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血压计,是不是坏了?”张阿姨一边嘀咕,一边又按下了测量键。前两天,她量出来是高压150,低压90,今天怎么成了170和100?
她越看越慌,拿起电话就给女儿打:“你赶紧带我去医院看看吧,这血压是不是飙上天了?”结果到了医院,医生帮她一测,血压竟然正常!
这可把张阿姨弄糊涂了:“家里的血压计也不是便宜货,怎么量出来这么离谱?”医生听完笑了笑:“不是血压计的错,问题可能出在你自己测量的方法上。
测血压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讲究不少,自测血压不规范,数值自然会不准。”
像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现在很多人家里都备有血压计,但测量方法不对,反而容易“吓自己”。
血压测量不准,可能让你白担心,也可能让隐患被忽视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它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血压过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如中风、冠心病等。
因此,正确测量血压至关重要,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更需要掌握自测血压的方法,随时监控身体状况。
但问题是,很多人测血压时“随心所欲”:有的刚吃完饭就测,有的坐着翘着腿就测,还有人拿着血压计一测再测,直到看到自己满意的数字为止。
这些做法,不仅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还可能掩盖真正的健康问题。那么,哪些错误的操作会导致血压越测越不准?要注意哪些细节,才能测出真实的血压?
自测血压时,最常见的4个问题
测得太频繁,数值波动大很多人觉得血压“随时会变”,所以一旦量出来的数值不太理想,就会反复测量,甚至几分钟测一次。结果发现每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高高低低的,越测越慌。
其实,血压本身就有波动性,受情绪、体位、时间等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过于频繁地测量,反而会让血压受测量本身的刺激而升高。
医学上有一种现象叫“白大衣高血压”,指的是一些人在医院测血压时,因为紧张而导致血压偏高。同样的道理,在家里频繁测血压,也可能引发类似的心理压力,让血压数值失真。
正确的做法是:每天测量1到2次即可,最好选择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前,保持测量时间的固定。测量间隔至少要在5分钟以上,不要因为一次数据不理想就反复测量。
姿势不对,影响血压结果测血压时的体位,对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很多人测血压时随意找个地方坐下来,或者干脆站着测,甚至一边测血压一边和别人说话。这些错误的姿势都会导致血压读数偏高或偏低。
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背部靠在椅背上,手臂放在与心脏同高的桌面上。
测量时保持安静,身体放松,不要说话或移动。如果是卧床患者,测量时也要确保手臂与心脏在同一水平线上。
袖带位置不正确血压计的袖带位置不对,也是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的常见原因。很多人会把袖带绑得过紧或过松,或者绑的位置太高或太低,这都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正确的做法是:将袖带绑在上臂,距离肘关节约1到2厘米,袖带的气囊要完全覆盖上臂的动脉。
袖带松紧适中,能插进一根手指为宜。如果使用的是腕式血压计,也要确保腕带的位置与心脏等高。
测量时忽视静息状态测血压讲究一个“静”字。如果刚刚运动完、吃完饭、抽完烟就测血压,心率尚未平稳,血压自然会偏高。
很多人为了图省事,直接测量,而忽略了静息的重要性,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测量前应该休息5到10分钟,让身体完全放松,测量前避免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也不要在情绪波动时测量血压。
血压测量背后的中医智慧
从中医的角度看,血压的波动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多表现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不足等证型。
中医认为,血压的升降与“肝主疏泄、肾主藏精”息息相关。情绪波动、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血压异常。
比如,很多人早晨血压偏高,可能与肝阳上亢有关。中医讲“肝主升发”,早晨是肝阳最旺盛的时候,如果阴血不足,阳气就容易亢盛,表现为头晕、耳鸣、血压升高等症状。
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时,讲究辨证论治,比如肝阳上亢型可以用天麻钩藤饮,阴虚阳亢型可以用杞菊地黄丸。
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血压波动的问题。
如何正确测量血压,避免被“假数据”误导?
选择合适的血压计家用电子血压计已经非常普及,但质量参差不齐。
建议选择经过临床验证的上臂式血压计,腕式血压计虽然方便,但对于老年人或血管弹性差的人,可能不够准确。
每天固定时间测量选择每天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前这两个时间段,分别测量血压,记录数据,观察波动趋势。
避免情绪干扰测量前保持心情平静,不要在情绪激动或劳累时测量,以免数据失真。
建立血压记录本每天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长期观察血压的变化趋势。如果发现血压持续偏高或波动较大,及时就医。
结语:
血压越测越不准,问题往往不在血压计,而在于测量方法不当。掌握正确的测量姿势、时间和操作细节,才能测出真实的血压,避免被“假数据”误导。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正确的血压监测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健康的负责态度。愿大家都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守护好自己的血管健康!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3. 《高血压防治指南》,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
4.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5. 《现代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