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并不单单是在讲这十二时辰之内长安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向我们揭示,曾经无比恢弘的大唐盛世是如何由盛转衰的。就像《万历十五年》像我们揭示大明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的一样。
原著中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天宝三载,是一个平静的年份。在史书上,几乎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天宝三载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许多人——包括大唐自己,都在这一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我想这才是《长安》精彩故事背后的东西,剧情的发展其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导演安排圣人流落长安街头,被百姓当作偷猪贼,被花钱买官的官员踢倒在地,被户部的抄录员祝慈救了之后体察长安下层百姓的悲惨生活。结果圣上惊得瞠目结舌,他不相信在这大唐盛世还会有如此悲惨境遇的一群人。
我们再回到幕后主使这个话题上来,我现在已经不关心编剧和导演安排谁做幕后主使了,我甚至认为可能没有什么幕后主使。因为整个故事的发生,不过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做出自己的选择在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
我们来梳理一下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崔器选择了背叛,但后来又选择了坚守,因为崔器就是那样一个人,那样一个有些木讷但同时又有些小心思的陇右军人。他根本不适合在长安这样的地方生存,虽然他和哥哥崔六郎为了能够在长安立足纷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徐宾眼看着大唐越来越乱,朝堂被奸佞所把持,百官玩忽职守,只想着往上爬,中饱私囊,百姓怨声载道,日子苦不堪言。徐宾渴望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挽救大唐,他是个痴人,别的做不了,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利国利民的事。比如研究新的造纸术,利用大案牍术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何执正面对何孚密谋刺杀林九郎的计划选择了纵容,因为从他得知圣人准备把政事交给林九郎的那一刻起,他感到深深的无力。
何执正早就看出了表面上光鲜的大唐,其实已经暗流涌动,即将走向衰落。所以他的选择是放任何孚去刺杀林九郎,甚至不惜在宴会上自己刺杀林九郎,但同时他还对大唐的未来保留着一份希望,他希望太子即位能够挽回这种局面,希望李必以后能够辅佐太子重建大唐盛世。
右相林九郎的选择也在变化,他喜欢坐在那里掌控一切的感觉。虽然他一心想让圣人废掉太子,但他并没有那么着急,他一直在时时掌握狼卫的动向,伏火雷的去向,同时还在继续着他的斗争,斗郭利仕、斗何执正、斗太子,简直是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他希望圣人真的把权力交给他,主张一切。但当圣人真的下落不明的时候,他对权力的欲望促使他作出了别样的选择,他想构陷太子忤逆,同时他也不想圣人再回到朝堂之上,他想自己坐上皇位!
李必通过这十二时辰的经历,必然会成长许多。当李必得知何孚可能是幕后主使的时候,他拼命地不想和自己的老师何执正扯上关系,当他开始怀疑何执正是幕后主使的时候,他又不想扯上太子。
甚至最后李必猜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圣人在操纵,为了搞所谓的平衡之术,自己做那个令人敬畏的人,掌控一切。可是直到最后,李必还是在执着地追查幕后真凶。
萧归的选择是毁灭,是报复,他要炸死圣人和文武百官,他想让他们感受到蚍蜉的力量,他想让世人惊醒。张小敬的选择是守护,守护长安城里普普通通生活的百姓,一如当年在烽燧堡之战那样,守卫大唐国土,守卫大唐百姓,九死无悔,坚守不退!不退!高高在上的圣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他到底是精明还是糊涂,只能最后揭晓了。
历史就是由千百万个大大小小的人物不自觉地向前推进,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会有着不同的影响,历史的走向也会发生改变。天宝三载上元节前后的十二时辰也是这样,十二时辰故事发展的走向,由每个人不同的选择所决定,即使幕后主使也很难掌控整个事件的走向。
大唐整个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唐玄宗李隆基的选择,文武百官的选择,大唐每个人的选择都导致了大唐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