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有超1200万高考生奔赴各自的大学,同时也有1158万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这两件大事,始终牵系着无数家长与学生的心。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人们都想要在大学学到具有“专业壁垒”的专业和技能,以防毕业的时候能够有一技之长,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一种较为安稳的生活。
但是,大学生由于缺乏对就业形势的认知,在大学期间经常会“混日子”,直到快要毕业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选择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今天,我们就以清华大学为例,来看看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们都是怎么选择就业方向的。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选择清华大学,是因为近几年来受疫情的影响,即便是清华、北大这类名校的毕业生们也感觉到了寒意。所以,不妨参照清华大学这所名校学生的选择来考虑自己的就业方向。
对于清华大学,曾经网络上有一个很火的段子。2005年,清华、北大的学生大部分都前往联合利华、宝洁这类外企,结果第二年外企在国内就不吃香了。
2008年,清华北大的学生都喜欢去三大通信商和银行工作,结果当年这类行业就被“限薪”了,官方规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不得高于2007年薪酬的90%。
2015年,清华、北大毕业生喜欢去互联网大厂工作,结果就导致互联网+模式破灭。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巧合”,其实是因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本就是国内最强的应届毕业生群体,这类毕业生的选择一般都是当时的就业热点,只有处于巅峰期或者是快速上升期的行业才能够吸引这类大学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外资企业目前仍旧是香馍馍,我国每年都在招商引资。再则,银行、三大通信商这类国企也还是毕业生的首选。再则,互联网发展至今其实已经有过很多次泡沫,但经济有周期,互联网大厂的发展也是由周期的,今年在全球爆火的生成式AI便是其中之一的例子。
那么,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最终的去向有哪些呢?
由于2022年数据暂时还未公布,目前先看2013年至2021年这9年期间的数据。据统计,在这9年当中清华大学毕业生最喜欢的就业方向还是进入体制内。
2021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共计有7441人,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人数为3669人。其中,前往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为15.8%、23.8%、30.3%。
但是,这里其实并不能够简单地将这些数字相加,然后就直接得出清华大学70%的毕业生都去到了体制内。因为所谓的“签三方就业”指的是签订三方协议的就业方式,除此以外还包括了灵活就业。灵活就业,又包括了自由职业、创业、签劳动合同就业等。
所以说,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其实只有约47%的学生选择进入体制。
注意,这里所讲的体制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坐办公室,朝九晚五到点下班就走,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退休的工作。其实清华大学的学生更多的是进入科研类单位,诸如国家电网、中国兵器、中国航天、航空公司、科研单位等等。这些单位需要你在大学期间学会过硬的专业技能,否则是进不去这类体制单位的。
但是,体制不是那么好进的,每年的考公大军都有数百万,真正能够进体制内当公务员的也只是凤毛麟角。那么,除了进体制,清华大学毕业生还喜欢进哪些行业工作呢?
据统计,2014年至2022年期间,签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选择的行业最多的是信息技术,排名第二的就是教育类行业,第三为公共管理类,第四为金融,第五为科研类。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讲的信息技术类行业其实包含了很多,诸如互联网公司、计算机类公司、软件类公司、数字内容类公司。用现在的网络俗话来讲,就是互联网大厂。
自2014年开始,除了2020年和2021年受疫情的影响出现下滑外,清华大学毕业生进入互联网大厂的人数一直都在稳定攀升。2022年,清华大学毕业生有26.1%的人都进入了互联网大厂工作。
令人没想到的是,教育行业是清华大学毕业生的第三选择。教育行业可以细分为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等。
虽然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拉高了教育从业者的门槛,但不能否认教育行业到目前为止仍旧是香馍馍,大家仍旧可以将其作为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
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 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
清华北大进体制很多,这很不正常,所以说教材事件频出,但基本没有下文的原因,清华北大,不应该是多去搞研究吗?现在太多进体制内,想想太可怕了。
现在是清北毕业去做公务员,哈工大,西北工大毕业搞科研做工程师,复交去搞各种奇葩丢人新闻,浙大华中设法给自己赚钱,南开厦门武大中山想挣钱挣不来死守!兰大挣不到钱只能离家出走!
为什么不去搞科研呢,国家还希望清华学子能发持更重的作用。
剩下的去美帝
百分之九十去私企,中国真的发达了
还在自己骗自己,
这么辛苦的读书到头来都进体制内
体制工作大部分都是按部就班,需要那么多超级大脑?
别提,臭的很
顶尖人才搞科研,才能实现百年梦想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成为下一代教育者
糟糕了
不是他吗都是霉国了吗,用脚写的统计数据
清北从九十年代始就“国际化”了,全力以赴收拢一大批洋气高端广受国际赞誉的公知精英来操作实际教学任务,利用自己的历史老本招收全国顶尖学生,洗脑后送外国去,从那开始,国家关键科研部门和国内科研型公私企业都不敢要他们的人了,这在国内教育科研圈子公开的秘密,毕竟大多被洗成一群精致利己空气都是国外香甜的人,培养出来不仅一飞了之,而且还可能卖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