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令数百万人开挖大运河,在公元612年通过永济渠兵发高句丽

建安视觉 2020-06-30 14:36:56

位于河南省滑县道口镇卫河(永济渠)段的清朝末期古城墙、河堤(城防、护河双用途)。中国大运河——永济渠,据滑县志记载: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挖永济渠(今卫河)。卫河是由古代清河、屯氏河、白沟、永济渠演变而来的,淇门以下卫河前身为白沟,系黄河故道。卫河在战国时称为清河或清水。

通过卫河引黄河水调蓄的滑县道口镇西湖。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沟,发展航运,基本形成了今天卫河的态势。永济渠的开挖是在公元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涿郡就是现在的北京地区。这里的“河北诸郡”则包括现在的豫北地区。

滑县道口镇名人园的隋末农民起义军翟让雕像。隋唐时期运河的开挖,不全是重新“开凿”,大部分属于疏浚、拓宽等。大运河的开凿最早始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攻打北方的齐国,争霸中原,运送兵马粮草,开凿了从扬州到淮安的“邗沟”,这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夕阳下的滑县西湖景色。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对邗沟裁弯取直,用于漕运。随后,杨广即位开挖通济渠;公元608年又挖永济渠,南引沁水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郊)。两年后,杨广重开江南运河,自镇江直达杭州,八百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为终点的南北大运河正式形成。

洛阳市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展示的隋朝永济渠示意图。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大运河航运的便捷促进了当时经贸的发展,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滑县道口镇西湖。永济渠修好后,隋炀帝于公元612年兵发高句丽时,曾乘龙舟通过永济渠。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开挖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但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亡国。

洛阳市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内的翟让画像。翟让(?—617年),东郡韦城(今安阳市滑县)人,隋末瓦岗军的前期领袖。在瓦岗(今滑县瓦岗寨乡)率众起义,所部多为渔猎手,善使长枪。 公元617年11月的一天,李密宴请翟让喝酒,把翟让杀害。

隋朝时,瓦岗地处古黄河的东南岸,北临黄河白马渡口,西距永济渠百里之遥,堪称军事要地。翟让起义后,在瓦岗四周因势修筑寨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瓦岗寨”,翟让的起义队伍遂被称为“瓦岗军”。

0 阅读:48
建安视觉

建安视觉

热爱生活,独立摄影:关注民生,记录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