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宁静秀美的小镇上,青石巷里飘着杏花微雨,一位十八岁的美丽少女,倚在绣楼的雕花栏杆上,望着檐角坠落的雨珠在青砖上洇开涟漪。

少女名叫韩杏儿,是镇上一个大户韩家的独女,父亲是个文人,家中藏书万卷。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她自幼饱读诗书,尤其是对对联一道,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才情之名在小镇上广为流传。
按惯例,韩杏儿该在及笄之年就该成亲了,可生性洒脱,向往自由爱情的她,看着可那些乘着八抬大轿来求亲的公子哥儿,要么獐头鼠目只会之乎者也,要么纨绔子弟挥金如土,竟无一人能让她提起半分兴致。
为了自己一生幸福着想,三思之后她毅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以对联招亲。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个与自己才情相当、灵魂契合的如意郎君。
消息传开那日,城外运河都彷佛泛着躁动,不少年轻男子既兴奋又紧张,摩拳擦掌的想抱得美人归。

清明后的第一个晴日,韩府中庭的海棠树下置了张紫檀翘头案。韩杏儿绾着惊鸿髻,月白襦裙外罩着杏子红半臂,腕间翡翠镯碰出清越声响,举止间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
她望着庭中或摇折扇或擦汗珠的男儿们,忽然想起《牡丹亭》里杜丽娘游园时唱的那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见时机差不多了,韩杏儿轻启朱唇,说出了第一个上联:“柳丝袅袅随风舞”。
此联一出,众人先是一阵沉默,有的男子皱着眉头,苦苦思索;有的则摇头叹息,自觉难以对出。就在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传来:“桃蕊纷纷映日开”。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名叫陆敬之的年轻男子站在人群之中。他身形挺拔,面容俊朗,一袭白衣更衬得他气质不凡。

韩杏儿听闻下联,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柳丝” 对 “桃蕊”,名词相对;“袅袅” 对 “纷纷”,生动地描绘出了两种事物的姿态;“随风舞” 对 “映日开”,描绘出了不同的动态,且意境优美,一幅春日生机勃勃的画面跃然纸上。
韩杏儿微微点头,示意陆敬之通过了第一关。紧接着她又给出了第二个上联:“砚池春暖墨生香”。这个上联难度明显增加。
陆敬之抬头望向天空,想起了自己为了科举夙兴夜寐奋斗的往事,于是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书案夜深灯有泪'!"
韩杏儿唇角微动,上联把墨香氤氲的春日情怀,下联则表达了寒窗苦读的决心,心中对陆敬之的才情又多了几分欣赏。周围的人群也不禁发出阵阵赞叹之声。

韩杏儿仍想再考验一番。于是,她给出了最后一个上联:“画中美女,双目含情不语”。
满树海棠忽然纷纷扬扬,庭中响起此起彼伏的"琴上知音""镜里佳人",韩杏儿却只顾着看青衫书生。
上联看似简单,实则巧妙地将自己比作画中美女,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期待与羞涩。
陆敬之凝视着韩杏儿,目光中满是深情,略一思索,便对出了下联:“台下俊才,满心爱意难藏”。
下联则对仗工整,将彼此的心意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意境浪漫而美好。
此下联一出,全场顿时掌声雷动。韩杏儿的脸颊微微泛红,她从陆敬之的下联中,感受到了他炽热的情感,娇羞地低下了头。

接下来的日子里,韩家和陆家开始为两人的婚礼忙碌起来。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两人举行了婚礼。
韩杏儿凤冠霞帔,美得如同仙子下凡;陆敬之身着大红喜袍,英俊潇洒。
远处传来更夫沙哑的梆子声,檐角的铜铃随风轻响。才子佳人,在满室书香与暖意中,渐渐进入了梦乡。
--完--
如果要屏幕前的你来对杏儿的上联,你会对什么下联?欢迎留言讨论。
喜欢中国诗词、对联、历史的读者,可以给我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