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上的陕西“局面”……

镐京笔记 2025-02-26 10:10:19

商业航天领域,上演着一场场“新派对”。

上亿资金动动手流入市场,造星计划层出不穷,长三角抢人模式“闪瞎”吃瓜群众。

这轮万亿空天产业抢位战中,陕西以航天大省身份入场,拥有着除发射场之外的全产业链布局,究竟发展得怎么样了?

脱胎于研究院所的中科西光航天,是陕西本土唯一的全产业链的卫星企业,也是陕西商业航天军团的代表企业之一,站在高光谱卫星的技术壁垒之上,公司诞生仅3年多,就拿下三轮融资。

如此企业,免不了承受长三角地区“挖墙脚”的诱惑,但同时也有自己的本土化坚守。“陕西要有自己的商业航天品牌。”早前交流中,中科西光航天董事长秦静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同样深刻的还有其对商业航天打开新局面的呼吁:希望能够开放更多场景,让商业航天公司进行更多测试,进而将模式全国推广,找到更多商业航天的需求所在。

长安智造局No.7期沙龙,将围绕“陕西空天产业如何打开新局面?”进行探讨,欢迎相关企业、院所、政府和投行人士文末报名。

“我又不缺钱,为什么要融资?”

硬科技江湖里,秦静是难得一见的女性创始人。

镐京笔记早前与其交流长达4个小时,直率、干练、有抱负,是这位女性创业者很直观的特质。“从我做这个事的第一天起,我认为它是所里交给我,在那么多候选人里选择我,那我就要认真做好。”

她还说,希望未来要做到陕西最知名的独角兽,或者说一个能代表陕西的商业航天品牌。

不过,这个目标并不是一开始就确立的。

甚至在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西光航天)创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秦静都对融资无感。找上门来的投资人,她把对方怼得一愣一愣。“我企业好好的,又不缺钱,为什么要融资?”

以至于,后来的投资人都忍不住吐槽,“秦总,你情商很低。”

让她松口的转折点,来自一场饭局。

中科西光航天董事长兼总经理秦静发表主旨演讲 图源:受访者供图

那位投资人的一番话打动了她,他对秦静说:

你要想两个问题:第一你要做多大?第二你要做多快?

你也可以按你的套路做,但是很慢。有订单了你来做,没订单那就等。如果有资本的力量,这个手就会把整个节奏拉得很快。如果你想做成一家伟大的公司,其实好的形势就这几年,错过就没了,你要想清楚。

“伟大的公司”,这是秦静第一次把这个词和中科西光航天联系到一起。

那天晚上,雨淅沥沥地下着,秦静一夜无眠。不久后,中科西光航天启动了第一轮融资。

首次,陕西科创航天种子基金顶格投资500万元。2022、2023年,中科西光航天分别获得了7000万元、一亿元融资。成立3年,一年一轮,也成为其基本的融资节奏。如今,新一轮的融资即将落地。

按照规划,将在2030年彻底组网158颗卫星。

目前,公司在近地轨道上布局了9颗中科西光航天的卫星,并陆续传回数据。

脱胎研究所,成立两月拿下千万级订单

航天这件事,从体制内走向商业化,比我们想象得要更为漫长。

在创业之前,秦静出身于航天某院和某研究所,曾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多个荣誉。

2014年,中国开放民营经济参与航天产业,随后一大批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次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因此2015年也被认为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元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一批企业陆续成立。

同时期,位于吉林省的中科院长光所下场,孵化了后来鼎鼎有名的长光卫星,将其打造成为吉林省的商业航天代表品牌。目前,“吉林一号”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已达到115颗,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

而回到西安,长光卫星成立4年之后,秦静所在单位开始论证商业化的可行性。

西光壹号04星研制现场 图源:受访者供图

一开始,因为对商业航天的战略重视,研究所希望能够百分百持股。但这样,新公司就相当于研究所的一个处室,无法真正进行商业化运行。经过多轮磋商,研究所持股比例不断降低,最终确认为30%,其他均为员工持股。

论证过程大约持续了三年。直到2021年1月,中科西光航天才正式成立。

但好饭不怕晚,两个月后,中科西光航天拿到来自厦门的数千万元订单:为厦门发一颗卫星上天,并提供三年数据服务。

事实上,区级政府的多个职能部门,譬如林业局、气象局、环保局等每年都要花上百万元采购卫星数据,一个区一年的花费大概在千万级别。因此,数千万采购一颗卫星的三年使用权,对下辖6个区的厦门颇为划算。

2023年1月9日,"厦门科技壹号"卫星搭载"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厦门订单,也成为秦静在发展初期拒绝融资的底气。

但在商业航天领域,这样的案例实属罕见。毕竟,连马斯克的Space X都曾数年挣扎在生死线上。

不挣钱——才是大多数商业航天公司的常态。

行业商业化困局,“给投资人发星”

2023年初,亏损了20年的Space X开始盈利,马斯克兴奋地在社交网络上说道:

我非常激动地宣布,SpaceX和Starlink均达到正现金流。

后来华尔街日报则报道了更为详细的数字:该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为15亿美元(约109亿元人民币),总利润达到5500万美元(约4亿元人民币)。

作为全球商业航天的领头羊,SpaceX的营收主要分为两大板块。

其一是利用多年积累的低成本优势,获得接连不断的火箭发射订单,支撑其营收的半边天;其二是以Starlink(星链)组成的庞大卫星通讯网络,为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通讯功能,收取设备费和服务费。

上市公司信维通信(300136)曾提到星链的收费标准,基本终端599美元/台,基本流量套餐120美元/月。当然,对于要求更高的用户(例如移动、航海或航空用户),则会有其他不同套餐。

2024年9月,星链全球用户数量突破400万。

这些用户中包含着:来自美国偏远农村的居民、在非洲搞基建的中国工程师以及在海上航行的邮轮、航空公司等。

值得注意的是,航天研究咨询机构Quilty Space曾指出,Starlink 95%的用户为个体消费者。但对于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来说,这条路也许很难走得通。我国的通讯基建成熟,需求并不明显。而世界范围内,马斯克也已有了先发优势。

因此,目前发展的其他大多数商业航天公司几乎都走向了to B或to G端,中科西光航天也不例外。厦门订单之后,秦静试图复刻这一模式,但对接了数个政府部门后,她发现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各地高企不下的财政赤字决定了大笔支出是很难通过的,尽管打包算起来更加划算。其次,涉及到的政府需求是横跨多部门的,中间协调论证的时间成本很大,作为一个市场化的商业公司是等不起的。

这也是她后来调转方向,决定部分开源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模糊也成为全行业的困扰。与之对比明显的是,投资的蠢蠢欲动、政府招商的巨大热情以及媒体对商业航天的关注。

锅已经烧热了,但水蒸气不知道去哪里做功。

不过“浑水正好摸鱼”,有人开始表演式的“为投资人发星”。

2024年,中国航天一共向太空中发射的卫星仅数百颗,但已有不少企业将星座目标定位为几百颗,甚至有企业要年产卫星外壳上千个。

各地疯抢企业,政府招商涌动

在政府端,各地的敏感程度也各不相同。苏锡常的速度依旧快得惊人,抢人大战早已开始。

以无锡为例,几乎布控了从火箭研发、卫星制造、数据处理等全产业链条,东方空间、蓝箭航天、银河航天、微纳星空诸多领军企业早已落地。

据秦静讲述,无锡已有数个区来接触过中科西光航天,并且实力令人咂舌。

有的招商领导直接说,“我们账上趴着几十个亿呢,你啥时候来”。

各地项目招商的方式百花齐放,让秦静都有些恍若梦中。

但回到陕西,她顿时清醒了不少。对比某些省份想让秦静将公司增量产能进行布局,给出的政策竟然是三免两减。

2024年11月11日西光壹号04星05星发射现场 图源:受访者供图

另一边,面对各地抛来的橄榄枝,秦静最终选择了安徽省安庆市,决定在那里设立分公司。

在历史上,安庆曾长期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距离合肥仅两小时车程,周边商业航天配套完备。中科西光计划通过这里辐射中部地区,同时将业务与当地的矿山修复相结合。

安庆政府则下设基金投资中科西光航天,并提供了交通便利的建设地块。据悉,该地块毗邻京广高铁,距高铁站仅4公里。

这是安庆市政府考察了数家商业航天公司后的决定。

目前,中科西光航天在西安、安庆、厦门、新疆均有布局,并在农业、林业、双碳预测、生态环境等领域进行了诸多尝试。

而这些尝试恰恰决定了企业的生命线能走到哪里。是,政府、投资人、从业者都很上头,但是客户在哪里呢?谁来为此买单?

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厘清一个事实:在马斯克之前,航天的商业化程度并不高。

全球航天格局中,中美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但二者的模式并不一样。美国宇航局NASA采用的是外包模式,早前的外包商是波音等行业龙头,后来马斯克异军突起,降低成本改变生态。中国航天则是官方自研,体制内需求一般不外露。

那么,在中国,商业航天该如何商业?

呼吁陕西开放场景,培养生态

在空天产业信息中,卫星按照作用不同分为三大类: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

导航卫星我们都很熟悉,譬如中国北斗、美国GPS都属此类,该领域为国家行为,很难商业;通信卫星则有着电话、上网等功能,星链干的就是这件事,但马斯克已占先发优势,别人再干成本过高。

因此,目前主流的商业航天星座,大部分为遥感卫星。通过搭载相应的设备,可检测地球上农、林、牧、渔等方面的情况。

比如,中科西光航天此前为厦门定制的"厦门科技壹号"卫星,其功能定位的场景就落在海洋、雾霾、应急、机场等方面。

商业航天发展至今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找到这样场景和需求,也就是市场。为此,中科西光航天进行了多番尝试。

中科西光航天曾为西咸做了一个农业示范项目,大家评价说,“你们太牛了”。

而中科西光航天所搭载的高光谱载荷,完全区别于以往技术路线,可以精细化管理,在天上甚至能看到这块绿的是葱还是韭菜,以及农业的精准化监测。

市面上的大多数遥感卫星均为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以下简称“高分卫星”),中科西光航天则是采用了独家的高光谱遥感卫星(以下简称“高光谱卫星”)。

秦静这样解释二者的区别,高分卫星像高清照相机,而高光卫星更像CT机。前者输出的为高清照片,后者除了照片,还有图谱信息。图谱相当于指纹或DNA,每块土地都不一样。

利用这台CT机,中科西光航天可以监测到新疆棉花上的红蜘蛛病虫害,可以检测土壤的土质,甚至可以看到农产品缺哪种肥。

而遥感又是一个找变化的工作,看完缺什么肥料,就补充什么,随后便可进行二次检测,查看补肥效果。

在矿产领域,遥感卫星可以通过伴生植物进行矿源探测。农业方面,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来帮助农业险定损,甚至预测收成。

这样的实验性项目推进缓慢,秦静与团队决定将获取的卫星数据进行部分开源,进而发掘遥感卫星的更多功能。

另一方面,回归本土,陕西的地形地貌丰富多变,是非常适合发展遥感的省份。

在陕北可以做矿山的监测,例如甲烷气体排放;在关中,可以做农业监测;陕南,则可以做茶叶。秦岭也是一个丰富样本,可以进行火情火险的预警等工作。

因此,在采访的尾声,秦静呼吁,希望陕西能够提出需求、开放场景,让中科西光航天这样的商业航天公司进行更多验证,形成行业解决方案,进而将该模式在全国推广,打造陕西遥感行业金字招牌,成为陕西商业航天名片,带动陕西商业航天产业链蓬勃发展。

(图片来源:除标注外,图片均来源社交平台星舰官方账号、实习生赵笙汝对本文亦有贡献)

0 阅读:0
镐京笔记

镐京笔记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