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宇树科技进行实地调研之后,高盛于今年2月27日发布了一份报告,具体内容主要是认为人形机器人技术拐点仍不明朗,只有19个自由度,真正“上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2~3年内很难达到与人类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出现实际意义的应用要在5~10年后,并且还要在软硬件上进行多次迭代,总而言之就是离赚大钱的时候还早得很。

报告看上去专业性很强,论点明确,展现出深厚的行业洞察力和战略眼光,确实有全球金融巨头的风范。而4天前还在唱多A股认为未来三个月A股涨幅会反超港股,今天就唱空机器人,也充分展示了高盛的变色龙气质。
不得不说,高盛这份报告的发布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一个是大A反弹已经有一个多月,人形机器人概念也已经涨了差不多时间,部分资金有获利出货的需求;一个是同日特朗普也突然袭击,对中国再举关税大棒,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使得中国产品输美关税增加到了20%。而且高盛毕竟是高盛,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报告一出人形机器人板块直接就崩了,大A股也毫无征兆的全面下跌。

本来股市涨涨跌跌很正常,但是看到利空就窜稀的尿性显示A股目前依然极度脆弱,信心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而也给了外部势力兴风作浪的空间。
国内长期资本也没点长期资本的样子,一下跌就呈现1100多亿主力净流出的狼狈惨状,怎么看怎么不像长期资本的操作,当然不排除主力资金联合作战割韭菜。
关于高盛的报告,实际上是有很多漏洞的。首先是高盛在机器人的关节自由度上挑毛病,认为宇树机器人只有19个自由度,所以真正上岗的时间还早得很。但人类肩关节3个,肘关节1个,腕关节3个,髋关节3个,膝关节1个和踝关节2个,关节自由度总共也不过13个,比宇树机器人还少6个,怎么会认为机器人很难达到与人类相同效率是因为关节自由度呢?
哪怕说机器人长得太丑都更合理一点。

在中国,人形机器人并不需要在能够完全替代人类的情况下,才会让它们上岗,只要能解决一部分痛点,并能够替代人类一部分工作基本就足可以商用,大把好奇宝宝会买回去当小白鼠。至于不足的地方完全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慢慢解决嘛,完全不需要达到全面完美,完全处理多重通用任务才算具有实际意义。
我们并不需要追求未来2~3年内达到多高的工作效率,最多把工序做一下拆解,分工合作机制下,只要机器人能完成工作,大概率就会比人类高效。
而且我们中国科技的迭代速度,不是老大帝国美利坚所能理解的。以光伏为例,恰恰在2012年美欧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双反”调查之后,光伏在我国就开启了大规模装机元年,2013年装机容量就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中间几经曲折,至2018年下调光伏上网电价后,又直接影响了光伏发电规模的增长,2023年新增光伏装机占到全球一半水平。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80%,光伏设备行业指数2022年从5月份开始到8月份短短三个月就上涨了一倍。

试问在2012年,有谁能想到光伏在中国会发展得这么迅猛?
除了光伏之外,风电、动力电池、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等,哪一项新兴技术在中国未能实现快速迭代和迅猛发展?
所以人形机器人在未来2~3年内也许达不到与人类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但如果我们向前看到2027~2032年的话,要关注的可不是出货量有多少的问题,而是中国占全球比例有没有到达一半的问题。
高盛曾经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当然现在也是。但如果用美国人的逻辑来解构中国的事情,高盛依然有它的短板,因为中国速度早已突破华尔街的想象极限。以中国这种摧枯拉朽的产业革命之势,已经不是旧秩序下的思维所能预见的。

即使如高盛所料5~10年出现实际意义的应用,也给出了2027—2032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达到7.6万台和50.2万台的数据。以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累计出货量约为1.2万-1.5万台的基础来算年化增长率也达到了4倍,这样的增长难道不够高吗?那市场究竟在怕什么?
当然现在的人形机器人相关股票肯定过热了,估值有回归需求,高盛此时抛出这份研报,不排除有意打压人形机器人概念,迫使板块估值下移后自己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