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这个电商巨头,最近又搞了个大动作——测试一项名为“站外商品展示”的新功能,直接把自家平台的流量“送”给品牌独立站。消息一出,不少品牌卖家直呼“活久见”,毕竟亚马逊过去可是出了名的“流量守门员”,如今突然松口,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心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新功能揭秘:亚马逊主动“送客”到独立站
根据亚马逊官方消息,当用户在亚马逊App内搜索某个品牌或商品时,搜索结果将分为两类:一是亚马逊平台内可购买的商品,二是未在亚马逊销售但能在品牌官网买到的商品。用户点击“查看更多”后,会收到跳转至品牌独立站的提示,确认后即可完成站外购买。
目前,该功能仅面向部分美国用户开放测试,且仅限于iOS和Android客户端,不过,具体哪些品牌能参与、流量是否收费等问题尚未明确。
用户视角的体验升级
对消费者来说,这一功能相当于在亚马逊上“一站式”获取更全面的商品信息。例如,搜索“Oura智能戒指”,既能看到亚马逊自营或第三方卖家的产品,也能发现品牌官网独有的款式或更低价格(若存在)。同时,Prime会员若跳转至支持“Prime购物”计划的品牌官网,还能享受免运费、快速配送等专属服务。
图源:aboutamazon
二、亚马逊的算盘:阻击对手,巩固护城河
亚马逊向来以“流量闭环”著称,为何突然“慷慨”为他人作嫁衣?答案或许藏在竞争压力中。
反击Temu等新兴平台
近年来,Temu、SHEIN、TikTok Shop等平台以低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例如,Temu通过全托管模式将商品价格压到极低,2024年其美国月活用户数甚至一度超越亚马逊。尽管亚马逊推出低价商城“Amazon Haul”应战,但用户认知度和使用率仍不及预期(仅8%消费者曾购买)。
新功能则另辟蹊径:允许品牌在独立站以更低价格销售(省去平台佣金和广告成本),间接拉低亚马逊平台内同类商品价格,形成对Temu的“低价包围圈”。
图源:webycorp
对标Google Shopping
谷歌早在2020年便允许商家免费展示商品链接,用户搜索后可直接跳转至零售商网站完成比价和购买。亚马逊此次测试的功能,被外界视为向“综合购物搜索引擎”转型的关键一步,意图与谷歌争夺流量入口。
图源:google
三、品牌卖家的机会与隐忧
利好:从“平台依赖”到“双线作战”
过去,品牌在亚马逊上架需缴纳佣金、受制于平台规则,且难以积累用户数据。而独立站虽能自主运营,却面临流量难题。新功能为品牌提供了“第三条路”:
低成本引流:借助亚马逊的精准流量(用户多为“持币待购”群体),品牌可快速提升独立站曝光。
品牌塑造:独立站能更完整地展示品牌故事、产品细节,增强用户信任感。例如,家居品牌Aosom通过“亚马逊+独立站”双轨模式,年营收超34亿元,成功打造品牌影响力。
风险:流量分配与政策不确定性
流量倾斜:亚马逊可能优先展示大品牌或付费卖家的站外链接,中小卖家或难分一杯羹。
政策变动:若未来亚马逊对导流收费或调整规则,品牌需重新评估成本效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
亚马逊的这次“流量共享”实验,既是应对竞争压力的无奈之举,也是电商生态演进的大胆尝试。对品牌而言,机遇与风险并存;对行业来说,则可能掀起新一轮“平台+独立站”的融合浪潮。至于这场实验能否改写电商格局,唯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注:本文信息综合自亚马逊官方声明及行业分析,部分细节仍在测试中,实际效果以最终上线版本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