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待人,清净待己

中国雅茶文化 2025-02-06 05:56:46

一杯清茶看人生,甜也在茶,苦也是茶;平淡之时品五味,香也在茶,涩也是茶;春来茶娘如蝶舞,喜也在茶,悲也是茶;平生历经诸多事,荣也在茶,枯也是茶;世态炎凉难如意,温也在茶,寒也在茶;人活到极致,干净待人,清净待己,生活就像是一个大型染缸,不管你颜色鲜艳,亦或是纯白无瑕,这浑浊不清的环境从来不给你保持本色的机会,你总要主动或被动的染上颜色,否则,就与这社会格格不入。世界五彩斑斓,人们在这个大染缸里摸爬滚打,不可避免的染上了不同的颜色,但人生最难得的,是在历尽沧桑后,仍出淤泥而不染。

就像作家顾城写的那样:"一个人应当活得是自己,并且活得干净。"干净,才是一个人行走世间最好的底色。看过这么一句话:"真正有修养的人,位居高处而不世故,身处繁华却不功利。"这句话用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最为妥帖。季羡林的一生,荣耀无数,光芒鼎盛,被誉为"学界泰斗"。但他对自己的评价仅轻描淡写的六个字:我只是普通人,季羡林与"掏粪工人"魏林海交往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魏林海年轻时在环卫所谋差,工作是打扫街道和厕所,成了名副其实的"掏粪工"。闲暇时,他喜欢到处淘书,也经常"混入"北大听讲座,尤为钦佩季羡林先生。有一次,他与几位书画爱好者,组织了一个书会展,想请名人题词。最初找到一位认识的知名画家,不料此人听说他是清洁工后一口回绝。他一气之下,直接上门请季老先生帮忙。季老知道他的身份和来意后,爽快地为书画展题字,并在新出的一本散文集题上"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同赠送给魏林海留作纪念。

魏林海受宠若惊,万分感激,两个人自此结下了缘分。后来的每年除夕,魏林海都会去季老家中拜年。先生总是热情地请他进屋坐,奉以热茶。多年后,魏林海在文章里提到说,季老与他谈学问,说做人,忆往事,一点架子也没有。在拜高踩低的世道里,待人的最高境界,是干净待人,是平等对待,是没有功利心,是不带目的性的交往,就像富兰克林的那句名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意和廉洁。"

清净待己,亦舒曾感叹:"人,处于繁华落寞之间,为各种机缘所左右,很难择一事而终一生。"然而,心若清净,便无惧纷扰。听过这么一则故事,居里夫人与其丈夫结婚时,会客室里只有一张餐桌和两把椅子。丈夫觉得椅子太少,建议添加,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要是爱闲谈的客人一坐下来就不走了,可怎么办呢?"最后,他们为了专心科学研究,决定不再添置任何家具,居里夫妇一生不喜应酬,把有限的时间都用来成全自己和热爱的事业。

想起冯唐的母亲曾对他叮咛过:"人生要好过,就先要世俗的成功;可人生要过好,终究还是要脱俗的。"活得通透的人,往往身在世俗,而不同流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品王"陈佩斯可谓绝对的顶流。在人人争相获奖的时代,陈佩斯却无所谓,他的作品从不送评,没拿过任何一个国家奖项。但是他的成就,自有观众评说。他在春晚舞台上,留下了11部小品,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与记忆;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托儿》,全国巡演40个城市,一票难求;他主演的作品,在严苛的豆瓣上至今没有低于7分的。然而,他却选择在巅峰时刻身而出,远离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名利场,去感受幸福和自由。

陈佩斯和妻子在村庄承包万亩荒山,一砖一瓦自建农舍。他说,这是他真正向往的生活。在山间里任由杏花飘下,在泉水里洗脸刷牙洗菜,下雪的时候追狍子、寻麻雀,夫妇二人远离喧嚣,修一份匠心,做一双匠人。就在这个"世外桃源"里,诞生了他最钟爱的作品《阳台》,这部话剧后来被上海戏剧学院纳入教科书。《百年孤独》里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只有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荣光才会照亮最初的梦想。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诱惑与考验,唯有保持本心,才能更自在的做自己,过好生活。

看过一段话,颇有感触:"山的价值,不在于峰峦叠嶂,而是地理位置;水的重要,不在于积水成渊,而是包容万物;人的品级,不在于出身阶层,而是内心干净。"我们不难发现,心地干净的人,总是活得更加纯粹,更加淡然。当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写道: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人有净气,风雅自来,红尘俗事缠身处,闹也在茶,烦也是茶;看惯风云多变化,得也在茶,失也是茶;生存身影忙碌躯,品也在茶,饮也是茶;岁月流逝无情义,浓也在茶,淡也是茶;情人相逢道别离,聚也在茶别也是茶。(王仕彬)

0 阅读:0
中国雅茶文化

中国雅茶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