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将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2ecb95fc58edd3cf140ddd9872349b6.jpg)
为此,毛主席曾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体解释来说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措施,再回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和行动。
在我们讲述今天的故事之前,我们首先来重温一下毛主席在1934年1月发表的一篇重要讲话,让我们从中感受一下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群众史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8d55a56d962c480401827b9c2b66454.jpg)
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唯物史观
毛主席在此次大会上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为题发表了讲话,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一件件关系到群众生活的事情入手,叙说着党与群众之间血肉联系。在毛主席眼里:“群众问题就是我党的大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
我们透过毛主席的这样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语细细品味,为何毛主席会对群众问题如此重视?竟然将其上升为我党的大问题来对待,下面我们将从三则故事中来感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a1e698b3b24d18f835383b89e5c71f5.jpg)
1934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正在对中央苏区疯狂的进行着第五次“围剿”,在江西瑞金沙洲坝的中央政府大礼堂,毛主席在第二次在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表明了自己的群众立场。
他在大会上庄严肃穆的说到:“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90b0557f7fcd5de87a9590012a3a85.png)
即使当时处在与敌人打仗作战的艰难时期,这些关乎群众生活的细微小事在毛主席看来却无比的重要,他郑重的讲到:“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共产党人使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与他们呼吸相通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
毛主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长沙求学期间,毛主席就和好友一起‘游学’调研,在途中,他深入接触到广大百姓的生活状况,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认识。在漫长的革命工作中,毛主席时刻关心着百姓的疾苦。
毛主席的宗旨: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1936年7月,党中央根据地迁到了陕北保安,这里山大沟深,没有一家商店,日用品奇缺,一盒火柴老百姓需用10个鸡蛋从小贩手里换。一些生活的必需品乡亲们甚至要翻山越岭去外地买,看到这些,毛主席的心情十分的沉重,他把中央贸易部和保安县政府的负责人请到了他的窑洞里面说:“你们考虑一下,是不是在保安县城里办一个供销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1fe88b854fe8133d4316077bbe96418.jpg)
这些负责人都赞成毛主席的意见,毛主席接着说到:“办供销合作社,就是群众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你们要到群众中调研研究,看一下群众迫切需要哪些东西?比如布匹、火柴、食盐。 你们要注意工作方法,关心群众生活。”1945年,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是在这次大会上,“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被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明确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始终不忘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1950年,毛主席收到一封反映北京大学学生功课负担太重、导致营养不足,健康水平下降的来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1d4d1fa393571265f4e58be8a0ba92.jpg)
收到来信后,毛主席很快便致信时任中央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信中以严肃的语气写到:“此时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部足,宜着增经费, 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殊待遇,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
人民的来信力重千钧,据不完全统计,仅1950年5月上旬,毛主席就回复了将近80封群众来信,在这封重视群众来信的批示上,毛主席写到:“必须重视群众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abd984e2feb9c2f78e3b29d726d7c7f.jpg)
然而,就在毛主席发布了这个重要批示以后,依旧有人没有将其放在心上,在随后便得到了毛主席的训斥,而身为毛主席秘书的田家英就是其中一位。
田家英遭毛主席训斥
这件事发生在刚刚建国后的1951年,这封信是来自北京石景山发电厂的一个干部,信中反映了工人工资比较低、物价上涨、生活困难的问题,希望中央能及时出台政策,调整工资制度。田家英收到这封信后,没有及时转给毛主席,而是耽误了。
不久后,林伯渠同志到石景山视察,发现了工人们的困难,并听说他们给毛主席写了信但没有得到回应。林伯渠回去后和毛主席谈起此事,毛主席就让人去查有没有收到信,结果真的找到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dedb5a2dbe34afe394e9a741de27f9.jpg)
毛主席拿到信后,非常生气,严厉批评了田家英:“你的工作就是向我反映工人、农民的情况。这么重要的信,你压了这么久都不送给我,这是对工人的感情问题,是立场问题。工人的疾苦,是党最大的问题,怎么能掉以轻心呢?你是不是不想干了,不想干了你就打报告,我再找人……”
田家英受到批评后,感到十分委屈,他找到一个同事喝闷酒并发牢骚。但同事安慰他说,毛主席批评他是爱护他,并建议他把毛主席的批评传达给大家,让大家警惕起来,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田家英酒醒后,冷静了下来,并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深刻的检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f7a3fc2351a81d773602f74b85a6cd3.jpg)
不久后,毛主席给石景山发电厂的那个干部写了回信,表扬他工作负责、关心工人,并告诉他中央很快就会出手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北京市委的彭真同志经过调研,提高了石景山发电厂工人的工资。
除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外,朱德元帅也十分关注群众生活,尤其是对在战场上经历过生死之交的战友更是提供特别的关照。以至于朱德身边的一个炊事员都可以私下里喊朱德元帅为“老朱”。
朱德元帅战时炊事员的求助
1960年的一个午后,中南海门外站着一个老农民,想要进去找朱德元帅,一旁的警卫员眼见这个人想要踏入,急忙向前阻拦到:“同志,这个地方需要向首长请示,一般人不能随意进去。”
只见这位农民老汉对警卫员说到:“你可以向里面通报一声,我是来找‘老朱’的。”警卫员很是疑惑的问到:“老朱,是谁?”只见他说到:“就是与我在革命年代一起出生入死的朱德元帅!”在随后,警卫员便进去汇报情况,不一会就传来通知:“同志,您跟我进来吧!”,这位老汉便踏进了中南海的大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aef011a9b6845600660dbb25b10a109.jpg)
这位老汉究竟是谁?他又有着怎样的身份?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原来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在红军长征时期陪同在朱德司令员旁边的炊事员—罗忠文。要说罗忠文与朱德司令员的情谊渊源,我们还得从长征说起。
罗忠文从小体格就比较壮实,又非常有力气,在长征的艰难险阻的道路上,他常常帮助战友度过难关,与他们一起前行。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以后,罗文忠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严重,疼的晕了过去,趴在尸体堆里,硬生生的躺了两天两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d3f49c49bfd9e46d976bc9c66f42128.jpg)
如果不是后来朱德元帅发现他的这个“小跟班”不在队伍中,急忙让侦查员前去寻找,或许罗忠文已经在冰天雪地中冻死了。为了报答朱德元帅的恩情,他在行军路上知晓朱德不善水性,便提出背他过河的请求。一来二去,两人便愈发熟络起来。这为他建国以后此番来找朱德元帅帮忙提供了前提条件。
1960年,当时罗忠文所生活的家乡湖北咸宁县遭遇了旱灾,需要上级领导的帮助和协调。村民们知道罗忠文与朱德元帅的“特殊”关系,便让他上北京去向中央领导反映这里的情况,请求国家的援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2810e558d17ef94ee44c7e59dc3852a.jpg)
罗忠文在退伍后是非常不愿意因为一些事情麻烦中央的,但因为此时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他不得不在此时前往首都北京求助,也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在罗文忠进到中南海里面时,朱德元帅因为此时在外地工作,被调离了原来的住所,所以罗文忠没能见到朱德。但他同样见到迎接他的罗瑞卿大将。罗瑞卿在听罗忠文讲述完家乡的遭遇后,便向他说明了当前国家正面临着艰难的时刻,“三年自然灾害”突袭,党的领导人们正在实施政策调整过程中,让他务必放心,问题会如期解决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694c31f21aed4c5212410fafc622201.jpg)
在罗文忠回到家乡后,没过多久,国家便下达了补助救济令,开放了湖北地区的粮仓和国库银行,为当地的百姓解决了粮食和生存危机。
结语:
我们可以从这一则则的故事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加殷实、富有活力,这也是毛主席所说的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方法,那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赋予人民以监督权,这样我们的新中国才会越来越好!
在新时代,我们党继续领导人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奇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丽史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投暗明珠今灿烂——毛泽东与田家英》
——《解甲归田的八路军总司令部炊事员罗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