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不相见”对裕王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请陛下称太子 2024-06-29 12:44:52

众所周知,嘉靖在位期间一直处于修道状态,能够让他敬重的,也就只有道士,对于道士的话更是深信不疑,毕竟直接影响到他的长生不老大计。

而“二龙不相见”的说法就是出自于道士陶仲文之口。

要知道,嘉靖作为明朝将近三十年不上朝,却能够把持朝政的皇帝,可见他的智商之高,甚至有个别者将他称为明朝智商最高的皇帝。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会相信二龙不相见这种荒诞无稽的说法呢?如果二龙不能够相见的话,那么历朝历代岂不是都没有太子?

而由于二龙不相见的说法,以至于裕王的生活方面出现了相当大的问题。

嘉靖为什么修道?

每个人做出一件事都有他自己的原因,特别是那种关乎一生的大事,而嘉靖修道明显是关乎他一生的大事,要不然他也不会活了一辈子,修了一辈子的道。

按道理来说,一位皇帝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如何成为一位明君,对于道教的知识肯定是不会学习的,毕竟这与当皇帝没有任何的关系。

而嘉靖却偏偏修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并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

他原本只是安陆的一位藩王,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是因为朱厚照无子,而他又是朱厚照最亲近的一名皇室成员,皇位非他莫属。

而当时的他已经十五岁,放在现如今也是快接近成年的年纪,思想方面肯定是已经凝固。

而他所在的安陆属于荆楚地区,荆楚地区什么风最盛呢?妖魔鬼怪之风最盛。

按照《湖北通志》的记载:“楚国南郢之地,其俗信鬼而好祠。”

而这种社会风气,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诞生,屈原的《离骚》就是最好的证明。

离骚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这种描述是不是与道教的神仙生活很相似?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道教史》当中,直接点明道教的来源与荆楚地区有着一定的关系。

“道教的主要源头,与古代荆楚文化、燕齐文化靠得更近一些。”

更何况,嘉靖的父亲兴献王也是一名道士。他自号“大明兴国纯一道人”,而且还著有一本关于道教的书籍,叫作《含春堂稿》。

他的父亲都对道教如此痴迷,更何况他。

其实如果仅仅只是从这种社会风气中长大,嘉靖未必会修道。

嘉靖走向修道这一条路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体弱多病。《明实录》关于他有病的记载那简直是数不胜数。

上早朝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代表着一个皇帝是否敬业。但是首辅杨廷和却上书嘉靖,可以不上早朝,如果要上的话,可以将黎明改为日出。

“庶圣躬不致过劳。”——《明世宗宝训》

杨廷和的建议有没有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呢?没有。一个皇帝能够将大臣们逼到这种地步,由此可见他的身体恶劣到了什么程度。

而道教与儒家、佛家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儒家重的是道德,佛家重的是因果报应,只有道家重的是人的生命。

修道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老,相比于儒家,佛家都更加的实在。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死于修道的皇帝数不胜数,人们所熟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在其中。

毕竟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当百姓的时候想当官,当了官又想当皇帝,当了皇帝又想成仙。

嘉靖为什么对“二龙不相见”深信不疑?

所谓“二龙不相见”就是皇帝与太子不能够相见,毕竟皇帝作为老龙,那么太子就一定是小龙。其实一开始嘉靖对于这种说法并不相信,直到那一件事的发生。

古代民间的百姓都重视自己的后代问题,而皇帝更是如此,毕竟百姓继承的无非是白银,而皇帝继承的是天下。

因此,历朝历代皇帝的生育问题一直是关注的重点。

嘉靖在这一方面怎么样呢?相当的不行。要不然行人司正薛侃也不会上书,希望嘉靖能够召一位亲近的宗室成员入京。

虽能薜侃的建议是有利于国家的,嘉靖的继位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嘉靖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薛侃这是咒他去死。

正是因此,他将薛侃削官为民。

嘉靖在嘉靖十一年才生下他的第一个儿子朱载基,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嘉靖对他给予重任。所谓“载基”,那就是承载起基业重任。

而其出生仅仅不到三个月就夭折。直到嘉靖十四年,嘉靖才又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载壑。

到了嘉靖十六年,嘉靖终于迎来了他的生育巅峰,连续生下五个儿子,但可惜的是,这五个儿子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只剩下两个,也就是作为皇三子的朱载垕,皇四子的朱载圳。

连续生子,又连续夭折,这促使嘉靖产生了一定的疑惑,而陶仲文的回答就是:“二龙不相见”。

嘉靖对这种说法一直半信半疑,要不然也不会在嘉靖二十八年册立朱载壑为太子。结果仅仅只三天的时间,朱载壑去世。

要知道,此时的朱载壑已经十四岁,而且在此之前身体状况一直良好,在成为太子的第三天,却突然间暴毙而亡。

“越二日晨,兴疾作,遣医胗之不治。”——《明实录》

朱载壑的死,迫使嘉靖不得不相信“二龙不相见”这种说法。毕竟要是自己死的话,那可就亏大了。

“早从卿劝,岂使有此。”——《国榷》

随着朱载壑的去世,嘉靖就只剩下两个儿子,也就是朱载垕、朱载圳。朱载垕就是裕王,朱载圳则是景王。由于嘉靖的种种行为措施,裕王对自己的前途开始担忧。

苦了裕王

裕王的出生时间虽然与景王是在同一年,但是却比景王提前一个月,按照规矩,成为太子的当是裕王。

但是嘉靖却拿着二龙不相见的说法当成大棒,到处挥来挥去,群臣当然不吃这一套。

更何况,太子的身份一年没有确定,朝廷就会议论一年。

作为次辅的徐阶上书嘉靖,不过却并不敢要求册立太子,因为他知道,一但提这个问题,嘉靖定会大发雷霆。

毕竟,要是他能同意,早就同意,何必等到现在?

徐阶只是希望嘉靖能够在典礼方面对裕王,景王进行区别,结果嘉靖呢?竟然还是大发雷霆,还说徐阶是在逼君。

要不是徐阶知错就改,不断的解释,当场就得完蛋。

嘉靖三十年二月,裕王府,景王府同时建造;三月,裕王、景王同时举行冠礼;八月,裕王、景王同时出阁;十月,裕王、景王同时选妃;十一月,裕王、景王同时举行婚礼。

嘉靖这一连贯的行为,只要裕王正常,就知道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意思。

因为嘉靖的所作所为都在证明一点,那就是裕王、景王的地位相同。而裕王、景王的地位能相同吗?肯定不能。

这也是为什么在同时举行婚礼的时候,群臣纷纷上书要求裕王的婚礼在皇宫里举办,景王的婚礼则可以在王府里举办。

裕王作为将来的继承者,要是在外举办婚礼的话,那与百姓又有什么区别?但是嘉靖却不肯,还反咬群臣一口,说群臣要害他们父子。

就连裕王的结发妻子李氏去世,都没能得到应有的待遇。

礼部只因为上书将李氏的死称为“薨”,当即遭到嘉靖的反驳,强行修改成“故”。因为薨是太子妃去世的称呼。

而裕王的长子朱诩鐵从出生到去世整整五年的时间,嘉靖竟然连个名字都不给,这个朱诩鐵的名字是在去世后给的。

值得庆幸的是,在老师方面,展现出了裕王与景王的不同。裕王的老师是翰林院编修,景王的老师是翰林院试读。

按照规定,只有太子的老师才能够是翰林院编修,而亲王则是侍读。

随着景王的成婚,也就代表着他到了离开京城的时候,所幸的是嘉靖并没有将他留在京城,而是将他分到安陆就藩。

虽然景王已经离开京城,但是裕王一直战战兢兢,生怕哪一天就被废掉,要知道景王可一点都不老实。

景王在暗地里花费重金买通太监,努力说他的好话。而且严嵩也是站在他那一边,因为裕王代表的是清流,如果裕王将来继位的话,严嵩的日子未必好过。

“多行金左右,谋立景王。庶几异日代嵩执政。”——《嘉靖以来首辅传》

这也是为什么在他尚未继位之前,从来不敢提任何关于规定上的事情。

就连王府每年应有的赏赐,他都不敢提,而贪污受贿他更是不敢,这也就导致他的生活相当的困难,困难到了群臣都认为困难的地步。

于是群臣代替他出面贿赂当时的严嵩,他才得到他应有的赏赐。要不是景王在嘉靖四十四年暴毙,裕王都不知道得担心到什么时候。

嘉靖的一生足以证明他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对于国家,他没有任何的感情,对于他自己的儿子,也没有任何的感情,他这一辈子就为自己而活,结果活来活去还是活成了一个死。如果他不修道的话,说不定也就不会六十岁去世,因为根据现代研究表明,所谓的仙丹里含有各种各样的重金属。

0 阅读:4

请陛下称太子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