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重庆一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选择了永远离开。从凌晨买宵夜到独自打车前往码头,从"就这样吧"的最后朋友圈到十天后的江边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生命终结,更是整个时代年轻人心理困境的缩影。当高学历成为标配,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是否该反思:这个时代到底给了年轻人什么?

2024年12月12日凌晨2点44分,重庆理工大学一名即将在半年后毕业的研究生陈某买了份宵夜,随后独自打车前往李家沱巴滨路码头。监控画面里,他穿着单薄,走向码头后便消失在夜色中。这个表面看来一切正常的年轻人,竟在临近毕业之际做出了让所有人难以置信的选择。

失联消息传出后,警方立即展开搜寻,蓝天救援队也投入打捞工作。学校启动应急预案,联系家属,全力配合搜救。然而直到12月21日上午9点,在江北区五宝镇下梁渡口长江水域,这个年轻的生命才被找到,此时已经过去将近十天。


警方已初步排除他杀可能,学校正配合家属处理后事。但这个案例已经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有人关注就业问题,有人谈教育制度,更多人在反思: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放弃?

有人说这是个人选择,有人说这是社会问题。可当我们看到评论区"躺平""不结婚""不生子"的声音此起彼伏,当我们听到"就业难于上青天"的叹息,是否该承认:这不是个例,这是一代人的困境。

与其把责任推给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如坦诚地面对这个时代给年轻人制造的压力。

当一个社会的精英群体都开始失去希望,我们需要的不是惋惜,而是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