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十大元帅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各自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在十大元帅中,有三位元帅在革命生涯中,曾一度被下属质疑,认为他们“不会打仗,战功一般”,不够资格成为元帅。这三位元帅分别是陈毅、聂荣臻和叶剑英。那么,这些质疑的背后,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被质疑“战功不够”的元帅:陈毅
1955年在元帅评选授衔时,不少人对元帅的人选产生了争议,首先是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并且还排在了第六位的位置,这让当时作为副主席的刘少奇很是反对,还提出陈毅不应该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建议,不过就评选标准来看,陈毅的各个方面都符合元帅的标准,可为什么会被质疑不够格呢?
要说起陈毅与军中战士和战友的关系,相处的还是不错的,在军队中陈毅爱兵如子,对战士们贴心关照,与中央级的各革命同志共同经历了革命的“鬼门关”,并在战斗中与邓小平、刘伯承、刘少奇和毛主席等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之所以陈毅被授予“元帅”衔会被人说资历不够,小编觉得应该有两方面原因共同导致的:
其一,我们先从资历上来看,陈毅完全是有资格被授予“元帅”军衔的,不过要说他存在的争议,那可能就是战功方面,陈毅的下属很多人都觉得在解放战争的时候粟裕的功劳最大,而陈毅并没有参与军事的指挥工作,论功行赏,粟裕在淮海战役的作战指挥中为解放军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小编认为这种想法是不正确且不全面的,因为陈毅元帅在不同时期为革命做出的贡献也是无人能及的,我们不能只凭一时的战争或战役来评价他人。尤其是在抗战时期的中段,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队伍遭到了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创,中央此时做出了让陈毅来配合刘少奇来组织重建新四军。
陈毅在新四军成为军长后扩大了军队的队伍,后来带领新四军参与各种对日作战,粟裕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显露出军事指挥才能的,不过要说他在部队中的地位,远不及陈毅,就比如说淮海战役,虽然说是粟裕指挥的,可是当时做前线政治思想工作的陈毅是主抓“军心”的,这是最灵魂的东西,如果一个部队精气神散了,再厉害的指挥员也调动不了麾下的千军万马。
而且当时粟裕在军中威望也不够,所以他向中央发电报请求邓小平和陈毅来辅助他调动军队的组织工作。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军事能力虽说粟裕远超陈毅,可在调动上还得靠这个“定军山”。
再来说其二,因为在1950年陈毅就不在军队中工作了,当时中央任免他为上海市市长,54年年又当选为副总理,在全军授衔的时候,毛主席就曾庄严的表过态:“对于离开部队的将领,原则上不再授予军衔。”这一原则旨在确保军衔的授予与将领的现役身份相符。
也就是说陈毅当时已经没有参与授衔的资格了,就像当时的邓小平、谭震林、李先念等人他们都没有在部队中工作,所以也没有参与授衔。正是因为有这条原则在,所以刘少奇才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后来陈毅能够评上元帅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周总理的帮衬。
周总理说:“陈毅离开军队只是暂时的,他早晚还是要回到部队工作的,因此在部队里的军籍和军衔都应该予以保留。”从此话就可以看出周总理提出要为陈毅保留军籍的合理性,而毛主席对周总理的提议也给予了肯定,所以在最后陈毅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元帅”衔。
因此,我们要客观的尊重历史人物的事实,综合评价其功绩,这些质疑并不能否定陈毅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实际作用和贡献,所以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是实至名归的。
被质疑“不会打仗”的元帅:聂荣臻
说完陈毅元帅,我们再来看第二位曾被质疑的共和国元帅—聂荣臻。聂帅之所以被指点,主要集中在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缺乏直接的战场经验两个方面,但还有一个原因小编认为是由于旁人的衬托,像朱德、彭德怀等有多位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军事天才作比较,与这些在战场上屡建奇功的元帅相比,聂荣臻的“元帅”光环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了。
先说第一个被众人所质疑的点,就是聂荣臻的战场指挥能力。在解放战争初期,张家口战役的失利使得它暴露了晋察冀地区军事实力的削弱和战术上的不足,从而引发了对其指挥能力的争议。质疑者认为,如果聂荣臻能够采取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战术,或许能够避免这场战役的失利。
而小编在这里认为,张家口战役的失利并不是聂荣臻一个人的责任。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敌我力量对比、战术运用、政治和战略环境等,我们不能将这场战役的失利简单地归咎于聂荣臻一个人的指挥失误。
张家口战役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小编接下来就根据以上的提出的三种因素给大家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敌我力量对比来看,国民党军队在兵力和装备上均占据优势。他们采用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逐步压缩晋察冀解放区的生存空间。而晋察冀解放区的部队则面临着兵力不足、装备落后等困难。
其次,在战术运用上,晋察冀解放区的部队也存在一些不足。他们过于依赖正面防御,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在国民党军队的猛烈攻势下,晋察冀解放区的部队很难进行有效的反击和撤退。
最后,张家口战役的失利还与当时的政治和战略环境有关。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为了保存实力、争取主动,他们不得不在一些战役中采取守势。然而,这种守势也给了国民党军队可乘之机。
在看完分析后,大家可能会对聂荣臻的指挥能力放下一段疑问,那么,还有人提出聂荣臻还有一点就是缺乏直接的战场经验。因为聂荣臻在革命生涯中,除了军事指挥外,还承担了大量的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但在一些人眼中可能不如直接的战场经验来得直观和震撼。因此,这也成为了一些人质疑其元帅军衔的原因之一。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后勤政治工作同样的重要,聂荣臻在政治工作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远见。他深知军队不仅是战斗的集体,更是政治工作的载体。因此,他始终将政治工作放在军队建设的重要位置,强调军队的政治素质和纪律性。
在抗战和解放时期,聂荣臻领导晋察冀军区的后勤部门进行了艰苦的后勤保障工作。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筹集了大量的军需物资,为军队的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他们还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发展农业生产,极大改善了战士们的生活条件。
基于此,聂帅虽然在战场的指挥上没有其他的几位元帅立下了战功多,甚至还有失利,但我们不能以一时的得失来论证他整个人的成败,这是相当不客观和中肯的。事实上,聂荣臻在革命生涯中的卓越才能和勤奋精神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综合来看,他在战场前后方两方面的贡献足以配得上元帅的军衔,也就显得名副其实了。
被质疑“战功一般”的元帅:叶剑英
当然除了陈毅和聂荣臻两位元帅他们的军衔受到质疑以外,在十大元帅中,还有叶剑英的元帅军衔同样在一时间受到了他人的比较,当人们一提到叶剑英,好像并没有人记得他在革命年代做过什么突出的贡献,也就平平无奇,甚至有人会说叶剑英排在元帅榜的最后,怕不是混上去的吧!
然而,说这种话的人那是对叶帅的不了解,更不知他在革命战线上的幕后功绩。接下来小编就来盘点一下叶帅那些低调的伟大贡献。
在战略决策上,叶剑英在多次重大历史时刻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在红军面临张国焘的分裂主张时,他力主红军北上,最终挽救了红军的命运。这种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对于中国革命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军事指挥上,叶剑英在多次起义和战争中担任重要职务,如南昌起义时的参谋处长、广州起义时的军事指挥部副指挥等。他负责制定作战计划,为起义军和红军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此之外,叶帅还是一个“情报圣手”。在革命战争期间从事了大量的情报工作。他利用自己在军界的关系网络,为党组织传递重要军事情报,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于叶剑英元帅的质疑,小编再此的回应是:不同的元帅在革命战争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叶帅虽然不像其他元帅那样频繁地出现在战场最前线,但他在战略决策、军事指挥和情报工作等方面的贡献同样巨大。叶帅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因此他获得元帅军衔是毋容置疑的。
结 语:
以上就是小编带大家客观分析和给出了三位将军被质疑“元帅”的原因和实至名归的理由,在今天看来,这些质疑虽然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和启示。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这三位元帅的功绩和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我们的军事指挥体系和提高我们的军事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周总理为陈毅争元帅军衔》
——《试析聂荣臻在人民军队创建时期的历史贡献》
——《儒将叶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