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突破50亿大关,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15天,票房已突破91亿,猫眼预测总票房更是高达142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春节档的《蛟龙行动》,票房却惨淡收场,不足4亿。这部制作加宣发成本高达11亿的“巨制”,无疑给出品方博纳影业以及老板于冬带来了沉重打击。
《蛟龙行动》的失利并非简单的“枪打出头鸟”,其败局早在耗资1亿的前期宣发中就已埋下伏笔。这波自导乌龙式的宣发,不仅未能有效引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影片的期待值。与投资仅5亿却斩获50亿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蛟龙行动》的溃败并非简单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宿命论,也并非排片不公,而是残酷的市场选择。毕竟,黄金场次只会留给真正能赚钱的影片,市场是检验影片成色的最终试金石。
面对票房的惨败,于冬在路演中将矛头指向打一星的观众,称之为“黑水”,主演于适也借用电影台词喊话“我们只想要公平”。于冬更是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质疑豆瓣评分的公正性,认为《蛟龙行动》和之前的《无名》都遭受了大量恶意差评的攻击,并表示影片绝不撤档。于老板的这番言论,与其说是对市场的不服,不如说是对自身创作的反思缺失。
对比《哪吒》,或许更能看出《蛟龙行动》的问题所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饺子(杨宇),在第一部大获成功后,并未急于求成,而是潜心五年,精雕细琢,最终携手138家国内动漫公司,打造出这部现象级动画电影。反观《蛟龙行动》,拍摄周期仅149天,半年不到的时间,如何能将11亿的巨额投资转化为高质量的影片?如此仓促的制作,如何对得起影片中浓墨重彩的爱国主义渲染?豆瓣6.3的评分,或许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影片的真实水平。
于冬启用香港导演林超贤,或许是想借其丰富的动作片经验为影片增色。林超贤对中国历史、中国市场、中国观众的了解究竟有多深?仅仅依靠炫目的爆炸场面、火光四溅的特效、几架科幻飞行器以及精彩的打斗,就能征服中国市场,赢得中国观众的心?影片中的人物塑造如同纸片般单薄,缺乏深度和感染力。剧情更是混乱不堪,观众难以理解敌人的攻击目标,也不明白我方为何与敌方潜艇交火,一切如同雾里看花,令人一头雾水。
商业电影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市场。爱国主义并非票房的万能灵药,观众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与其抱怨市场的不公,不如深刻反思自身创作的不足。一部真正成功的电影,需要的是精益求精的制作态度、对观众的尊重以及对市场的敬畏,而非简单的堆砌特效和空洞的口号。只有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蛟龙行动》的失利,或许能给所有电影从业者敲响警钟: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影片的质量和内涵,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