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散文集:没有深爱就无法实现艺术的超越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16 23:16:07

第一次听说陈冲的名字大概是1979年前后。那时叔叔是一个乡村电影放映员,刚看过陈冲主演的《小花》,就向我们说起她。后来,在美人挂历上看到陈冲的样子,便把她质朴纯洁美丽的表情长久留在记忆中。

阅读《猫鱼》之前,陈冲之于我,仍不过是一个观众和一个女明星之间不相干的观看关系。翻开这部厚厚的自传体散文集,我才有机会透过时光和皮相的阻隔,进入到陈冲的家史、艺术和感情世界中去,多面向地领略她精彩的人生故事。

陈冲1961年生于上海。这样的年龄,这样的出生地,注定了她在生气勃发的转折时期,能够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她19岁就获得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成为被大众熟知的电影明星。20岁赴美留学,1986年起只身勇闯好莱坞,逐渐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成长为富有影响力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和著名导演。

陈冲十分珍视家史的追述和寻索。她并不平铺直叙祖辈父辈的人物和故事,而是在现实和历史中跳进跳出,片段地连缀出家史绚烂多彩的织锦。她写外公、姥姥、父母、哥哥,将他们的表情和故事融入上海旧时光的街巷里弄,在晦暗不明的光线里,在潮湿霉变的空气中,一一探寻生活细节的闪光和人性深处的幽曲。在她的描述中,父辈耀眼的人生履历,堪称时代精英的知识背景、事业成就和生命智慧,大抵在历史的黯淡无光中蒙尘受辱。尤为惊人和可贵的是,他们的生命之光非但没有泯灭,反而在逼仄和颠沛中焕发着人性的温暖和正直,焕发着求生的意志和希望。在这样的时代机遇和亲人之爱中,陈冲在历史苏生的关键时刻,走向开阔的新世界。

回过头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单向的顺畅的旅程。但在陈冲的叙述中,却有着绵密的怀旧、留恋和温情的影调——逼真的细节,如实的书信引述,陌生化的生活场景,无一不在准确地复刻着旧时光旧景象,宛如低徊的大提琴曲,牵着人们的思绪走进纤细悠长的回忆中。陈冲的文字是感性而锐利的,散发着热烈的气息,将故事里的青春懵懂和冲动,纹丝不乱地编织进对亲人的怀想之中。在她记忆的河流两岸,依稀矗立着外公、姥姥、父母、哥哥以及亲人邻里的身影,成为标记陈冲生命成长的里程碑。

《猫鱼》中呈现的另一重要内容,是陈冲的电影艺术生涯。

从她14岁走进剧组参演《井冈山》中的小游击队员开始,陈冲就再没有离开过电影,直到现在,仍活跃在国际影坛上。这是近半个世纪的电影艺术之旅。陈冲从一朵羞涩的小花,蜕变成一块艳丽醇美的艺术瑰宝,其中的奋斗和挫折、困惑和感悟、成功和失败,都在书中纷纷奔来眼底。这本书呈现的不仅是陈冲在聚光灯下、领奖台上的辉煌和万众瞩目,更是跨文化闯荡中的困苦、孤独和启示,以及她的艺术实践和生命感悟。

书中除了详细记述陈冲在国内走向影坛的早期艺术实践外,尤其具体地叙述了她出演和拍摄《末代皇帝》《壮士血》《天浴》《纽约的秋天》《太阳照常升起》《意》《英格力士》等影片的精彩故事。这其中有她和大师合作的成功逸事,也有仓促上阵的遗憾和挫折,既有外景地和片场的艰辛孕育,也有激荡生辉的成功和喜悦……可以看出,陈冲是用生命在拍电影的。她说:“创作的饥渴和激情,常常来自某种基于哀思的记忆和想象。”她的表演和导演事业,往往在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和父母生死牵挂的协奏中齐头并进,在事业和家庭的感情牵扯中坚定前行。她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宽阔的艺术视野,体现在她俯拾即是的阅读经验和艺术感悟之中。这一切都构成她作品瑰丽的宝石切面和辉光,既真挚刻骨,又迷离恍惚,聚合为强大的生命感受力和艺术感染力。

纵观陈冲的艺术人生,有两个基本点值得人们注意:

一是她对生活和历史的诚实态度,为她的艺术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书中我们看到,作为一个自带光环的国际影星,陈冲执着于探究发生在亲人周遭的历史真相,尽管时光漫长,亲人故去,她仍在遗存的一鳞半爪中探究着历史和生命的遗传密码,以此接续起祖先的血脉和高贵的精神。她的诚实近乎残酷,即使面对先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窘迫和失态,即使面对自己的情感隐私,也毫无怯意。她勇敢诚实地记述她探究到的真相,呈现给读者,既是对世界的自觉忠实的供述,更是对狭隘虚伪的藐视和自我精神的壮大。

另一方面,陈冲书写的对亲朋故旧的深挚之爱,是她艺术生命的源头活水。陈冲在回忆中常常深入挖掘旧事的细节,在文字中复原当时的感受和情境,使我们对她生命中的景象身临其境。她广泛搜求家族遗存的片纸只字,富有感情地忆述往日时光里的深刻感动,无一不体现出她丰沛的感性和对世界的深爱。因为,没有深爱就不能化解苦难,没有深爱就不能理解困厄,没有深爱就无法实现艺术的超越。这大概是陈冲的艺术人生给我们的启示吧。

(作者为书评人)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胡粲然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