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一张电影票只卖2角5分,而电影《神秘的大佛》横空出世,在几乎无人看好的状况下拿下上亿的票房纪录,导演张华勋和主演刘晓庆泪洒现场,让人动容。
这也是不少演员重新认识到电影中蕴含多少力量的里程碑,不过,张华勋和刘晓庆能够拿出《神秘的大佛》,同样面临很多争端和问题,那么,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呢?
继往开来的电影人《神秘的大佛》亮相时期,正巧处在中国影视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那个年代的百花奖投票,甚至要依靠《大众电影》杂志一本本的来计数,可以说完全是探索改革开拓的过程。
所幸一代代电影人继往开来,从话剧院走向了大舞台、步入了荧幕当中,像刘晓庆第一次获得百花奖,就是在1980年这个关键的节点,而影视作品也历经相似的艰辛磨练才迎来变革。
众所周知,80年代前,中国影视行业涉及武打、惊险等等词条的剧目很少,所以《神秘的大佛》无疑具备了一些不同意味,甚至被一些电影人当成了开创先河的作品。
可我们也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迈出第一步的行业不仅会受到额外期盼,同样会迎来诸多质疑和非议,特别是武打电影,一开始是直接被划分到庸俗、推崇暴力类型,更难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导演张华勋打算做出突破,将地方宣传和文化传统一起放入武打电影当中进行演绎,进而实现较为平稳的过渡,可见电影行业的发展确实是不断传承下来的。
《神秘的大佛》剧本被张华勋拿下后,立刻卷入改革开放文艺界的舆论争锋,很多群众不看好这个电影,连带着找演员都成了难事,最后还是依靠乐山当地民众支援凑足的人数。
虽然说1979年已经召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但谁来先尝试新类型电影一直没有定论,像1979年刘晓庆参演的《瞧这一家子》也是开创性影视作品之一。
不过,这些影视作品更像是浅尝辄止,没能真正完成转变,而引发争议的《神秘的大佛》就明显能够看出一些新意,这才拿下了惊人的票房成绩,同时也证明了张华勋的出色眼光。
电影的机遇张华勋1962年从北影毕业进入了背景电影制片厂,他也正巧赶上了好时候,和崔嵬导演合作乘上了改革春风的快车道,但是初出茅庐的张华勋没有自己的作品,自然难以立稳脚跟。
因此,他希望趁着改革机遇,拿出自己的作品,为了达成目标,张华勋访问多位知名编剧,像鲁彦周等人都是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的,通过一番探讨,张华勋总结了新、奇、怪的方向。
最终跟随着内心的指引来到乐山大佛,而乐山大佛的文化由来已久,传统故事自然而然成为了最好的剧本取材,有不少村民生于斯长于斯,留下来的故事不在少数。
来到乐山大佛的的张华勋沉浸在这些故事当中,三天两头的往图书馆和村庄里走,不仅得知了县志上记载的历史过往,还对民间奇闻轶事有些了解,最终改编成了《神秘的大佛》。
问题在于80年代虽然已经有李小龙这种全球武打明星,但武术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很多人甚至将武术认定为“难等大雅之堂的东西”,而张华勋也不得不接受社会的质疑。
为了尽可能排除干扰,张华勋多次回应,表示武术不是武打,是具备文化内涵的中国国粹之一,《神秘的大佛》就是传递文化思维的武术电影,不能用简单的“武打片概括”。
所幸在一片质疑声中,当时的北影厂厂长汪洋力排众议,让《神秘的大佛》得以继续拍摄,而且有了北影厂支持,演员阵容也变得格外豪华,请到了知名演员刘晓庆饰演梦婕。
导演和主演互相成就刘晓庆1975年出道,五年后就凭借《瞧这一家子》获得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作为含金量最高的早期奖项之一,当时刘晓庆的名气如日中天,不过拍摄却没有那么容易。
虽然张华勋给出的定位是无数电影,但无论如何,刘晓庆之前都是没有拍摄过相关类型影视的,所以需要重新开始学习武术动作,要知道,当时拍摄电影,国内并没有多少用替身的。
《神秘的大佛》当中,更是要求武打真打,刘晓庆进入剧组,眼睛被打到浮肿也是常有的事情,这样的景象在非武生演员中是很少见的,可《神秘的大佛》却成为了首次开创者。
张华勋请到职业化武术指导,直接找到了国家体委帮忙选人,又将大众熟悉的专业演员同时融入,可以说,张华勋和刘晓庆两人是互相成就,共同度过了拍摄过程当中遇到的难关。
在剧组面临诸多争议,被指责低俗暴力时,参演人员没有放弃,积极争取,这才有了后来北影厂厂长汪洋的帮助,更留下了张华勋为拍摄剃光头发扮演和尚的趣闻。
虽然这部影视作品总共合起来的成本也不到10万元,但要说艰辛程度,那要远远超过市面上大部分作品,而且《神秘的大佛》亮相后也面临很多挑战,毕竟时代不同标准不同。
在改革开放初期,票房并非衡量电影价值的首要标准,最关键的还是教育意义,所以《神秘的大佛》很快就被不少媒体批评,为了给电影正名,张华勋联合剧组人员写文发了公函。
中纪委、中宣部、人民日报等多家单位为此展开探讨会议,所以,《神秘的大佛》最终能够上映正名,其中艰辛难以言明,这也是为什么张华勋和刘晓庆泪洒现场的原因。
站在现在的角度回顾过往,我们更能理解一代代的电影人继往开来促进新文化传承的精神,其中的本质就在于开拓和创新,这也会成为未来更多从事电影行业人员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