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是个不好的词语么?为什么身边不少女性都很抵触?现今各大商场都将“女神节”作为妇女节的代称,可这个节日本来就应该叫“妇女节”?而且,我身边不少年轻女性都对“妇女”这个称呼很抵触,有没有说说原因的?欢迎大家从各种角度讨论这一现象的成因。
其实我觉得如果从社会学和心理学来说,这就是一种需求变化,从生存需求平台到情绪价值、美丽需求、情感需求的一种进化!因为她们想要的是年轻漂亮有人爱有人赞美有人认可,妇女会让她们觉得老了!
早期的妇女节,更多是号召大家重视女性权益,女性劳动的权益,女性也能顶半边天的权益,女性也可以当家做主,也是家庭一份子的权益 ,女性上学的权益等等!
其实现如今绝大部分的地区,都已经实现了女性的这些基本权益!现如今如果说不忘初心保持这种权益,鼓励大家继续过“38国际劳动妇女节”也能说的过去!但现如今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超越,女性有了很高学历超过了大多数的男性,女性也有不错的收入了,女性在家也有平等权益了!
既然还有国家政策支持,也有商业的支持,那么女性权益2.0就来了,女性开始关注自身的年轻化、关注情绪价值的传递、关注个性化和非标签化!于是女性不仅仅觉得“妇女”这个词可能不好,甚至觉得“家庭主妇”、“相夫教子”、“贤妻良母”都不好!
“妇女”这个词,大家觉得不好,根本原因是因为感觉把人叫老了,这与2.0权益有关系,“妇女”大家表面理解的意思就是结婚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女人!需要操劳的女人!
在中文语境中,“妇女”常与“中年”“中老年”等定语绑定(如“中年妇女”),而“青年妇女”这一表述几乎不存在,导致年轻女性认为该词暗示“衰老”或“土气”。相比之下,“女生”“女神”等词更符合社会对“年轻”“精致”的审美偏好,甚至成为女性规避年龄焦虑的自我标签。
再加上女人解决了基本的平等生存需求就要开始关注年轻化了,所以叫女神节、女生节、就是是在赞美女人年轻漂亮,能够传递情绪价值,如果女性觉得不够年轻了,可能就能激发很多人的消费欲望,为自己的年轻而购买很多的东西,这是商业的本质!
当然如果你给她说妇女节快乐,可能会影响她找男朋友,可能会影响她二婚。也可能会让她觉得她真的老了,嗨不动了,应该结婚生子相夫教子了!
甚至有很多40多岁的人依旧觉得自己是少女!所以后来很多人也不敢去祝福身边的女性“妇女节快乐了”。甚至结婚了的女人也不敢!
因为“妇女”一词原本是中性词汇,特指成年女性(法律上指14岁以上女性)。然而,在消费主义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妇女”逐渐被赋予负面色彩,例如“三八”演变为带有贬义的调侃用语,进一步加剧排斥心理。
当然这也与商业资本方面的传递情绪价值有关系,其实这种传递情绪价值,也是消费主义的“捧杀”,商家通过“女神节”“女王节”等称呼,将节日包装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狂欢”,强调女性“被宠爱”“被取悦”的身份,本质上是一种物化策略。例如,促销文案常暗示“爱她就要为她花钱”,将女性价值与消费力绑定,反而弱化了节日对性别平等与劳动权益的纪念意义。
最关键的是商家的很多宣传,把“劳动”二字给取消了,“去劳动化”就历史进行了切割,本身妇女节的全称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其历史根源与工人阶级女性争取权益的运动紧密相关。而“女神节”等称呼剥离了“劳动”属性,使节日沦为空洞的消费符号,消解了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抗争的厚重历史。
再加上女性主体性的觉醒与博弈也产生了一些化学反应。近年来,女性意识觉醒推动了对“妇女”一词的重新定义。例如,商场文案中“妇,是能推倒大山的女性”等口号,试图赋予“妇女”以力量感和主体性。然而,这种重构仍需与根深蒂固的年龄歧视、外貌焦虑对抗。
对“妇女”的回避反映了语言背后的权力结构。当社会普遍以“女神”“仙女”替代“妇女”时,实质是将女性置于被凝视的客体地位,而“妇女”作为历史斗争中的主体身份被边缘化。不过老一辈女性对“妇女”的接受度更高,因其与“劳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集体记忆相关;而年轻一代在消费文化中成长,更易受商业话语影响,导致对“妇女”的疏离。
但好在这些年也经过很多的科普以及国家方面的倡导,也在逐渐回暖。数据显示,近年来“妇女节”的声量和好感度逐渐回升,尤其是年轻女性群体中,对“妇女”的排斥有所减弱。
这一变化与女性权益议题的公共讨论增多、历史教育的普及,以及商家营销策略的调整(如减少对“女神节”的依赖)密切相关。(例如很多电商平台就叫3.8节,不会再3.8前后人造节日了……)例如,2025年社媒数据显示,“妇女节”的情感正向度已超过“女神节”,表明社会开始重新审视节日的本质。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她解忧”和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