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集流体产业链全景图: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国内产能布局进度

科技界繁星雨 2024-01-04 09:30:02

导 读

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叠加电池企业的降本需求,驱动动力电池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持续更新迭代,设备企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复合集流体处于从 0 到 1 的产业化前夜,复合铝箔商业化进展快但降本难度较高,复合铜箔技术路线尚存分歧。

产业化渐行渐近,设备环节有望迎来百亿市场。今年以来,广汽埃安弹匣电池2.0、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均采用复合集流体材料,麒麟电池已装车极氪 001 和009,问界 M9 也或将应用复合集流体,产业化趋势愈发明朗。从产业链现状来看,复合铜箔目前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玩家陆续入局,共同探索商业化路径。

1)基材端,由于 PET 耐酸碱性较弱,在测试中出现高温循环跳水,复合铜箔基材或从 PET 转向 PP。2)工艺设备端,“磁控溅射”+“水电镀”的两步法正逐步成为行业主流,成为宝明科技、纳力新材等进展较快、产能规划较大的复合铜箔材料厂主流选择的工艺路线。3)以目前复合铜箔主流两步法工艺测算,预计2025 年磁控溅射+电镀设备+超声波滚焊设备市场空间合计达到 143 亿元。

1 产业链进展不断,商业化趋势明朗

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复合集流体上游为包括高分子基材、铜、铝等在内的原材料厂商以及设备厂商,中游为复合铜箔、复合铝箔制造商,下游为各个动力电池企业和车企。

复合铝箔产业化进展较快,复合铜箔产业链不断迎来催化。早在 2021 年 7 月,OPPO 就发布了引入复合集流体技术的五层夹心式安全电池,实现了复合集流体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2022 年 11 月,重庆金美率先实现 8μm 复合铝箔量产下线。今年 3 月,广汽埃安发布采用复合集流体材料的弹匣电池 2.0,并通过军标级枪击测试,将首先搭载于埃安豪华超跑品牌 hyper。天能电池发布了用于两轮车领域的新一代锰铁锂电池 TP-MAX,同样以复合集流体的应用作为安全升级的亮点。

今年 4 月和 6 月,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极氪 009 和极氪 001 均使用了复合集流体。年底上市的塞力斯问界 M9 也或将应用复合铝箔。复合铜箔由于基材、工艺路线分歧等原因,产业化进展较复合铝箔相对缓慢。但今年以来产业链上不断迎来催化,趋势愈发明朗。6 月,双星新材、万顺新材公告获得首张复合铜箔订单。道森股份子公司洪田科技研自今年 4 月发布一步法真空磁控溅射一体机后,分别于 7 月和 9 月获得 7000 万元和 1.84 亿元订单。9 月 4 日,嘉元科技公告,与三孚新科在复合铜箔产业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签订“一步式全湿法复合铜箔电镀设备”采购合同,确认合同金额 2.43 亿元。

10 月 9 日,璞泰来发布公告,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就复合铜箔集流体业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开拓新能源海内外市场;公司溧阳基地预计将在2024 年逐步实现产能投放。宁德时代作为下游电池厂龙头,这一战略协议表明复合集流体产业化趋势的进一步明确。

2 多种路线齐头并进,两步法或成复合铜箔主流路线

从产业链现状来看,复合铜箔目前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共同探索商业化路径。

1)基材端,或从 PET转向 PP。复合铜箔中可选用的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 PET、PP 和 PI 等。PI 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较宽的温度范围,但由于其生产技术难度高且成本昂贵,很难批量生产,还未进入导入阶段。产业端主流选择为 PET 和 PP。相比于 PP,PET 在耐温性、附着力、抗拉伸性等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各材料厂早期多选用 PET 作为中间层,应用已相对成熟。

尽管 PET 具备更强的物理性能,但其容易在乙二醇、水、甲醇、氨中发生降解。锂电池负极端存在催化 PET 降解的醇基锂(SEI 膜的成分),可显著促进 PET 的降解。若溶解到电解液中会增加电解液粘度,减缓离子传输速度,增加锂离子电池的内阻。随着循环时间的增加,PET 溶胀溶解反应,使得金属层和PET 之间的化学键会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老化,金属层与基底的界面粘结性和剥离强度逐渐减弱,从而导致循环容量下降。因此在测试中,使用 PET 作为基材的复合铜箔出现高温循环跳水,需要对电解液进行改性。

PP 相对于 PET 附着力和抗拉伸能力较弱,但其分子链中只存在碳碳键,除能被浓硫酸、浓硝酸侵蚀外,对其它各种化学试剂都比较稳定,而且也极难发生断链降解,化学稳定性极强。因此目前部分材料厂已经对 PP 基材的复合铜箔进行送样测试,尚需解决 PP 与铜金属的结合力问题。

2)工艺设备端,“磁控溅射”+“水电镀”的两步法正逐步成为行业主流。从产业链来看,目前“磁控溅射+水电镀”的两步法由于其在良率、成本、效率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成为宝明科技、江阴纳力、双星新材、英联股份等进展较快、产能规划较大的复合铜箔材料厂主流选择的工艺路线。前道磁控溅射设备厂商主要包括腾胜科技、汇成真空等,水电镀设备厂商为东威科技。三孚新科凭借其在 PCB 和通用电镀化学品及设备领域的积累,推出一步全湿法路线,推出化学沉积与水电镀相结合的复合铜箔电镀设备,并与嘉元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和 2.43 亿元设备采购合同。道森股份收购洪田科技切入铜箔设备领域,先后推出卷绕磁控溅射镀膜机、卷绕磁控溅射蒸镀复合镀膜机、卷绕蒸发镀膜机等复合铜铝箔一体机设备,并已获得订单。

3)材料端,玩家陆续入局,产能投入节奏加快。宁德时代、广汽等龙头电池厂和车企对复合集流体的应用为行业树立了风向标,推动产业化进程加速发展。各路玩家纷纷投建产能基地,入局复合集流体产业链。根据 GGII,2023 年复合集流体规划产能超过 30 亿平方米/年。其中进展较快的箔材厂商为重庆金美、宝明科技、纳力新材、英联股份等,嘉元科技、诺德股份等传统锂电铜箔厂商入局则相对较晚。

3 2025 年复合铜箔设备空间有望超百亿

从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来看,复合铜箔产业化趋势明朗,以目前主流两步法工艺测算,预计 2025 年磁控溅射+电镀设备+超声波滚焊设备市场空间合计达到 143 亿元。根据主流电池厂商产能规划,假设 2023-2025 年,复合铜箔在新增电池市场中渗透率为 0.5%/5%/13%。按单 GWh 需 2 台磁控溅射设备和 3 台电镀设备,单台价格分别为 1400 万元/1000 万元,需超声波滚焊设备价值量 1000 万元,随着效率和良率的提升,单 GWh 所需设备数量和单台设备价值量逐步减少。则到 2025 年,真空磁控溅射设备和电镀设备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57.6 亿元和 58.0 亿元,超声波滚镀设备市场规模 27.7 亿元。

4 工艺设备仍存问题亟待优化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聚合物复合铜箔时,由于非金属聚合物基材的结晶度大、极性小、表面能低,溅镀时会影响镀层与基材之间的附着力,且聚合物基材为不导电绝缘体,无法进行电镀增厚。因此,需要先进行表面活化处理,形成导电金属膜,然后进行电镀增厚工艺。所以,聚合物表面种子层质量的优劣最终决定了复合铜箔的质量。由于聚合物基体厚度仅为几微米,磁控溅射沉积技术在工艺及设备方面面临较大难度。

1、工艺端

(1)铜种子层结合力差。常规磁控溅射沉积粒子能量较低,无法对高分子聚合物基体表面进行有效活化处理,导致铜种子层与聚合物基体间的结合力较差。

(2)铜膜针孔率高。常规磁控溅射沉积区域较小,在宽幅较大的聚合物基材表面沉积制备的铜种子层结构可控性、致密性、均匀性差,进而极大增加了电镀增厚过程中产生孔洞的概率

(3)基材褶皱、穿孔。铜金属在磁控溅射到高分子聚合物基材表面时,由于溅射的铜原子具有较高的能量,会使基体温度显著升高,造成局部褶皱现象;同时高温熔融状态的铜金属沉积物可能会熔穿聚合物,出现穿孔问题,进而在后续卷的连续生产过程中引起断带等问题。采用磁控溅射制备复合铜膜时,为提高铜种子层与基膜的结合力,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通常需对基膜进行预热处理,使得基底温度控制在40~50 ℃为宜

(4)铜种子层与电镀工艺匹配性问题。铜种子层的致密性和粗糙度等因素会因末端放电效应,影响最终复合铜箔的质量。

2、设备端

(1)张力控制问题。为能满足在聚合物基体表面连续沉积铜薄膜,需要使用真空卷对卷连续沉积,而聚合物因厚度仅为几微米,其抗拉强度较低,在生产宽幅材料时容易拉扯变形,出现起皱、断带等问题。

(2)镀膜均匀性低。在磁控溅射时,若对于磁场喷射角度或大小等未调控好,可能会造成种子层粘附不均匀,导致最终产品面密度差异性较大。

(3)靶材利用率低。靶材作为聚合物复合铜箔的关键基材之一,在磁控溅射过程中消耗量巨大,利用率约占 30%。如何提高靶材利用率是目前制约该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壁垒。

(4)磁控镀膜沉积速率低。虽然常规的磁控溅射设备在进行金属沉积时具有较快的速率,但在溅射过程中因金属具有较高的能量,使得基膜温度明显升高,进而导致聚合物出现高温收缩变形现象,因此需要散热处理。在保证快速沉积的前提下,如何使基体保持较低温度,是目前仍未解决的难题。

(5)溅射沉积种子层与电镀增厚装备的匹配性问题。常规磁控溅射沉积换样时需要对磁控镀膜室进行破空,因而需要大量的抽真空时间,导致溅射沉积效率低下,难与电镀增厚设备匹配。

精选报告来源:银创智库

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

储能丨锂电丨钠电丨动力电池丨燃料电池丨氢能源丨光伏丨风电丨新能源汽车丨电子元器件丨电机电控丨能源金属丨碳中和丨半导体丨集成电路丨芯片丨光刻丨先进封装丨碳化硅丨湿电子化学品丨新材料丨超导材料丨稀土磁性材料丨碳纤维丨高分子

0 阅读:0
科技界繁星雨

科技界繁星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