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档案为凭。由江苏省档案馆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兰台藏珍》,带你重温档案文献遗产中的江苏记忆。今天,我们一起打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

近日,一位北京网友的发帖引发了众多南京网友的关注,“老南京人,这个位置还在吗?”配图就是这张父亲抱着女儿的黑白老照片。
这位网友说,父亲去世两年多了,自己想去昔日两人留影的地方打卡,询问具体位置,众多热心网友留言为她指路。

2024年11月22日,她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在当年和父亲合影的地方,拍下了这张照片,完成了一场与父亲之间跨越43年的对话。

无论叫留影,还是叫打卡,很多人中国家庭的相册里,都会有跟南京长江大桥的合影,成为各自人生历程或是家庭档案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车至今已有56年的南京长江大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网红打卡点?我们不妨翻开属于大桥自己的档案,一起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主体基础工程开工。经过建设者近9年艰苦施工、拼搏奋斗,铁路桥于1968年9月30日先行通车,公路桥于1968年12月29日竣工通车,完成了在外国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标杆性工程,1981年,南京长江大桥被写进《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09年,南京长江大桥入选新中国“60大地标”。2015年,江苏省档案馆馆藏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8年,南京长江大桥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但当我们在档案中深入检索,就会知道这寥寥数语背后,经历了怎样惊涛骇浪。我们翻阅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发现,仅大桥的基础工程——桥墩建设就曾经历了重重挑战。

江苏省档案馆接收保管处四级主任科员 杨艳阳:
当年面临材料紧缺、经验匮乏、水流湍急三大难题,外国专家认为根本无法修建,但我们中国人就凭着这股劲,克服了重重困难,把大桥建了出来。


档案显示,当时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办法,9个桥墩就用了4种建设方案。为建好桥墩,还用上了潜水员。


从当年的潜水员、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龚锦涵关于深潜水的笔记中,我们看到了一段关于1963年冬天的描述:6号墩位于江心,是作业深度最大的一个桥墩,枯水季节该墩沉井内水深可达66米,国际公认的空气潜水极限深度只有60米。冬季沉井中水温约8℃,给安全减压带来很大困难。


江苏省档案馆接收保管处四级主任科员 杨艳阳:
但最终,我们技术人员研制出了减压舱、“水面吸氧减压法”等潜水方案,有96人次深潜水达到69至71米。


如果我们把建设好的大桥比作是硬件,那么,大桥从规划申请到建成通车近九年间的各项数据资料等,就可谓是软件了。江苏省档案馆馆藏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来自18个与大桥建设相关的单位,有各种纸质文书、工程图纸、照片、录音录像等,完整地呈现了新中国长江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 建造的公铁两用桥的建设全过程,而这个过程,无处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密码。

档案是生产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一点在南京长江大桥的三次大的维修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这些资料为维修工作提供了详细的历史参考和依据,确保维修过程中能够还原大桥当年的风貌和技术细节。

例如,2016年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以“修旧如故、最少干预”为原则,对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取得了显著效果,获得了多个国际和国内重要奖项。
此外,建设档案还促进了技术创新和文物保护。在维修过程中,专家团队通过对建设档案的研究,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攻关,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推动了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工程获得了2018年度全国5个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之一,并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江苏省档案馆接收保管处副处长 王颖:
这批档案不仅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还体现了新中国建设初期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以及广大桥梁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档案作为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中国桥梁建设史、经济发展史以及社会变迁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是2018年出版的《南京长江大桥档案(项目筹备)》上下册的两本书,同年,作为江苏省档案局与武汉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南京长江大桥档案的重要内容——南京长江大桥档案数字化工作正式启动,把馆藏档案全部数字化,使南京长江大桥档案得以更好保存,也让这份珍贵档案能更加便捷地走进大众视野。

江苏省档案馆接收保管处副处长 王颖: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还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坐标。这些档案记录了大桥建设的艰辛历程和无数建设者们的拼搏奉献精神,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

南京长江大桥是自力更生的“争气之桥”,也是一座感天动地的“精神之桥”。从大桥建设档案中,我们看到了建设者“天堑架飞虹”的奉献,看到了中国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斗志,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也镌刻下鲜明具体的精神坐标。
来源:江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