间。

他的考卷上沾满了油渍和汗渍,字迹模糊不清,纸张也破烂不堪。他的身上也是一片狼狈,头发乱糟糟,衣服脏兮兮,脸上还有馒头渣子。他看起来像一个乞丐,而不像一个进士。

李蟠走出考场时,正好碰到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每次主持殿试时,都会亲自去考场看看考生们的情况。

这次他也不例外,他来到了文华殿,准备看看考生们的考卷。当他看到李蟠时,他非常惊讶。

他问李蟠:“你是谁?你是来参加殿试的吗?”

李蟠恭恭敬敬地回答:“回禀皇上,学生姓李名蟠,是江苏徐州人,是来参加殿试的。”

康熙皇帝又问:“你怎么这么晚才出来?你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吗?”

李蟠说:“是的,皇上。学生写得慢,所以才拖到现在。”

康熙皇帝又问:“你写得慢是因为题目太难吗?还是因为你不会写吗?”

李蟠说:“皇上明察,学生确实觉得题目很难,也不太会写。学生只是一个农民出身的人,没有什么文采和才华。学生只能靠自己苦读诗书,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同窗切磋。学生虽然考中了举人和贡士,但都是靠运气和努力,并没有什么真本事。”

康熙皇帝听了李蟠的话,心中十分欣赏。他觉得李蟠虽然出身低微,但却有着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他不像一些富贵之家出身的考生,只知道应付考试,没有什么真正的学问和见识。

康熙皇帝想看看李蟠的考卷,就让李蟠把考卷给他。李蟠连忙把考卷递给康熙皇帝,并说:“请皇上恕罪,请皇上不要笑话学生。”康熙皇帝接过李蟠的考卷,一看之下,更加惊讶了。

他发现李蟠的考卷虽然写得很慢很差,但却写得很有深度和见解。他对时政问题有着自己的分析和建议,并且都有理有据有节。

康熙皇帝觉得李蟠是一个有才能有志向的人,是一个可以为国为民的人。他当场决定,要把李蟠钦定为状元。

康熙皇帝对李蟠说:“你不用担心,你的考卷我已经看过了,你写得很好,很符合我的意思。你就是这次殿试的状元了。”李蟠听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以为自己听错了,或者是皇帝在开玩笑。

他跪在地上,哭泣着说:“皇上,您是在说真的吗?您是不是在恩赐学生呢?学生怎么能当状元呢?学生只是一个农民出身的人,没有什么文化和素质。学生的考卷又写得这么差,怎么能配得上状元的称号呢?”

康熙皇帝说:“你不用谦虚,你不用自卑。你虽然出身低微,但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抱负。你虽然写得慢差,但却写得有理有据有节。你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一个真正的进士。你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状元。”

康熙皇帝说完,就让李蟠跟着他一起回到了武英殿。武英殿是殿试的最终考场,也是公布考试结果的地方。康熙皇帝在武英殿上宣布了李蟠为状元的消息,并亲自给他戴上了金花翎和金鱼袋,并赐给他一块玉佩和一匹马。

馒头状元李蟠去世后的影响和评价

李蟠去世后,他的故事和传奇也被广泛流传和传颂。人们都把他作为一个科举考试中最有趣最传奇最感人的一个例子,来激励自己或者教育后人。他也被视为一个“馒头状元”,是一个“不屈不挠、勤奋好学、才高志大、忠孝仁义”的典范。

李蟠在历史上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他被认为是清朝科举制度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个人物之一。

他不仅体现了科举制度中平民出身的考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获得皇帝的赏识和社会的认可的可能性,也体现了科举制度中考生的文章不仅要有文采,更要有深度和见解,能够对时政问题有着自己的分析和建议的要求。

他的故事和传奇也反映了清朝初期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是一个有着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历史人物。

馒头状元李蟠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和意义

馒头状元李蟠的故事和传奇,虽然发生在三百多年前,但却对我们今天还有着很多的启示和意义。我们可以从他的故事和传奇中学习到以下几点:

我们要有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李蟠虽然出身低微,没有什么文化和素质,但却有着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他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惧挫折,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能,打破了社会的偏见和障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价值。他是一个典型的“励志”人物,是一个“成功”的人物。

我们今天也要向他学习,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勇敢地去追求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1 阅读:113

量哥说历史

简介:喜欢历史的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