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生物防治体系,花果蔬菜间作共生,构建农田生物多样性**
一、提出问题
在广袤的农田里,我们曾经熟悉的景象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往那片充满生机、作物茁壮成长的画面,如今却被一些棘手的问题所困扰。就拿常见的病虫害来说吧,过去,农民们大多依赖化学农药来解决问题。我记得每到夏天,走在乡间小路上,总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刺鼻农药味。那时候,大片的农田里,只要发现害虫,农民们就会背着喷雾器,里面装满各种化学药剂,对着农作物一阵喷洒。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我国每年使用的化学农药量高达数百万吨。如此大量的化学农药使用,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首先是对环境的破坏,化学农药会随着雨水冲刷流入河流、湖泊,污染水体。有研究表明,一些受到农药污染的水域,水中的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死亡率明显上升。在某些靠近农田的河流中,原本丰富的鱼类种群数量在农药污染严重的时期减少了近一半。
而且,化学农药对土壤的危害也不容小觑。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破坏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中的微生物本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负责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等关键功能。但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大幅减少。据调查,在连续多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的农田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种类比未使用农药的土壤减少了30% - 50%。这就好比一个健康的人失去了部分重要的身体机能一样,土壤的肥力也随之下降。
再看看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化学农药残留超标成为了农产品安全的一大隐患。消费者购买到的蔬菜水果,有时会检测出农药残留量过高。这不僅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也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忧心忡忡。比如,曾经有某批出口的水果因为农药残留超标被退回,给果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分析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传统农业单一作物种植模式的弊端。在很多农田里,大片大片的土地只种植一种作物,比如大片的玉米地或者小麦地。这种单一作物种植模式,就像是为害虫和病菌提供了一个专门的“食堂”。以玉米为例,玉米螟这种害虫就特别喜欢玉米,大片种植玉米就为玉米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繁殖场所。而且单一作物种植使得土壤中的养分被单一作物过度吸收,导致土壤肥力失衡。
而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也是因为农民们缺乏更好的防治手段。在过去,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病虫害的防治知识普及不够。农民们只知道化学农药能够快速杀死害虫,却不知道长期使用带来的严重后果。市场上的一些农药商家过度宣传农药的功效,误导农民大量使用农药。
另外,从农田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缺乏生物多样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应该是多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就像一个完整的生物链,有生产者(农作物)、消费者(害虫、益虫等)和分解者(土壤微生物等)。但单一作物种植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打破了这种平衡。害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等益虫,因为农药的毒害而数量减少,这样就无法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从而导致害虫泛滥。
三、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需要推广生物防治体系,构建花果蔬菜间作共生的农田模式,从而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
生物防治体系是一种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可以引入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赤眼蜂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害虫天敌,它可以寄生在多种害虫的卵内,使害虫的卵无法孵化。在一些实验田中,通过释放赤眼蜂来防治玉米螟,结果显示,玉米螟的虫口密度明显下降。与单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相比,使用赤眼蜂防治不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而且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除了引入天敌,利用昆虫性信息素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许多害虫是通过性信息素来吸引异性进行交配繁殖的。科学家们通过提取和合成害虫的性信息素,制作成诱捕器。当雄性害虫闻到这种性信息素时,就会被吸引到诱捕器中,从而达到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在果园里使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能够有效地降低苹果蠹蛾的种群密度。据研究,在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果园里,苹果蠹蛾的防治效果比使用化学农药提高了30%以上。
花果蔬菜间作共生也是构建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比如,将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大豆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增加土壤肥力,为玉米提供更多的养分。而玉米高大的植株可以为大豆提供一定的遮荫,减少大豆在夏季高温下的水分蒸发。这种间作模式还能吸引更多的昆虫。像玉米地里的害虫天敌可能会因为大豆的存在而更多地聚集在这一区域,从而更好地控制玉米的害虫。
再比如,将果树和蔬菜间作。在一些果园里,果农会在果树下种植一些蔬菜,如韭菜。韭菜具有特殊的气味,可以驱赶一些害虫,减少果树害虫的发生。而且,这种间作模式还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从数据上看,采用果树 - 蔬菜间作模式的果园,相比单一果树种植的果园,土地利用率提高了40%左右,农民的综合收入也有显著提升。
另外,构建农田生物多样性还需要保护农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农田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周边的森林、河流、草地等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如果周边的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那么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我们要建立生态廊道,让农田与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相连通。在一些农田的边缘种植防护林带,不僅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还能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鸟类是害虫的天敌之一,有了适宜的栖息地,鸟类就会在农田里觅食害虫,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
在推广生物防治体系和花果蔬菜间作共生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普及。很多农民对这些新的农业技术并不了解,他们习惯了传统的种植方式。政府和农业部门应该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培训讲座、现场指导等活动。就像在一些成功的农业示范村,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农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病虫害,如何进行合理的间作共生种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我们也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对于采用生物防治体系和间作共生模式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这样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这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中来。某些地区对采用生物防治技术的农田给予每亩一定金额的补贴,同时对间作共生模式的农田在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构建农田生物多样性,推广生物防治体系和花果蔬菜间作共生模式,是我们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不僅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让我们的农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的农产品更加安全、健康,让我们的农村更加美丽、富裕。
从长远来看,这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增多,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而生物防治体系和间作共生模式则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一些气候变暖的地区,害虫的越冬界限北移,发生代数增加。通过生物防治体系中的多种生物相互制约关系,可以更好地应对这种害虫数量的变化。
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在一些发达国家,生物防治和可持续农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比如,荷兰的花卉种植产业,他们广泛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来控制花卉病虫害,同时采用间作和轮作等方式提高土地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他们的花卉产品质量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在技术研发、政策支持、农民培训等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防治体系和间作共生农业模式。
推广生物防治体系,构建花果蔬菜间作共生的农田生物多样性模式,是一项任重道远但又意义非凡的任务。它关系到我们的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农民收入以及农村的发展。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政府到农民,从科研机构到企业,都积极参与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来,我们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农田成为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