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古追今 绞尽脑汁
这是炼金记系列第7篇文章
写在前面:昨天,J君忽然对我说,马上就是汶川地震十年祭日了,你不写点什么吗?我明白,她的初心,是让我尽一个自媒体人的责任。但我用力想了想,实在无可写处,一来自己并非亲历,更不可能去实地走访,二来对于伤痛我向来迟钝。唯独记得十年前的那个下午,台上的政治老师说着蹩脚的普通话,而我,正昏昏欲睡。
一切的纪念,都只是出于忘却。——题记
十年前,也就是2008年5月12日的那个下午,我和中国这片土地上多数同龄人一样,还在为一个叫做高考的目标疲于奔命。眼前是如山高般的资料,外面天气如何,我已经记不清了。
2点以后,在朦朦的睡意之中,我的同桌,他是班上少有几个拥有手机且QQ是黄钻的人,正躲在一堆书后捣鼓着他的诺基亚5230,忽然发现了大新闻,肘了肘我的胳膊:
“哎,四川发生地震了!”
“哦。”
“8级地震!”
“哦。”
讲台上的老师依旧在絮絮叨叨,下面是死寂,偶有翻书和窃窃交谈的声音。那一刻,有谁会在意,一个国家的伤痛正在发生。
下课铃响了之后,睡意全无。以几个有手机的同学为核心,四川地震的消息开始就这么在班里炸开了,大家充满了惊讶、感叹和好奇,上课铃一响,旋即又安静了下来。
与此同时,大地上的另一个地方,是哭声、喊声与鲜血交织、烟尘与废墟撞叠,死难对于当事人已经毫无意义,而对于遥远的旁观者,意义正在发生。而我相信,这是当时大部分旁观者的状态。
地理老师显然已经知道这一消息,他站在讲台上的时候,顺道画出了地震的起因,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起造成的;接着又讲解了一下里氏震级,回顾了一下地球上的震级之最,以及1976年的唐山地震。
下面同学奋笔疾书地做着笔记,因为作为热点,考试可能会考。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这场旷世灾难意味着什么,死亡人数不断攀升,也只不过是一个沉重的数据,至于其他,有可能是本子上的知识点、茶余饭后的谈资?
灾难的效应在下课后似乎一下发酵起来,街头巷尾都在议论。随着电视和报纸关于地震报道的消息扑天而来,大家对于这次灾难的感受愈发强烈,感动、鼓舞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忽然燃烧起来。
“那一刻,我们都是汶川人。”这句口号,在日后重大灾难中不断的变化着称谓。
人们依旧在喝水吃饭,街道依旧繁华太平。三个月后的北京奥运,人们依然为这场灾难热泪盈眶;一年以后,人们只会偶然得知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消息;三年以后,七年以后,512的意义,已经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
时间永是流驶,大众将灾难的意义变成仪式,而对于亲历者,伤痛将被频繁唤起。
多少年以后,连亲历者也都随历史烟尘吹散了去,而那个重要的时刻,和1556年华县地震的命运一样,也只剩下史书上短短的几百字,想到这里,不免令人唏嘘。
512应该被铭记,可铭记又是痛苦的,不如忘却,而忘却又是可耻的,于是有了纪念。有了纪念,数十万人的血与泪也就逐渐化成了符号,这也就是死难最残酷也最无奈的意义。
--END--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