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米厚的煤层开采了118年,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现在成什么样了?

种地吧土豆 2024-12-18 11:49:28

55米厚的煤层开采了118年,中国第一露天煤矿,现在成什么样了?

引言:

在辽宁抚顺,有一个令人震撼的天坑,它的规模堪比140层摩天大楼的深度,直径超过2公里。这里就是享誉世界的抚顺西露天煤矿,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然而,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年产煤炭1830万吨的"工业巨人",如今却变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巨型天坑?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的煤层厚度竟然达到惊人的55米!118年的开采史,见证了这片土地从清朝、到俄国人、再到日本人,最后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沧桑巨变。那么,这座亚洲最大的人工天坑,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它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抚顺西露天煤矿的前世今生

抚顺西露天煤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1690年,随着满族统治者在此地发现优质煤炭,这片区域被列为"龙兴之地",设立禁采区,严禁私自开采。当时的清廷在此设立专门的"司煤官",负责监管煤炭开采和运输事务。这种管理模式一直持续到1894年。

甲午战争的战败成为了这片土地命运的转折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接受了巨额战争赔款。为了筹措军费,朝廷不得不放开煤矿开采权。1901年,时任抚顺知府王承尧与俄国实业家翁寿合作,投入10万两白银成立华兴利公司,这是抚顺煤矿首次进入工业化开采阶段。

然而,1903年俄国趁东北政局动荡之际,强行接管了华兴利公司。他们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蒸汽采煤设备,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专用线。这条铁路全长12公里,连接着煤矿与抚顺火车站,大大提高了煤炭运输效率。

1905年日俄战争后,根据《朴次茅斯条约》,日本帝国获得了南满铁路及沿线矿产开采权。抚顺煤矿随即落入日本人之手。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接管后,开始了为期40年的疯狂掠夺。他们采用了更为先进的露天开采技术,将原本的井工开采改为大规模露天开采。1908年,日本人引进了当时亚洲最大的蒸汽铲,日产煤炭量从最初的300吨rapidbee增加到1000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抚顺煤矿纳入其战争体系。他们强征中国劳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进行高强度开采。据统计,在日本占领期间,共有数万名中国矿工在这里丧生。这段时期,煤矿年产量突破了500万吨,创下了当时亚洲煤矿的最高纪录。

1945年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接管了抚顺煤矿。他们对矿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临时管理,并在撤离时带走了大量采矿设备。1946年,国民政府接管了这座饱经沧桑的煤矿,但由于内战影响,生产一直处于半停滞状态。

1948年,抚顺解放后,中国共产党派出工作组进驻煤矿。他们首先解决了排水系统问题,重建了被破坏的供电设施。通过发动群众、自力更生,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恢复了基本生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抚顺西露天煤矿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就此开启。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大变革

1949年10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抚顺西露天煤矿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入巨资对矿区进行技术改造。1952年,从苏联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电铲设备,其中包括4台8立方米电铲和6台4立方米电铲。这些设备的引进使得矿区的机械化水平一举跃居亚洲领先地位。

1953年,为了提高采煤效率,矿区新建了三条运输大动脉。北部设立了长达2.7公里的输送带,日运输能力达到1.5万吨;南部建成了双轨电气化铁路专用线,配备了20台电力机车;东部架设了索道系统,跨越山谷将煤炭直接输送至选煤厂。这三条运输线的建成,使得矿区形成了完整的运输网络。

1955年,抚顺西露天煤矿创造了年产煤炭突破1000万吨的历史性记录。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矿区启动了"东移西扩"工程。这项工程将采区面积从最初的3.8平方公里扩大到6.2平方公里。同时,采掘深度也从原来的180米逐步加深到380米。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煤矿掀起了"人海战术"的采矿高潮。数万名工人24小时轮班作业,年产量一度突破1500万吨。然而,这种粗放式的开采方式也带来了安全隐患。1959年3月,由于边坡失稳,发生了一起大规模滑坡事故,造成了重大损失。这次事故后,矿区加强了地质勘探和安全监测工作。

1960年代初期,面对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抚顺西露天煤矿开展了技术革新运动。工人们自主研发了"连续采煤法",将传统的分层开采改为阶梯式开采,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1965年,矿区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煤矿排水系统,日排水能力达到15万立方米,有效解决了雨季积水问题。

1970年,为适应国防建设需要,抚顺西露天煤矿被列为重点保护单位。矿区修建了防空地下工程,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系统。同时,开展了煤层气预抽技术试验,这项技术后来成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1975年,矿区引进了第一批计算机设备,建立了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这是全国煤炭行业首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生产管理。通过科学调度,矿区各个生产环节得到有效衔接,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1978年改革开放后,抚顺西露天煤矿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矿区与日本、德国等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引进了一批新型采掘设备。1980年,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煤炭储运站,年周转能力达2000万吨。这一时期,矿区的年产量稳定在1800万吨以上,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118年的开采历程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抚顺西露天煤矿118年的开采历程,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最显著的物理变化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采空区,从地表向下延伸达到惊人的400米深度。这个人工天坑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2000米,总面积达到6.6平方公里。按照体积计算,这相当于从地球表面挖走了近10亿立方米的岩土和煤炭。

从地质构造来看,这片区域形成了独特的"三明治"结构。最上层是第四纪松散层,厚度在20至40米不等;中间是第三纪油页岩层,平均厚度达到120米;最下层则是主要的含煤地层,煤层平均厚度达55米,最厚处甚至超过80米。这种地质构造在世界煤田中极为罕见。

118年的开采在地表形成了十分壮观的阶梯式采场。从空中俯瞰,整个矿区呈现出螺旋形下降的台阶结构,共计形成了27个台阶。每个台阶高15米,宽40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露天剧场"。这些台阶不仅是采矿的需要,也为后期的地质加固提供了天然屏障。

在排土场方面,118年的采矿活动共堆积了约12亿立方米的废石土。这些排土场分布在矿区周围,形成了多座人工山丘。其中最高的排土场高度达到180米,相当于一座中等规模的山峰。这些排土场后来经过生态修复,成为了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

水文地质方面,长期开采导致地下水系发生显著变化。矿区周围形成了面积达28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为了维持矿坑正常生产,118年间共建设了42座大型排水泵站,铺设排水管道总长度超过300公里。这些水利设施每年抽排的地下水量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的容量。

在工业遗存方面,矿区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采矿设备和建筑设施。其中包括清末时期的手工采煤工具、俄国引进的第一批蒸汽机设备、日据时期的钢铁厂房,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引进的大型电铲。这些工业遗存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完整历程。

生态环境方面,118年的开采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采矿活动导致地表沉降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最大沉降深度超过6米。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原有的农田、林地转变为工矿用地。同时,煤层燃烧产生的废气和粉尘影响了周边空气质量,形成了典型的"工矿区气候"。

交通网络方面,为服务于煤矿开采,这片区域形成了以矿区为中心的放射状运输体系。118年间共修建铁路专用线15条,总长度达到86公里;公路干线8条,总长度超过120公里。这些交通设施不仅服务于煤炭运输,也推动了整个抚顺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四、从工业重地到旅游胜地的转型之路

2001年,随着可采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抚顺西露天煤矿开始谋划转型发展。第一阶段的转型工作从环境治理开始。矿区投入5.8亿元,对400余公顷的裸露边坡进行生态修复。技术人员采用"客土喷播"技术,将适合生长的土壤混合物喷射到岩壁上,种植耐寒耐旱的植物。

2003年,矿区启动了"工业遗产保护工程"。首批保护对象包括1908年建造的日式机修厂、1912年建成的俄式变电所,以及1952年安装的第一台国产电铲。这些工业遗存后来被辽宁省文物局列为省级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同年,原煤仓改造成工业博物馆,展出了3000余件矿业文物。

2005年,抚顺市政府投资12亿元,启动了"工矿变景区"项目。这个项目将矿区分为三个功能区:北部建设工业遗产展示区,保留了完整的采矿设备和生产流程;中部规划为地质科普园区,展示煤炭形成过程和采矿技术演变;南部打造为生态休闲区,建设了人工湖和森林公园。

2008年,为解决采空区积水问题,矿区建成了亚洲最大的人工瀑布。这座瀑布高150米,宽60米,每小时可抽排3万立方米矿坑水。瀑布不仅具有排水功能,还成为了景区标志性景观。同期,在矿坑底部建成了地下剧场,可容纳2000人同时观看演出。

2010年,一条全长2.8公里的观光索道建成投用。索道起点位于原煤场台地,终点到达矿坑底部,游客可以360度全方位观赏矿区风光。这条索道创下了三项世界纪录:最大倾角、最大高差和最长跨度。同年,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2年,矿区引入了"工业艺术"概念。在废弃的机械设备上进行艺术创作,将淘汰的电铲、钻机改造成大型艺术装置。艺术家们用废旧钢材打造了一座高达28米的"矿工雕塑",成为城市新地标。原技术培训中心改建为工业设计创意园,吸引了众多文创企业入驻。

2015年,景区开发了"煤海探秘"体验项目。游客可以乘坐改装的矿用卡车,沿着采矿阶梯盘旋而下,深入矿坑底部。在地下300米处,建成了一个模拟采煤工作面,还原了不同时期的采煤场景。这个项目获得了世界旅游创新奖。

2018年,为提升夜间旅游体验,景区实施了"夜游工程"。在27个台阶上安装了超过10万盏LED灯,打造出"天梯光影秀"。采用3D投影技术,在矿坑壁面上展现煤矿118年的发展历程。这项工程使景区夜间游客量增长了300%。

2020年,景区完成了智慧化升级。建成了5G网络全覆盖,推出VR虚拟体验项目,游客可以通过虚拟技术体验不同时期的采矿作业。同时开发了电子讲解系统,采用全息投影技术,让百年前的矿区场景重现眼前。

五、"亚洲第一矿坑"的数字解码

抚顺西露天煤矿在其118年的开采历程中,创造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数据记录。从空间尺度看,这个巨大的采空区形成了一个长4000米、宽2000米、深达400米的巨型矿坑。按照体积计算,共开挖了约1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相当于108座埃及金字塔的总体积。

从产量数据来看,118年间累计开采原煤达到8.3亿吨。这些煤炭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能源支撑。按照标准铁路货车60吨的装载量计算,这些煤炭需要1383万车皮才能运输完毕,首尾相连可绕地球赤道三圈。

在设备使用方面,矿区先后投入使用了835台大型采掘设备。其中包括168台电铲、246台钻机、312台自卸卡车和109台推土机。这些设备的总重量达到18.6万吨,相当于25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设备使用过程中消耗的零配件重量超过86万吨。

在劳动力投入方面,118年间共有超过82万人次参与了矿区生产建设。高峰时期,矿区职工人数达到3.8万人。这些矿工的工作时间累计超过16亿小时,完成了约4200万个工作班次。他们创造的工业产值累计达到2860亿元。

在运输系统方面,矿区修建的运输道路总长度达到386公里,其中包括86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和300公里的公路。这些道路上的车辆累计行驶里程超过3.2亿公里,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往返420次的距离。

矿区的供电系统规模庞大,建有35座变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68万千伏安。118年间消耗的电能累计达到约920亿千瓦时,这些电量足够供应一个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使用15年。

在水文方面,矿区建设了42座大型排水泵站,日排水能力达到48万立方米。118年间共抽排矿坑水约58亿立方米,这些水量相当于杭州西湖水量的29倍。为防止山洪,修建了总长98公里的截洪沟。

地质勘探数据显示,矿区进行了超过8600个钻孔,总进尺达到156万米。采集的岩心样品重量超过86吨,这些样品为研究区域地质结构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发现了42种古生物化石,其中包括8个新物种。

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资金累计达到84亿元。完成边坡治理面积达到400公顷,种植各类植物超过200万株。建设了15座空气质量监测站,安装了86个地质灾害监测点。治理后的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5%提升到了68%。

转型为旅游景区后,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建成了总建筑面积达8.6万平方米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1座工业博物馆、3个展览馆、5个游客中心。开发了28个观光点,建设了总长2.8公里的索道系统。夜间亮化工程使用了103600盏LED灯,年耗电量约280万千瓦时。

0 阅读:10
种地吧土豆

种地吧土豆

每天更新各种搞笑吐槽,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