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抱着3个月大的女儿打仗,一路杀出重围,低头一看:孩子没了

历史忠魂 2024-12-27 15:03:54

贺龙打仗抱着孩子,杀出重围,低头一看,孩子没了!这事儿听着像段子,但却是血淋淋的革命现实。

1935年,红军在长征路上拼命突围,贺龙作为总指挥,带领部队奋勇杀敌,而他的妻子蹇先任则怀抱三个月大的女儿贺捷生,随军行进。那时候,战火连天,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每天都在生死线上挣扎。条件有多苦?别说吃饱饭,连活着都成了奢侈。可偏偏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贺龙还得抱着个孩子打仗,然后孩子不见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战争环境下,父母角色和革命者身份的矛盾

作为红军总指挥,贺龙肩负着整个部队的生死存亡;作为父亲,他又得保护襁褓中的女儿。这两种身份在战场上完全对立。你说一个骑在马背上、冲锋陷阵的指挥官,怀里还得抱着个孩子,这事儿听起来就不靠谱。可蹇先任为什么非要带着孩子上战场?因为她没得选。把孩子留给亲戚?战火烧到哪儿都是死路一条。送到后方?后方在哪儿都不知道。于是,这对夫妻只能硬着头皮,把孩子绑在胸口,继续长征。这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历史环境逼得他们没办法。

2. 红军条件太差,连活人都照顾不了

长征路上,红军的生活条件糟糕到什么程度?没有足够的食物,没有御寒的衣物,甚至连温暖的被褥都要拆下来给孩子取暖。蹇先任抱着女儿,自己可以几天不吃饭,但孩子呢?饿肚子、挨冻、发高烧,连站都站不起来。贺捷生能活到陕北,简直就是奇迹。而贺龙那次“孩子没了”的插曲,其实也暴露了红军在长征中的极限状态。父母都快支持不住了,孩子能寄望于什么?

3. 革命理想优先,个人感情被压缩到极致

贺龙和蹇先任当然爱自己的孩子,但在那个年代,革命理想永远是位的。红军的信念是什么?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可以牺牲自己,也可以牺牲家庭甚至孩子。贺捷生后来被寄养、改名、辗转各地,甚至被当成“孤儿”对待,这不只是家庭的不幸,更是革命的代价。贺龙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贺龙,就在于他选择了“大家”而不是“小家”。但这种选择,未免也太残酷了些。

贺龙抱着孩子打仗的故事,既是革命者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用今天的话说,这种“带娃上班”简直离谱,但在那个年代,这种事情却再正常不过。战争从来都是最无情的试炼场,有人牺牲,有人活下来,而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一段让人五味杂陈的历史。

2 阅读:251
历史忠魂

历史忠魂

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