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20日,“769”地下遗体保存室内,几名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做着最后的准备。
陈长江站在一旁,低头检查自己的防护装备,一旁的汪东兴缓步走过来:“陈长江,你今天的任务很重。”
汪东兴的语气不急不缓,他停顿了一下,像是在思索接下来的话:“毛主席的遗体要送往纪念堂,这一步,不能有任何闪失。”
他转身看了看其他人,又把陈长江单独叫到一旁:“有个要求,你一定得记住。”
这个要求是什么?
罗荣桓逝世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同志在北京医院逝世。
毛主席到医院对罗荣桓的遗体进行了告别,告别仪式结束后,毛主席显得异常沉默,这种情况在随后的几天里更为明显。
接下来的几天里,毛主席很少与人交谈,饮食和睡眠也受到了影响。
一天下午,保健护士长吴旭君陪同毛主席吃完了午饭。餐后,两人坐在居室内,毛主席突然开口,开始谈论起自己对于死亡的一些设想。
毛主席首先提到的是枪击死亡的可能性。他说,作为国家的领导人,总是有安全的隐患,而被暗杀是其中的一种极端可能。
他继续描述了第二种可能,即在外出时遇到交通事故,如火车翻车或撞车。毛主席的工作常常需要他出行,这样的风险虽然被各种安全措施所降低,但从未完全消除。
接着,毛主席转向了第三种设想,那就是他在游泳时可能会发生意外溺水。他提到,尽管每年他都坚持游泳以保持健康,但水中的意外总是难以预料。
然后他谈到了第四种可能,即细菌感染导致的死亡。他说,即便是最小的细菌,也有可能成为致命的威胁。
最后,毛主席谈及了飞机事故的风险。他笑着说,中央已经制定了规定,不允许他乘坐飞机,以降低飞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但他随即补充道,尽管有这样的规定,他仍旧考虑在必要时违抗这一禁令。
庆祝生死的辩证法毛主席随即提到民间流传的“七十三、八十四”说法,认为如果阎王爷不到时间请人去,也没什么可担心的。说到这里,他爽朗地笑了起来,似乎在用这样一种方式化解严肃话题的分量。
吴旭君没有接话,只是静静听着,但表情似乎显得有些凝重。毛主席继续讲了下去,话题渐渐转到自己的身后事。
他提到,如果自己去世,可以举办一场庆祝会,气氛应该是轻松的,甚至要热闹些。他提到要穿得精神一点,加入这场“庆祝会”,不仅是对他的告别,也是一次历史见证。
接着,他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提出了庆祝会上的讲话内容。他构想了一场气氛特别的大会,会上要宣布毛主席的去世是“辩证法的胜利”。
他提到,人类社会的进程始终离不开生老病死,如果没有死亡,孔夫子以来的人口早已让地球无处安放。
他说完后,停顿了一会儿,又认真地提到了自己的葬后安排。他希望自己的遗体火化后,骨灰能够撒进长江。
他说,自己生前吃过不少鱼,希望这些鱼以后能“吃”他的骨灰,吸收其中的养分,长得肥壮些,这样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他随口引用了“物质不灭定律”来解释这一做法,语气显得既随意又坦然,仿佛在讨论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消息传出后,中央政治局的成员们紧急召开会议,商讨毛主席的治丧安排。
不同意见的争执让会议一度变得激烈。
支持遗体保留的一方认为,毛主席作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和国家象征,遗体的保存能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而
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则强调,毛主席生前主张简朴,不愿留给后人繁琐的遗产,遗体保存可能违背他的遗愿。双方的辩论从理论到实际问题,越争越细,甚至有些情绪激动的声音穿过门缝,传到了门外。
站岗的警卫队长陈长江听见了这些争论声,他原本是负责外围警戒的。
争执没有延续太久,由华国锋和叶剑英元帅主导,商讨出了一个折中的两步走方案:首先,立刻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科学保护,以便开展正式的发丧和全国范围的吊唁活动;其次,待发丧和吊唁结束后,再综合各方意见,决定遗体是否长期保存以及保存的方式。
会议结束后,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中央警卫局局长的汪东兴立即行动。
汪东兴的任务是需要将决议落实。
他首先联系了卫生部,通知了卫生部部长刘湘屏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并要求立即派出专业团队前往中南海,开展遗体保护工作。接到任务后,刘湘屏亲自带队,携带必要的设备和药剂,连夜赶到中南海。
汪东兴简单交代了任务:确保遗体保存的完整性。
遗体保护与转移刘湘屏没有多言,迅速调度人员,开启工作。
卫生部的专家团队对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估,同时准备了必要的化学药剂和设备,开始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专业处理。药剂注射、体表护理以及环境温湿度的调整都在严格的程序下完成。
9月11日晚,遗体保护的初步工作完成后,陈长江接到了新的任务:将毛主席的遗体从中南海的202平房转移到人民大会堂。
任务交接时,汪东兴特意嘱咐他,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步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陈长江当即召集队员,安排好车辆、人员和保护措施,确保整个转移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当夜,运送遗体的车辆缓缓驶出中南海。
陈长江和队员们在途中严阵以待,丝毫不敢大意。到了人民大会堂后,遗体被小心翼翼地抬入大厅,安置在专门准备的地方,为接下来的公众吊唁活动做好了准备。
9月17日,吊唁活动结束,新的任务又落在了陈长江身上:将毛主席的遗体护送到“769”地下遗体保存室。这是一个绝密地点,除了少数知情者,外界对此一无所知。
陈长江带着队员再一次启程,整个过程中依旧保持高度警惕。
抵达“769”保存室后,汪东兴亲自检查了环境和设备。他随后专门找来陈长江,对他说,毛主席在世时,他的一中队一直负责警卫工作,如今主席的遗体保护任务,仍将由他们一中队承担。
陈长江接下了这个使命。从那天起,他和他的队员便开始了长达一年的驻守工作,确保遗体保存环境的稳定和安全。
保存室的工作细节繁复但不容出错。每天都要对环境的温度、湿度进行监测,定时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定期维护保存药剂的效果。
陈长江和队员们在密闭的空间里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些工作,虽然任务单一,但丝毫不敢懈怠。
毛主席遗体的最终安置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正式落成。
这座建筑自开工以来备受瞩目,施工单位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完成了整个工程。纪念堂的建成标志着毛主席遗体即将迎来最终的安放地点。
到了8月18日,为毛主席特制的水晶棺被运入纪念堂内,这是整个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按照中央的决定,8月20日是毛主席遗体正式移入纪念堂的日子。
陈长江作为核心执行人员,再次被指派担任护送任务的主要负责人。任务开始前,汪东兴召集陈长江和几名负责队员,在通往“769”保存室的通道口进行最后的交代。
他一边低声讲解,一边用手指着随身携带的任务清单,逐条提醒他们需要注意的细节。
换装环节耗时不短,队员们穿上了厚重的防护服,戴好特制手套,再把防毒面具一一检查妥当,确保无缝隙、不漏气。
陈长江刚扣紧防毒面具的最后一道扣环,汪东兴忽然快步走了过来对他说:“我只有一个要求,面具戴好!”
保存室里的环境被设计成适宜遗体长期保存的条件,气体成分经过严格调控,但其中某些特殊气体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为确保万无一失,工作人员必须全程穿戴密封的防护装备。
进入保存室后,室内的环境如往常一样维持在恒定的温湿度。
每个人都沉着冷静地开展工作,井然有序地将毛主席的遗体小心移出,并轻轻放置在专门准备的运送设备上。运输车辆启动后,陈长江和其他警卫人员全程随行,车队行驶缓慢,确保遗体的绝对安全。
运抵毛主席纪念堂时,工作人员已经在纪念堂内外布置好现场。
进入纪念堂后,水晶棺早已摆放在指定的位置上,等待着遗体的安放。陈长江和队员们配合专家团队,将遗体轻轻抬入水晶棺中,并细致调整位置,确保毛主席的仪容能够清晰呈现。
从1977年8月20日开始,毛主席的遗体躺在水晶棺内,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纷纷前来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