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陈阿姨是浙江湖州人,几年前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当时空腹血糖高达12mmol/L,远超正常范围,医生明确告知她,必须立刻改变生活方式,否则会面临严重的并发症。如今,陈阿姨的血糖已经稳定控制在4.3mmol/L,接近健康水平,医生都对她的转变感到惊讶。
陈阿姨说,她没有用什么特别的药物,而是长期坚持了5个简单的方法,每个人其实都能做到。
陈阿姨的糖尿病诊断是在一次公司体检中发现的。那天,她的血检结果显示血糖异常偏高,医生建议她去医院复查。陈阿姨起初并不当回事,觉得自己平时身体挺好,偶尔口渴、多喝点水而已,根本不像“生病”的样子。
但复查结果让她彻底慌了,空腹血糖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9。5%,医生直接告诉她:“你的糖尿病已经很严重了,如果不控制好,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甚至失明。”
“医生,我平时吃得多吗?我也不爱吃甜的,怎么会得这种病?”陈阿姨一脸疑惑地问。接诊她的是内分泌科的王医生,他详细了解了陈阿姨的生活习惯后,耐心地解释:“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很复杂,虽然吃甜食过多确实可能增加风险,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胰岛功能受损。
再加上长期的不健康生活习惯,比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压力大等。你这么多年来的饮食偏油腻,喜欢吃米饭和面点,这些‘隐形糖’才是问题所在。”
陈阿姨点点头:“那现在怎么办?这个病能治好吗?”王医生直言:“糖尿病目前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控制好血糖。如果你能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血糖可以稳定在正常范围,甚至不用依赖药物。关键在于你能不能下定决心去改变。”
听完医生的话,陈阿姨心里五味杂陈。她回家后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早餐常吃油条、馄饨,中午和晚上白米饭一大碗,还特别喜欢喝甜豆浆和奶茶,几乎从不运动。她终于意识到,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积累了几十年的坏习惯。
从那天起,陈阿姨决定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她回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将血糖从12降到4。3的。首先,她严格按照医生建议调整了饮食结构。陈阿姨以前一顿饭离不开米饭,但医生告诉她,白米饭属于高升糖指数食物,会迅速升高血糖。
她改成了吃杂粮饭,每餐只吃半碗,同时多吃绿叶蔬菜和低糖水果,比如黄瓜、番茄和蓝莓。此外,她戒掉了奶茶和甜豆浆,改喝无糖茶水。
王医生还特意提醒她:“水果虽然健康,但像香蕉、葡萄、荔枝这些高糖分水果,你一定要少吃。很多糖尿病患者以为水果多吃没事,其实这是个大误区。”
第二个方法是坚持每天运动。陈阿姨以前几乎不运动,最多也就是偶尔跳跳广场舞。王医生建议她每天至少快走30分钟,最好配合一些力量训练。刚开始,陈阿姨觉得累,坚持不了,但想到医生说的“运动能直接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她逼着自己每天出门快走。
一个月后,她发现自己的体力明显变好了,血糖也开始下降。王医生解释:“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天然的药’,它能帮助肌肉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而且有规律的运动还能减轻体重,减少脂肪对胰岛功能的压迫。”
第三个方法是保证规律作息。陈阿姨以前经常熬夜打麻将,睡眠不足让她的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胰岛素分泌也受到影响。医生建议她每天晚上10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她试着调整作息,发现自己早上精神好多了,血糖波动也更小了。
第四个方法是控制情绪。王医生告诉她,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也会导致血糖升高,因为人体在焦虑时会分泌大量应激激素,比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会抑制胰岛素的作用。
陈阿姨以前脾气急躁,容易生气,但为了控制血糖,她开始学会放宽心,甚至报名了一个瑜伽班,学会了通过深呼吸和冥想来调节情绪。
最后一个方法是遵医嘱定期复查。陈阿姨起初对药物治疗有些抗拒,觉得吃药会有副作用,但医生告诉她:“糖尿病的治疗是个综合管理过程,前期可能需要药物来辅助控制血糖,等你的生活方式调整好了,再逐步减少药物甚至停药。”
在医生的指导下,陈阿姨服用了小剂量的二甲双胍,并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陈阿姨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一年后,她的空腹血糖逐步降到5。5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降到了6。0%,医生为她减停了所有口服药物。
到现在,她的血糖已经稳定维持在4。3mmol/L,完全达到了健康人的水平。王医生感慨地说:“你的成功不仅靠了科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你坚持了下来。很多人知道这些方法,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很少。”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过高会导致心脏、肾脏、眼睛等多器官的损伤,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4亿,其中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控制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尤其是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的人群,更需要警惕。
陈阿姨说:“血糖稳定下来了,我现在觉得自己比年轻时还健康。”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糖尿病并不是绝症,只要下定决心,科学管理,生活依然可以过得自在又精彩。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像陈阿姨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拥有健康美好的未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