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写项羽的诗词不计其数,基本上就两种态度,一种是颂扬项羽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一种是惋惜项羽逆商过低,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能忍辱负重。分别选一首代表作给大家参考一下吧,前者的代表作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后者的代表作是李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两首代表作,我是更支持李清照的。因为李清照正是生活在金兵南下的北宋南宋交汇时期,其丈夫赵明诚身为一方官员也是一个不敢抗金的软骨头,李清照这种咏叹更能直击人心。
李清照比杜牧的思想高在哪里呢?其实就是李清照告诉了我们:男人,特别是一些有特殊身份的男人,确实不能把生死看得最重,人这一生比生死更为重要的东西有很多,比如尊严、大义等等。而李牧的“卷土重来未可知”其实更加充满市井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只要我自己活着,啥也不重要嘛!

但是,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咱们不纠结,了解一下就行。咱们需要了解和思考的问题是一路开挂的项羽为什么最后会被逼乌江自刎?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的答案就是《少帅》中那句经典台词:江湖从来都不是打打杀杀的,而是人情世故。项羽输在哪里呢?输在人情世故上面,输在他自己太年轻了上面。
所以,在我身边,有很多喜欢读历史的小年轻跟我讲,易叔、易老师,我要以项羽为鉴,不能刚愎自用、不能霸道专横、不能因小失大……咱是一听就冒汗呀!但是也只能说他们说得对,但是也会提醒他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思考问题。
有很多事情,其实大家没有那种经历、那种见识、那种条件,所理解不了的。项羽其实是一个人格魅力非常大、军事才华非常优秀的少年英才,他欠缺的是火候,欠缺的是对人性之恶的预防、压制和利用、欠缺的是社会底层的生存经验。

话不多说,咱们实事求是地来梳理一下项羽一生的成败逻辑吧!
项羽是天纵之才,这种人可以说是五百年难得出一个。但是从客观情况来看,项羽还是生错了时代。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从小就不走寻常路,基础学科一律不感兴趣,兵法这种高级玩意也是学个大概就意兴阑珊了。跟孙悟空在菩提祖师那里学艺是一个意思。
这种事情,大家要理性去对待,天才的世界不是平头百姓可以理解的。咱们普罗大众还是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项羽堪称标准的出道即巅峰,也没啥太多讲究,就是凭实力碾压。《隋唐演义》中那么多英雄好汉,脑瓜子并不好使的李元霸轻松天下无敌也是这个道理。
但是,我们也要反思一个问题,像项羽这一类天才一般都会存在什么问题?不了解社会的底层逻辑,所以很难真正成就一番伟业。打个比方,现在很多博士生为什么刚入社会会有非常强烈的不适应感?因为他们基本因为自身站得太高而与社会底层脱节了,很多事情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处理。
项羽其实也是这个问题,天生就是玩高端局的,所以很多低端局他玩不了,低端局中被别人玩坏了之后,高端局也守不住了,最后被一路往上爬的低端局选手给联手反杀了。
这一点很多做过生意的朋友应该更能够理解,因为大多数行业的市场争夺战其实也是这个样子的。你们家祖传一直都是做高端市场的,所以对中低端市场看不上。但是中低端市场的人一定是盯着你高端市场这块肥肉流口水的,一直在背地里攒劲要将你取而代之。等到围剿你的人越来越多了,你能不能守住你的高端市场还真不好说。

其实我们仔细去看,项羽的人生起点其实并不比刘邦他们好太多,虽然身上有楚国贵族的光环,但一家都是通缉犯,能好到哪里去呢?项羽相比于刘邦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有一个好叔叔而刘邦没有,但刘邦后面通过娶了一个好老婆最大程度弥补了这一差距。
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相当于一剑开天门。大泽乡起义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它多大程度地动摇了秦朝的统治根基,而是在于他们燃烧了自己发出了反秦的信号弹。自此之后,项羽、刘邦这样的人中龙凤应时而出,开启了各自的人生璀璨篇章。
项家跟秦朝是有家仇国恨的,所以既然有人率先反秦了,他们也不会继续潜伏了,在他们的暂住地会稽郡吴县也开始搭台子唱戏了。

项羽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是他们叔侄反杀会稽代理太守殷通,手刃百人,震慑全场。也就是说,项家的创业起点是以强占会稽太守殷通的产业开始的。刘邦其实也差不多,也是拿沛县县令的基本盘开始入行的。
之后的项梁和项羽招陈婴、收英布、灭景驹,逐渐把项家军抬到了南方武林盟主的地位。这一过程是一个自由市场的发展过程,没啥好说的,就是强者为王呗!
但是,但凡是个高手,都知道这样下去长久不了,无序状态必须要向有序状态去进军嘛,不同阶段的发展重心和方向必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要把天下反秦义军糅合到一起,至少要有一个同盟阵地,这样对决巨无霸的秦军才有更大胜算嘛!所以项梁在灭掉景驹后,便在薛县召开了著名的“薛地会议”。

这个“薛地会议”其实就是一个武林大会,核心目的是就是统一政治纲领、推选政治领袖。大家也可以理解为当下的行业峰会。
项梁举办这次会盟其实是有利有弊的,有利的是他们确定了楚国的政治旗号,能够团结更多反秦义士,进一步壮大项家军的声势和威望;但弊端就是在于他们把政治上的最高名义、最高领导权交了出去,从而使得项家军后来遭遇了无穷无尽的政治制裁。确定兴楚、公推盟主、结成战略同盟,这都是对的。但是过于相信范增那些楚国遗老以及刘邦那些野心家,其实都是欠考虑的。

这一方面,刘邦就比他们鸡贼多了的,当初杀了沛县县令,他们那支反秦队伍不也是优先考虑要让萧何来当带头人吗?刘邦同意了吗?有些东西是可以谦让的,但是核心主权的东西是绝对不能让的。什么不拥立楚王后裔就不能反秦?狗屁!景驹是不是楚王后裔?啥结局呢?大家一定要拥立楚王后裔也行嘛!你们去找,找一个杀一个嘛!除非你们能找来一个跟咱们项家军同心同欲的人。而不能是熊心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混小子。
这里插一句,现在大家知道收养小孩为什么会有年龄限制?因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了,他们就会有“主权”意识了,他会永远记得你们不是他的亲生爹娘,心理永远会一道过不去坎。你项梁把熊心扶持上位,熊心忘恩负义的概率比他视你们为再生父母的概率大得多!

薛地会议之后几个月,项梁就在定陶战死了。项梁怎么死的呢?有他自己轻敌冒进的因素在里面,也有赵王赵歇和齐国田荣忘恩负义的成分在里面。这个咱们之前已经介绍过了,就不再复述了。
项梁一死,项家军就失去了主心骨。人性的丑陋就开始不可遏制地爆发了。范增、宋义包括刚刚跟项羽结拜为兄弟的刘邦,全部悄然倒向了楚怀王,进而架空了项家军的少帅项羽。

20多岁的项羽毫无反抗之力,为什么?因为原来的项家军是你叔叔项梁一手构建的,虽然你项羽是众所周知的少帅,但是大多数元老骨干毕竟跟你项羽利益关联太少,情感上也不关系牢靠呀。没有人会为你强出头的。而且熊心他们用的是阳谋,因为熊心就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嘛,他趁着项家军群龙无首的机会切割项家军势力是名正言顺的呀!有本事你项羽就地造反嘛!
其实项羽还是相当聪明的,面对这种不利局面,他请求楚怀王熊心拨给自己一支部队让他去攻打咸阳,他要为叔叔报仇。这样他就可以外出独立了,然后还可以向西去收拢项家军的旧部。
但是熊心他们会让他如愿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就好好在家给你叔叔守孝吧。封项羽当了鲁公,就搁家里晾起来了。

注意图片中的措辞,不是决定君臣关系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个时代注定少不了项羽。没多久,北方战场上,以赵国为轴心的反秦盟军顶不住了,一拨接一拨地派人向楚国求救来了。唇亡齿寒,北方战场是楚国必救的。不救,一方面自己就是下一个赵国,另一方面楚国的政治名声也就臭了。可是,要发兵救赵,项羽就不得不启用,因为楚军的军事主体还是项家军,而且项羽也早已是公认的最能打的将军。
但是,熊心他们就真的打算就此释放项羽了吗?不可能!遛狗还得拴根绳呢。熊心安排项羽北上救赵,但只能当副将。然后,当初项羽提出要西征他不同意,现在安排刘邦率部去西征了。还向全天下承诺“先入关中为王”。这其实都是在恶心项羽。
熊心这一招在咱们今天的职场是非常常见的。把一个工程分成两个标段,最难的那一部分交给你,然后还安排人压制你,最后让你跟另一个标段搞工期竞赛,表示自己是很公平的。

但是,还是那句话,项羽这种天才是压不住的。项羽还是凭借自己的惊人战力迅速逆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反秦领袖。
所以后面刘邦各种不服项羽,其实都是政治需要。实事求是地讲,推翻秦朝就是项羽首功嘛,你刘邦跟秦军打了什么硬仗?消灭了多少秦军有生力量?你不就是趁着项羽拖住所有秦军主力的空档期,投机取巧地捡了个大便宜吗?而且,你刘邦掘开黄河渡口阻止司马卬去包抄章邯军,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可以把你刘邦送上军事法庭的。只是因为刘邦是最后的胜利者,而广大人民群众对胜利者永远都是无限纵容的。但是,你自己屁股不干净就不要去指责别人了。项羽抢了刘邦的灭秦首功,这种事大家打打嘴炮就算了,别太过了。扪心自问一下,如果你们是项羽会不会服气呢?又或者项羽有没有资格分封天下呢?项羽那个诸侯首领是凭实力赚来的呀,是各国诸侯心甘情愿推举出来的呀!谁会服你刘邦呢?

所以,我们要真正读懂项羽之败,一定要把它上升到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去理解,而不能停留在批判项羽个人。说句心里话,就算把项羽和刘邦两人的角色对调一下,大家看看刘邦能不能善终?你刘邦带领诸侯盟军入关但被项羽捷足先登了,你刘邦默认关中就是项羽的试试?看看那些北方诸侯会怎么对你?你刘邦入主关中之后,不搞分封试试?看看那些如狼似虎的诸侯会不会反你?
项羽为什么会越走越艰难?其实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太混乱,庄家不好当。当庄家、当霸主,其实都是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是需要有人先给你去试错的。比如后世袁绍和曹操,如果没有袁绍,曹操能不能达到他最后的人生高度真不好说。一开始就把曹操丢到冀州那个魔鬼赛场,曹操真的能比袁绍做得更好吗?我不相信!
总而言之,以赢家身份来指责和批判输家,这是最容易的事情。要是刘邦最后输了,咱可以说,他的历史风评会不及项羽一半的。因为他这一辈子缺德事其实干得比项羽多得多。对不起家人、对不起股东、对不起功臣、对不起旧部,但唯独对得起自己。当然也要为刘邦辩解一句,刘邦的一生也有一种深深的弱者的无奈在里面,对他进行过多的道德批判也没有必要。只是说刘邦的那些粉丝不要为了黑项羽而去黑项羽。

这个时候要客观地给大家解释几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项羽坑杀20万秦军降卒的事情。这件事首先必须是项羽有违人道主义精神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你不能这么狠心地坑杀这么多人。白起坑杀几十万赵军最后的影响是什么?是秦昭襄王逼死他的时候,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活着有愧,该死。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还是不能去干的。
但是,咱们批判完了项羽,也要讲讲客观实情。
第一,大家要注意,项羽坑杀秦军降卒是在哪里?是在新安!而项羽招降章邯的地点是哪?安阳!这两地相隔多远,大家查一查地图就知道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项羽一开始是没打算坑杀秦军的。
第二,也希望大家去了解一下项羽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坑杀秦军的。一方面是项羽招降章邯之前就已经缺粮了,这几十万秦军其实对于项羽也是一个重大的供应包袱;另一方面是当时各方诸侯军因为对秦军恨之入骨,平时没少欺压投降的秦军,这事越闹越大,已经频频引发军中冲突了。项羽这个“家长”不好当,必须要舍弃一头去安抚另一头,项羽最后选择诸国盟军。

这件事的处理其实集中体现了项羽当时还是太年轻,经验不足。要是换成一个老江湖,是可以把这事做得更体面一点。把那20万秦军解散并打散,以工代兵嘛,发配到各国各地去服劳役嘛,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就算你急着西进关中,没时间这么处理,就制造点事端让各国诸侯军去当那个刽子手嘛!秦军投降了还不认输,他们兵变挑事,被各国盟军联合平乱了嘛。
反正这件事本质上就是这么回事!大家多想一想吧。项羽背锅又冤又不冤,谁叫他最后败了呢?比如刘邦颍川屠城、咸阳抢劫、荥阳拿2000妇女垫背,后世说他什么了?说他知错就改、约法三章、机智聪明。失败者就该有失败者的觉悟,别埋怨啥哈!

第二件事便是鸿门宴的事情,这件事的本质是项羽当时可杀刘邦也可不杀刘邦,并不是什么项羽被人忽悠或者听不进去范增的正确意见。
刘邦这个老六经过一次华丽转身,从项家军的部属变成了项家军的兄弟单位了。虽然他那种投机取巧的行为犯了众怒,虽然项羽被推选为诸侯首领,但是项羽要杀他,政治影响还是很恶劣的。只要杀了刘邦,其他的诸侯一定会有人拿这事来煽动舆情的。比如田荣等人可不可以给你项羽扣个帽子,说你项羽残害同门是想吃独食,然后号召其他诸侯一起来反你?所以,人性险恶,只要有人盯上你了,你怎么做都可能不对!
而且项羽也不是完全没对刘邦起戒心和杀心,不然能让项庄那么明显去刺杀刘邦?能在刘邦开溜后派陈平去追刘邦?能在后面分封的时候把刘邦封印到巴蜀之地?

项羽在鸿门宴中真正做错了这两件事:第一件是不该出卖向你告密的曹无伤,虽然你不一定在乎曹无伤的死活,也不一定看得起曹无伤的为人,但是你这么做了,就会让一些小人不敢靠近你了,同时也让刘邦进一步肃清内部了;第二件事是项羽这人太清高了,不懂得用卑鄙手段。如果我是项羽,我巴不得你刘邦中途逃跑。你心里没鬼你跑什么?你来给我赔礼道歉却中途退场了你礼貌吗?你走了都不跟我和六国诸侯打声招呼,你看不起我无所谓,但你看不起韩国、赵国、魏国、齐国、燕国的朋友,那就必须要给个说法了……以此为由,煽动其他诸侯的情绪,我弄不死你刘邦。

第三件事便是分封诸侯的事情,这件事情咱们之前已经专门解释过了,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一碗水端不平嘛,不管项羽怎么分封,背后都会有人不满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确!
但总体上来说,项羽还算做得比较公平了。至于刘邦、田荣、陈馀、彭越这些人不满,这是没法杜绝的。换刘邦来分封也就是这个样子了,不患贫而患不均嘛,没捞到好处,你就是天王老子我也要把你说成狗屎不如。
其实项羽分封有哪一点没做好呢?这位英俊小伙还是阅历浅了点。学秦朝或者秦国嘛!先给自己找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盘,然后按照“远交近攻”的原则,将自己将来要消灭的对手都分散地封到离自己近一点的地方,外围则全是自己的亲信,这叫战略合围。比如你项羽就坐镇关中,然后把刘邦丢到巴蜀去,你看老刘这一辈子会不会哭死在巴蜀或者汉中?

第四件事便是紧接着上面这件事的,也就是项羽没有定都关中这件事。这件事把项羽给黑惨了,什么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的典故都来了。其实从战略上来讲,项羽确实该黑。关中这样的形胜之地你不要,你要彭城那种四战之地干什么?你回江东也比定都彭城强呀!
但是,项羽当时不愿意在关中定居,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个是项羽的部卒都是楚人居多,家属问题不好解决,大规模的移民定居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就是一个底层意愿的问题。刘邦入汉中的时候,不也有很多人偷摸着跑了吗?老子跟你出来打天下,是为了赚钱回去光宗耀祖的,结果一出来,你告诉我们不回去了,去你的,老子不伺候了。
第二个就是项羽对楚怀王熊心是无法释怀的,他定都彭城和赶回彭城都是针对楚怀王的。彭城现在是我西楚霸王的都城了,你熊心这个白眼狼赶紧给我挪窝吧!只要你一挪窝,在半路上我就有一百种方法弄死你。没有你熊心,我头上的紧箍咒就没有了。
但是,还是那句话,世道险恶,当有人要针对你的时候,他们总能找到点的。后来刘邦组建反项联盟,不就是拿楚怀王熊心的事情来当突破口的?事实上,刘邦真的同情熊心吗?狗屁!这货忘恩负义起来比熊心好不了多少。

第五件就是项羽用人和团结人的事情。这件事太过复杂,咱们展开说了。就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来大致说一下:
刘邦、韩信、张良、陈平、英布、田荣、赵歇、张耳、魏豹、申阳……这些跟项羽有深度利益牵扯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大家就仔细去看看,到底是谁对不起谁吧?
刘邦?人家项羽借兵给你找雍齿报仇,还跟你结拜为兄弟,面对你的一再背叛,也都网开一面了。然后你刘邦但凡喘过一口气来就背刺项羽……谁对不起谁呢?张良?人家项家军成为诸侯首领的时候,你们韩国还没复国呢,是项家军支持你去韩地复国的,但你和你们韩王就是要各种帮助刘邦跟项羽对着干,项羽最后杀了韩成,对不起你张良了吗?难道不是你张良一直帮着刘邦在忽悠项羽吗?

还有其他一些事情,咱们就不一一赘述了。因为真要说下去,可能一两万字都不够。
咱们直接来总结项羽的失败逻辑吧!
第一点,项羽不是不会用人,而是不会用小人,也不会防小人。这主要跟他的出身、个性和经历有关,觉得自己不坏,其他人应该也不会太坏。但结果真遇到了没底线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对付了。
第二点,项羽太过于年轻,不懂得圆滑。聪明才智可以天生一半,但是人情世故真的需要磨练。项羽要是磨练个十几二十年,他不会是这个样子的。他完全可以用刘邦那一套去反制刘邦嘛!比如彭城之战后,大肆去宣扬刘邦忘恩负义嘛,把刘邦的发家史、项家对他的支持和包容,添油加醋地散播出去嘛,你要别人一下子接受干什么?就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就行——刘邦赢了之后会怎么对待他们?
第三点,项羽的失败其实也是时代的必然性。跟斗地主一样,地主被斗死了才大快人心,至于谁对地主猴子偷桃了?谁又私通地主小妾了?谁又是敲诈地主不成功了?又或者斗完地主谁会成为新的地主……这些事情,吃瓜群众想不明白,也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地主死了”

七千字了,所以还有很多问题咱就不多说了。比如什么项羽不得人心之类的,甚至解释都是多余的,那么多人为项羽赴死、项羽死了也不愿归附刘邦、甚至不愿改口称项羽为项藉而宁愿被刘邦剥夺一生功名……这样的项羽不得民心?
最后打个比方来结束本文吧!在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你说你不会演戏或者不愿意演习,然后被一样演员斗败了,你怪谁?只能怪自己呗!怪自己生不逢时、不能随波逐流、不能放弃底线……
年轻人,不要仗着水性好,便觉得可以畅游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