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信阳一女子80万存款取不出一事,最初,网传的消息是那么的令人揪心。该女子在工商银行大厅哭诉,80万的存款到期却无法取出。按照网传的说法,办理存款的工作人员擅作主张,未将钱存为定期,还放贷给了倒闭的房地产商,导致钱打了水漂。这样的情节仿佛是电影里那些无良金融机构坑害普通百姓的桥段,很容易引发大众的同情与愤怒。
随后,疑似银行工作人员的回应更是火上浇油。表示起诉已经结束了,银行并没有责任,事情也过去两年了,女子在大厅哭诉完全是抒发情绪,银行也只能安慰她,其他什么也做不了,至于判决结果无法告知!这一回应让网友们纷纷将矛头指向银行,谴责之声不绝于耳。毕竟,在大众的认知里,银行是金融安全的守护者,这样的情况似乎违背了大众对银行的信任预期。
然而,反转来得如此之快。目前,光山工行回应,网传信息不实。经核查,该客户经某外部公司业务员介绍,于2022年3月通过手机银行自行转账80万元至第三方公司账户用于投资,不存在“存款80万元到期取不出来”的情况,客户通过手机银行转账也未发生在我行网点。针对客户反映,我支行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支持客户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这一反转不禁让人深思。首先,该女子的行为很是奇怪。如果是被他人欺骗,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报警,而不是到银行大厅哭诉。这或许反映出部分民众在遇到经济纠纷时,缺乏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再者,关于网传银行工作人员的回应,究竟是该工作人员不了解详情,还是根本就是有人造谣,希望是后者,要不然该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值得商榷。
如今,该事件依旧还是有些问题必须解决,如该女子的80万元“存款”到底“存到哪里”,是谁帮他“存的”,如此巨大的数额,已经构成严重的犯罪行为。还有就是疑似银行工作人员的回应,也必须查明白。
最后,希望作为信息接收者的我们,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不能仅仅因为最初的信息符合我们的某种预设,就轻易相信并传播。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虽然此次是被“冤枉”,但也应该反思如何在事件初期就更好地澄清事实,避免不必要的声誉损害。毕竟在金融领域,信任是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