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跟亲朋好友“疏远”了,那就说明了3个问题

是慧语呀 2024-10-23 04:50:41

文|慧语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就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和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之间,好像隔了一层看不见的膜,联系不那么频繁了,话题也不再那么投机了,

甚至有时候,彼此间的“疏远”让你心里五味杂陈,琢磨不透这背后的原因。

如果有,那你可能已经触碰到了,人际交往中那些微妙而又普遍的规律。

生活轨迹的变迁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小时候的玩伴,因为上学的城市不同,渐渐地,寒暑假成了唯一相聚的时光;

还有大学室友,毕业后各自奔向了不同的未来,从每天分享日常到偶尔点赞朋友圈,关系也似乎被时间悄悄稀释。

这其实挺正常的,不是吗?

人生就像一列不断前行的火车,每到一站,都会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

生活轨迹在不断变化,接触到的人和事也在不断更新,自然而然地,与某些人交集就会减少。

这也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成长的一部分,更是生活教会我们的“断舍离”。

价值观差异

例如,你和某个朋友,曾经对未来有着相似的憧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选择了安稳的工作,另一个则勇敢创业,追求梦想。

渐渐地,你们的话题从共同梦想,变成了对生活的不同理解,甚至在某些价值观上出现了分歧。

这时候,如果双方都不愿妥协或者主动沟通,那么“疏远”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正如《小王子》里说的:“眼睛看不见真正东西的,必须用心去寻找。”

疏远往往始于心的距离拉远。

平衡艺术与距离美感

不过,有时候,“疏远”也不全然是坏事,它可能是在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维持那份恰到好处的美感。

就像一幅画,太近看会失去整体感,太远则看不清细节,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欣赏到最美的风景。

在人际交往中,疏远有度”或许是最理想的状态。

既不过分依赖,也不完全疏离,给彼此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成长,去呼吸。

鲁迅先生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朋友不在于朝朝暮暮的相伴,而在于心灵的相通与理解。

当你发现自己和亲朋好友之间有了“疏远”的感觉,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这或许是成长路上必经的一课,更是人际关系自然演变的结果。

0 阅读:200

是慧语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