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整理九月书单,发现这个月看书少了(也就七八本吧),再一回想,我每次看书特别多、特别快的时候,都是在出差!
坐飞机看一本、等拍摄看一本……原来,越是忙到都在路上,越有时间和书待在一起啊!
正好可以回答大家的问题:看书的时间从哪来?
时间用在哪儿,都是自己的选择。
以下,和大家分享我的九月书单。
给孩子立规矩几岁开始?布教授的答案是,好的管教,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
作为“影响了美国几代父母”的儿科医生,布雷泽尔顿教授的《布教授有办法》系列是既有深度、又很实用的育儿工具书。
尤其是这本《给孩子立规矩》,以前我们在“每周听本书”栏目里给大家解读过,收听率一直高居榜首。
最近发发开始经历“可怕的两岁”,我重看这本书,又有很多新的感悟。
书里说,当孩子出现“坏行为”的时候,家长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说真的,我每天看各种留言和提问,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要求实在是不切实际,完全超出了孩子年龄的认知水平。
其实,回到孩子的视角,很多问题都有了解释。布教授能帮家长建立理解孩子的认知框架,再来告诉大家,哪些管教方法可能没用、哪些可能有用,还有哪些绝不可取,一一给出了答案,没有逃避任何问题。
书里还提供了大量很实操的亲子沟通示例,比如:
(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有跟孩子“好好说话”,可以拿这个标准参照下)
真的非常深入,又极其浅出,能解决家长的育儿焦虑。我们团队的新手妈妈栗子看完就说:“有被理解的感觉。“
建议孩子六岁前的家长,可以看看这本书,并且记住布教授的提醒:管教的本质应该是爱。
如题,这本书很适合想要提升自己的成年人,和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
万维钢是我最喜欢的科普作者,他的内容重在向大家传递最新的科学成果,所以,他对于“学习”这件事的解读,也是以最新的科学研究为依托的,纯干货,没有一滴鸡汤。
比如很多人迷信的“一万小时定律”,万 sir 就告诉我们,重复干已经掌握的事情不是学习,学一个东西,比时间和训练量的积累更关键的,是不断提高难度。
这样想想,厉害的人都有这个特质,不能忍受自己在能力范围内重复,就像我认识的优秀写作者,他们最烦的就是写重复的选题,觉得“没劲”,不熟悉、有挑战的东西,干起来反而有劲。
这样说来,如果你想提升孩子的成绩,就要帮助他建立“成长型思维”。
我自己是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深度受益者,我很少说“这个我肯定不行”“算了吧”,而总是说“为什么不试一下”“努力一下总有收获的”。
正是这样的习惯让我在关键的节点走出舒适区,去挑战那些看起来很难的东西。
比如打网球,我压根没天赋,用教练的话说是“直接劝退型”。这一年多的练习,那简直出丑得一塌糊涂,到最近才开始感受到一点提升。
我肯定无法成为一个专业网球运动员,但我依然可以和家人一起享受这项运动的乐趣,也体会到学习一项新技能的喜悦。
这本书看完了还是有点鸡血的——当然不是鸡娃,是鸡自己,我最近打球都特别用力呢!
本月的医生作品,来自重症监护室的故事,一本写给成年人的科普书。
作者通过一些动人的小故事,把重症医学史上的重大进展都列出来了,包括插管技术、呼吸机、肠道外营养等多种生命维持器的发明。
在讲到很多心、脑、肺等器官的重症病例时,他还详尽地写了烟、酒、高碳水对身体的危害,写得非常有画面感,真的苦口婆心。有点“保命指南”的意思,哈哈。
特别适合给那些“不怕死”的烟鬼酒鬼看看!
我当医学生时,也在 ICU 实习过。那些在一个又一个心肺复苏和紧急手术中度过的夜晚,值班老师高度警觉的查房状态、护士们异常敏捷的操作,现在回想还是历历在目。
没想到,当年大学毕业坚决不当医生的我,反而是在这些年的生活和阅读里,一点点感受到医学的魅力。
医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它的边界很宽,关乎人文、哲学、法理,就用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吧:
诺奖作家石黑一雄今年的新长篇,讨论的是很有未来感的主题:机器人。
小说里的讲述者克拉拉是太阳能机器人,她的理想是成为真正的人类。而从克拉拉的视角,却折射出了人类自身的重重困境。
虽然有科幻元素,但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仍是一部真正的情感作品,或者说,是“一个披着科幻外衣的寓言故事”,作者的核心表达,始终是人性和爱。
喜欢克拉拉的纯粹和赤忱。虽然她的认知范围有限,但她每天都在努力去理解世界和人心,学习如何更好地陪伴、帮助主人,当她认定一件事,会不计回报去做。
我每天看很多留言,也接触很多人,“为什么是我先付出”、“这样我就亏了”之类的话经常能看到,工作上要算,生活里要算,连亲密关系也要算,不累吗?
算得好,确实能避免吃亏,但算得太好,就没有了心中的“相信”,也就看不到、错失了本可以拥有的美好。
关于爱,我更愿意相信作者的描述:
爱的美妙,并不在于相互制衡,而在于决定去爱。
九月温柔,十月静美。这么好的日子,再忙碌也可以停下来读读书吧,期待你的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