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就读于东京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因在社交平台发布帖引发轩然大波。这位学生大概是生了重病后使用了在日留学生可以使用的健康保险报销近1300万日元(约65万人民币)。

但由于她在表述方面使用了具有侮辱意味的"八嘎币"一词称呼日元,导致这一言论被自媒体搬运到日本社交媒体上且迅速发酵,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000万,甚至有引发日本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日推的活跃人数大概6000万,涉及到这“八嘎币”的帖子都是几百上千万的阅读量,她或许只是想展示下日本的福利,然后又担心现在的环境而被喷,特意使用“八嘎币”摆明下立场,这下可好,日本参议院议员也开始关注此事,又给人递把柄了。

其实在日本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网络用语可能会惹上大麻烦。即使是觉得"开个玩笑而已啦"的调侃,只要带有贬低或歧视的意味,都可能踩到法律红线。

比如用带侮辱性的谐音词、随意吐槽日本文化传统,甚至是不加验证就转发负面信息,都可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特别要提醒的是,日本对"hate speech"(仇恨言论)特别敏感。

2016年专门出台了《解决恶意言论问题法》,明确规定了对歧视性言论的处罚。如果不小心触碰了这条线,轻则可能被认定为"侮辱罪"或"名誉毁损罪",或者被学校处分、影响学业,重则可能影响到在留资格、强制遣返。
在最坏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面临刑事处罚,这将给未来的人生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歧视外国人言论也会被处罚:《日本女警向求助的外籍女子喊:“给我回中国去”,或面临处分!》
现在的网络就像一个巨大的照相机,一旦发布了什么,就算立刻删除也可能已经被别人截图保存下来了。这些"黑历史"就算不被追究法律责任,也可能成为之后学业、就职上的绊脚石。
比如你想申请研究生,或者参加一些校内活动,评选奖学金,甚至是想找个不错的实习。但因为之前的言论风波,可能会被认为"不够稳重"或"容易引发争议",从而失去这些机会。

最令人头疼的是,这种影响会延伸到求职季。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应聘者的"口碑"和"性格"。如果你在网上留下了负面言论的记录,即使技术能力出众,也可能会被认为"不适合职场"。
毕竟,谁也不想雇佣一个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舆论风险的员工,对吧?
同时,这个事件由于关系到日本国家财政在留学生医保上的问题,势必会引起许多日本人对于自己国家的一些政策的关注。一些极端人士可能也会借这些发言来制造舆论,最终或许会影响在日留学生们的权益。

总之在社交媒体上还是要多长个心眼。用词要规范,表达要理性,遇到敏感话题的时候更要三思而后行。
毕竟在国外,我们每个人都是留学生群体的一份子,一个不小心的言论可能就会影响到大家的整体形象。

如上图,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啊,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