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父辈,勤劳却不富有

布衣粗食 2024-11-04 14:20:14

看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勤劳能致富,农民应该是最富有的。”

我的父母就是农民,父母的父母还是。

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真的很勤劳,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信奉的道理,就是“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但是,他们从未富有过,一辈子住在土砖屋里,也没有退休金,到晚年时,存款也就几千。

当我到了中年,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在外头闯荡一番,忽而回头,就明白了,勤劳不直接等同于富有。

01

原生家庭的穷困,限制了父辈的格局。

我的父亲,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小学毕业之后,就开始务农。

彼时,把肚子填饱,比读书更重要。再说了,村里人都是以种地,吃饱为主要目标,去外地读书,压根没有想过。

既然大家都如此,父亲辍学就心安理得了。祖父母也随意。

父亲二十多岁的时候,去县城的一家机械厂上班。学会了修理柴油机,但是工资不高。据父亲描述,一年到头,还没有种地的收入高。

从收入的角度看,父亲就不辞而别了,回到老家,继续种地。

父亲看到了收入的差别,但是没有计算“赚钱的劳动强度的差别”。在机械厂,上班几小时,劳动强度是种地的一半。

我的母亲,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读了初中,然后辍学了。原因有些奇葩,就是我的外公,不是贫农,其子女没有上学的优先权。当然,母亲也没有积极争取上高中。

外公外婆有七个孩子。其实生了九个,有两个夭折了。

孩子多了,这每天的饭菜,就供应不足了。母亲离开学校,就变成了主要劳动力,得想办法养活弟弟妹妹。

父母都住在低矮的泥巴房子里,都经历了食不果腹的苦。因此,他们最大的目标,就是建大一点的房子,把地种好,保证吃喝。

在我上初一的时候,我的哥哥姐姐在初二初三。并且,我们的成绩,都在学校前二十名。

校长到我家,建议我的父母,想尽办法,让孩子读高中。

结果呢?父母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修建了一栋土砖屋。大概花了六千多,其中借债两千。

当我和哥哥姐姐毕业的时候,家里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了。读高中的机会,自然是没有的。

还好,我考上了中专,需要的费用很少。父母就同意送我去“深造”了。至于哥哥姐姐的人生,父母这样说:“打工去吧,反正读完高中,还是去打工。”

一个没有格局的家庭,穷三代,果真如此。

02

低层次的勤劳,永远得不到高效益。

我的父母,真的很勤劳。这是沿袭了我的祖辈的习惯。

大年初二开始,父亲就一头扎进了田野。

父亲要把牛粪、猪粪都挑到田里,并且挖一个坑,浅浅地埋起来。

父亲挥舞着镰刀,把田埂上的野草割掉,然后用锄头把野草的根也刨掉。

父亲养了一头牛,每天早晚,不是放牛,就是给牛送去一把青草。牛栏,被父亲修理了无数次。

母亲也没有闲着,她大年三十,还在熬猪食。

母亲拼命做年糕,一些用来自己吃,一些用来给亲戚。这一件事,让母亲忙了一个多月。

天蒙蒙亮,母亲就去菜地了。把菜管好了,这家里的猪,才不会饿着,会长得快一些。

到了夏日,父母早出晚归,还被暴晒。他们要双抢,尽早把早稻收割,把晚稻秧苗插下去。

父母被晒得黝黑,父亲熬不住,还在田埂上,晕倒过好几次。

再算父母一年的收入。除去一家的开销,剩下的,也就一两千元。

若是遇到年成不好,没有风调雨顺,年底可能一文不剩。

毫无疑问,父母的勤劳,其实低层次的努力,他们的付出,和回报,是不对等的。

偶尔父母会去打零工,帮村里人盖房子,或者去参与修水渠。一天的工钱,三五块。但是拿到工钱,往往是几个月之后。

有的人家,可能拖欠工钱,三五年。

那时候村里的万元户,他们的劳作方式,就大不一样了。

他们多半不会养牛,而是用拖拉机,还可以帮助他人耕地,这收入是不菲的。

他们养猪不多,更多是买别人家的猪,到县城去卖掉。

他们开拖拉机,帮人拉货;他们收购村里人的粽叶,到外地去卖。

我很不理解,父母为什么没有学到万元户的生活模式呢?敢于打破传统,开始机械化,积极找生意门路。

03

父辈过早把翻身的期待,留在子女的身上。

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是的,我们的父母也指望儿女成为富人。

不过奇怪的是,我的父母,在临近五十岁的时候,就不怎么干活了,而是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以后啊,这个家,就看你们的啦。”

父母起早贪黑多年,也确实是累了。因此他们把家庭的接力棒,放在儿女身上,是有理由的。

父母更现实的是,把养老的任务,也交给儿女。因为他们曾经,也是凑钱,给爷爷奶奶这一辈的人养老。

子子孙孙,都应该传递“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观念。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想的。他们并没有跟上新时代的养老观。

记得两千零几年的时候,村里有人花了两万多,就换来了退休。我的父母也知道,但是身上没钱,爱莫能助。父母也没有使劲往这方面去想,因为祖辈没有这样的“规矩”。

如今,父母老了,没有退休金,儿女给的赡养费也不多。因此父母又开启了勤劳模式,种菜,再挑到集市去卖。

父母修建的泥巴房子,也老了,总是漏雨,总是修修补补。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也花了不少钱。

我们说,把老家的房子丢掉,大家去城里住吧,父母不同意。父母的勤劳,还要延续,和房子同在。

04

是的,“勤劳”和“致富”是因果关系,但不是平衡的因果关系。

没有价值的勤劳,只是会浪费时间,消耗身体,麻痹精神。

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古人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的父辈不明白?大概是他们没有读过古人的书吧。

人到中年,如果你也如父辈勤劳,但是不富有,建议你稍作休息,做个长期规划,多读书,学一门技能,把干活的效率提上来。

如果你很累了,就休息,养好身体。甚至你还可以学“钱生钱”的生活方式。

别总是鼓吹“起早贪黑”了,劳逸结合才好。

当然,也别抱怨父辈,我们还是靠自己吧。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0 阅读:218

布衣粗食

简介: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