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月,中央召开会议。会议结束后,83岁高龄的毛主席拉住陈锡联的手,不断嘱咐:陈司令,你要挂帅啊!
对于这件事,陈锡联后来回忆到:
“中央开会的时候,我见到主席,主席当时眼睛不好,视力比较差,我就对主席说,我是陈锡联。主席拉着我的手说,你要挂帅啊。会议结束时,主席又拉着我的手说,你要挂帅啊。”
毛主席说的挂帅,是让陈锡联主持中央军委工作,这也意味着选择由陈锡联来掌管军权。
其实,客观的讲,陈锡联的资历并不算高。陈锡联是上将军衔。,而毛主席去世之时,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和刘伯承四位老帅依然健在,大将同样也不在少数。那么,毛主席为何选择“托孤”上将陈锡联,让他来执掌军权呢?对此其他人又是什么反应呢?
一、“小钢炮”陈锡联湖北省红安县是有名的将军县,正是在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开国功勋,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陈锡联就出生于这里。
1929年,14岁的陈锡联参加了红军。虽然他只是一个贫苦农家子弟,但是参军后便迅速展现出了他惊人的军事天赋。
有一次,陈锡联带领一个通讯队去攻打敌人的一个前哨连。敌人有一百多人,而陈锡联只有几十个人,敌众我寡。敌人驻守在一座山上,从山脚到山顶依次驻扎着班、排和连部。碰到这种情况,按常规的打法是从下往上攻,打的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撤。
但是陈锡联没有这么干,他出其不意,带人偷偷摸到了山顶,首先断掉了敌人的连部。没有了指挥部,山腰、山脚的敌人如同无头苍蝇一般乱作一团。陈锡联趁机一拥而下,很快消灭了剩下的敌人。等天亮后统计战果才发现,这一仗竟然活捉了一百多个敌人,而陈锡联这边无一人伤亡。
陈锡联打仗不仅身先士卒,敢打敢冲,智谋也是层出不穷,总是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快速捕捉战机,取得胜利。由于他善打硬仗、恶仗、苦仗,善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年纪又小,因而在军中被誉为“小钢炮”,意思是小钢炮虽小,但是杀伤力却很大。
陈锡联的军事才华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他跳过了排长,直接从班长被提拔成连指挥员,接着又提拔成营长、团级干部,16岁就担任红四军十师三十团团部政治指导员。有人认为陈锡联进步的太快,领导反问:‘小钢炮’打仗就是有一套,这样的干部不提拔谁提拔?
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陈锡联和部队被迫进行了长征。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作战中,已经是红30军88师263团政委的陈锡联,与团长邵烈坤指挥 263 团坚守一线阵地,抵挡住了川军几个团的进攻,有力的配合了主力部队粉碎敌人的围攻。
此战后,263团获得了方面军总部授予的“钢军”旗号,陈锡联也因为在此战中的卓越表现,被升任为红四军第10师师长,此时他才18岁,是红军中年纪最小的师级干部,也是他日后荣膺上将的保证。
在长征途中,陈锡联有一次差点“掉队”的经历。那是红军行军至夹金山时,陈锡联发起了高烧,整个人迷迷糊糊,体力不支倒在了雪地里。夹金山地处川藏交界处,主峰海拔4200米,空气稀薄,长年冰雪覆盖,飞鸟罕至。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缺衣少食的红军战士往往就是这样,一倒地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高烧加上寒冷,让陈锡联的意识逐渐模糊,他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到:“我可能要不行了,你们赶紧走,别管我。”但是警卫员哪能扔下他呢,于是找了根绳子,把他绑住,就这样在雪地中拖着陈锡联一点一点往前走,走了好几天才赶上大部队。之后的几天里,士兵们轮流拖着陈锡联前进,直到他的身体逐渐恢复,得以继续指挥战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为了统一战线,枪口一致对外,红军接受国民政府改编,成立了新四军和八路军。陈锡联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的团长,并作为先遣团进入敌后,与敌人展开游击。在抗日战场上,这位年轻小将纵横驰骋,打出了八路军的赫赫威名。
一天,陈锡联来到滹沱河东岸一个名叫苏龙口的村子侦察,这里位于日军军营后方,便于探听敌人动向。
在村子里,陈锡联每天都能听到悬挂着日本军旗的飞机嘈杂的轰鸣声,但是苦于没有对付飞机的武器,只能看着这些飞机耀武扬威的飞来飞去,心里恨得牙痒痒。
观察了几天,陈锡联发现这些飞机出动的比较勤,具有一定的规律。陈锡联初步判断,这应该是鬼子用来运送物资的的飞机,并且机场就在附近。通过向附近村民打听得知,果不其然,距村子十公里远有一个日军机场,名叫阳明堡机场。陈锡联当即决定,端了这个机场。
制定作战计划后,陈锡联率769团立即开始行动。在夜色的掩护下,三营战士们率先潜入机场,分两路控制住日军的哨岗,掐断了对方呼叫增援的可能性。陈锡联则率其余部队,直扑机场中心而去,使用手榴弹朝日军战机扔去。顿时,机场爆炸声不断,在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中,日军战机不断起火,闪耀的烈火照亮了黑夜。
陈锡联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击毙日军一百多人,日军一时丧失进攻忻口、太原的空中支援力量,而769团仅伤亡三十余人。此次战斗是129师出兵第一仗,意义非同寻常,陈锡联一时名声大噪,蒋介石发给了两万元作为嘉奖,769团也因此位列“抗战四大名团”之一。
陈锡联善于战后总结经验教训,虽然夜袭阳明堡取得了骄人战果,在全国抗战一片颓势下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但是陈锡联依然总结出了此战中的许多不足之处。比如,769团战士们摸到日军飞机跟前时,面对这些铁疙瘩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有些战士甚至抽出大刀、铁锹朝飞机猛砸猛砍,结果对飞机造成的损害微乎其微。反倒是飞机被汽油点燃起火爆炸后,这些战士来不及跑,牺牲了。
对此,陈锡联痛心的说到:
“如果我们那时对飞机懂得多一点,就会倒上汽油把它烧光,会干得更漂亮。”
阳明堡战斗后,陈锡联又指挥部队相继参加了了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战役战斗,击毙大量日伪军,为太行山根据地的创立和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军中“赵子龙”在陈锡联的带领下,769团越打越强,迅速壮大。至1938年6月,769团已经由成立时的两千多人,发展到八千多人,可谓是兵强马壮。为了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在陈锡联769团的基础上成立新的385旅,旅长为陈锡联,而原385旅则继续保持原有番号不变,因而一时间八路军内部有了两个385旅的奇特现象。
与王宏坤率领的老385旅相比,陈锡联的新385旅成立后即开赴前线与日军作战,战功更加突出。随着抗日战争进行到相持阶段,陈锡联的新385旅被编入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陈锡联任第三军分区司令员。
1940年,八路军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百团大战,在战役的第一阶段,陈锡联领到的任务是在狮垴山阻击日军,为129师破袭正太铁路创造条件。
战役开始后,日军使用飞机大炮对狮垴山阵地进行连番轰炸,甚至连毒气弹都用上了。当时连下了几天雨,战壕里都是雨水,泥泞不堪,陈锡联就和战士们一道泡在泥水里,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日军使尽浑身解数,轮番进攻,不仅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反而伤亡了好几百人。五天后,陈锡联部完成了预定牵制任务,主动撤离狮脑山。此战,共毙伤日军400余人,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都对狮脑山战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陈锡联打仗是出了名的不怕死,每战必定身先士卒,身上伤痕累累。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陈锡联多次负伤,其中重伤四次:一次是在红军时期,左手大拇指被炸伤,由于处理不当发黑坏死。陈锡联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剃刀硬生生将手指切断;二为下颌处,一弹穿进,由后脖耳根处飞出,从此右耳残疾;三为胸部,子弹由前胸进,后背出,贯通伤;四为腰部,一弹横穿腰部,左进右出,亦为贯通伤。这四处伤幸亏都没有打中动脉,否则早就没命了。
不过陈锡联倒是一点都不在乎,他幽默的说到:“我身子前后左右有四个洞,因此心中有气出得快,心胸宽”。
陈锡联的老领导邓小平也曾这样评价他:“你陈锡联不仅能打仗,心胸开阔,肚量大,还特别能团结人,是个将才。”
由于陈锡联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威猛震敌胆,因而与上将杨成武一道,被誉为“军中赵子龙”。从此陈锡联的大名人尽皆知。
1939年11月,新华日报特派记者采访时任385旅旅长的陈锡联,面对这位仍有些稚气但已是赫赫有名的八路军抗战名将,记者由衷地感叹:
“钢铁往往代表着健壮而坚定。二十五岁的陈锡联将军不只有着一副过人的体格,而且有着一颗惊人的坚定果决的心。在战场上,任战争的波涛掀天覆地地滚来,他岩石般的雄姿,屹然不动!”
1943年,陈锡联奉命前往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在此期间,陈锡联不仅接受了系统的军事培训,而且政治素养也得到了提高,成为我军难得的军政双全的高级将领,这也为他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结束后,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四省的八路军主力被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
晋冀鲁豫野战军下辖四个纵队,分别是杨得志、苏振华的1纵,陈再道、宋任穷的2纵,陈锡联、彭涛的3纵,陈赓、谢富治的4纵,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陈谢兵团。客观来说,在这四个纵队里面,除陈谢纵队外,攻守兼备、战斗力稳定的就数陈锡联的3纵了,是名副其实的主力纵队。
1947年初,国民党集重兵于山东、陕北两处战场,发起所谓的重点进攻。为了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刘伯承、邓小平集结第1、第2、第3、第6纵队等野战军主力部队,对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势。在作战中,陈锡联的阑尾炎发作,疼的厉害,骑不了马,走不了路。
有同志建议他到后方去治疗,但是陈锡联的小钢炮脾气上来了,当时3纵正在发起对国民党43旅的围歼作战,陈锡联考虑,大战在即,作为纵队的主要领导,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就是坐在担架上也要把仗打完。就这样,陈锡联硬是忍着疼痛,指挥部队全歼了43旅。
战斗结束后,刘邓首长多次催促陈锡联,让他去把阑尾割了,免得关键时候又出来捣乱。于是陈锡联利用部队休整间隙回到后方做手术,然而在手术过程缝线碰在了衣服上,感染了,导致切口发炎,长时间没能愈合。
当时部队受中央命令,马上要开拔挺进大别山,陈锡联二话没说,连身上的绷带都没换,带着发炎的伤口就回到了部队,投入到战斗中。在跃进大别山时,陈锡联的3纵可谓是无役不与,与敌人进行了无数场恶战、苦战。
1948年10月,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打响。当时黄百韬兵团已被我军重兵围困,敌增援的黄维兵团向黄百韬兵团方向猛冲,企图与其会和。为了组织两黄兵团会和,毛主席电令中野举行徐州、蚌埠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完成对国民党军的分割围歼。
宿县位于徐蚌线上,两头分别挑着徐州和蚌埠,又是蒋介石徐州重兵集团的后方补给基地,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在刘邓的指挥下,陈锡联率领3纵克服重重苦难,硬是虎口拔牙拿下了宿县,打出了淮海战役的开门红。
黄百韬兵团覆灭后,中野随即就发起了对黄维兵团的作战。为了方便集中指挥,参与进攻的8个纵队被编成了东、西、南三个集团,陈锡联被任命为西集团总司令,统一指挥中野1、3纵队和华野13纵及特纵炮兵一部。这是上级首长对陈锡联的肯定与信任,而陈锡联也不负众望,指挥得当,各部队配合有序,最终消灭了黄维兵团。陈锡联凭借着卓著功勋,成为我军中耀眼将星。
三、毛主席临终 “托孤”建国后,人民解放军炮兵成立。炮兵是战斗兵种,也是技术兵种,当时我军内部懂炮兵的高级将领比较缺乏,毛主席便点了陈锡联的将:陈锡联不是外号“小钢炮”吗,让他去管炮兵正合适。就这样,陈锡联成了解放军第一任炮兵司令。在任期间,陈锡联主持制定炮兵发展规划,组织部队改装,进口和研制炮兵装备,为新中国炮兵的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1959年起任,陈锡联相继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在每一个职位上他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评价。
1976年,中央下达1号文件,文件中明确表示由陈锡联主持中央军委日常事务,实际上就是叶剑英元帅执掌了军权。当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各项事务不得不早做打算,让陈锡联执掌军权也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一决定让人看来不免有些疑惑,因为当时四名老帅尚在,毛主席为何会将军权交给一个资历并不算高的上将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几点。
第一,陈锡联在长年的战争生涯中展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这是毛主席托孤将兵权交给他的最根本前提。据陈锡联在回忆录中记载,毛主席对其他政治局委员说:陈锡联从小参加革命,会打仗,带过兵团,管过炮兵,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就让他管一下吧。这充分说明了毛主席对陈锡联才华和能力的认可。
第二,陈锡联没有野心。军队是国之重器,一定要放到一个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人手上。在那个形势特殊的年代,陈锡联接替叶帅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不免让一些人心生疑虑,认为陈锡联有夺权之嫌。
陈锡联并没有去刻意辩解,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在接任中央军委工作后,他始终保持着光明磊落的态度,没有任何据权为己有的野心,在军中的决策总是与叶帅沟通,确保每一步都符合党的指示和利益。
因此,1980年,当陈锡联向中央提出辞呈后,邓小平同志还专门对一些同志说:陈锡联同志没有野心,他不会造反,他不是造反的人。
第三,也是最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叶帅身体不好。据华国锋回忆,早在1975年12月,叶帅就向中央请病假,希望去疗养一段时间。在此之前,中央军委工作一直是叶帅主持,毛主席正是在得知叶帅有病需要疗养之后,才下定让陈锡联主持军委工作的决心。1977年,随着叶帅身体逐渐恢复,开始重新出来主持中央军委工作,陈锡联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结语1976年对新中国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毛主席在临终之前指定陈锡联主持军委工作,掌握军权,最终使得国家平稳过渡。这不仅证明陈锡联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托付的人,也证明了毛主席的眼光之卓越,慧眼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