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字子廉,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三国曹魏名将,曹操从弟,最高拜骠骑将军,封乐城县侯,封邑2100户
诗云:
雨中窗前乱翻书,茶烟袅袅入清虚。
年来惯作江湖客,一卷能消半日疏。
根据《三国演义》记载:董卓入京,作得一塌糊涂,天怨人怒,实在是不像样子;曹操献刀失败,就跑到河南陈留,“发矫诏,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余来助”。自此,曹洪登上了刀头舔血历史舞台。
不过,曹洪没想到的是,自己没有死在拼杀的战场上,却差一点死在自己的子侄手里。
(一)舍命护主,当时真的是一点都不矫情。曹洪从军后,一开场就是一出大戏,跟着曹操参加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凭的是一腔热血,试图为天下除害,恢复汉室的安宁。
结果,第一次上战场,就几乎被曹操拖着共赴黄泉。
当时的曹操,还是想一心匡扶正义,实在是看不上各路诸侯“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三国志·武帝纪》),一赌气,就独自率军攻击董卓,结果在荥阳被董卓部将徐荣打得丢盔卸甲,第一支真正隶属自己的“义军”顿时陷入了绝境。
兵败如山倒。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曹操的处境可谓是岌岌可危:战马被射杀,侍卫被杀散,举目四望,只有潮水般汹涌而来的西凉兵,形势万分危急。
历史往往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一瞬间决定的。
“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就在曹操命悬一线之际,曹洪宛如神兵天降,一人一马,杀散敌兵,出现在他的身边。曹洪毫不犹豫地跳下自己的战马,将缰绳递给曹操,说出一句让自己彪炳史册的豪言壮语:“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这句话,与以后的曹丕跪地痛哭表忠心不一样,没有任何表演成分,充分展现出曹洪对曹操的绝对忠诚和甘于牺牲的精神。
荥阳之战,是曹操军事生涯中第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也是曹洪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考验。他以命相搏的壮举,不仅救了曹操的性命,也为曹操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曹操对曹洪的救命之恩铭记于心,从此对他更加信任和重用,曹洪也因此成为了曹操身边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跻身“曹魏宗室八虎骑”之一,为曹操东挡西杀、统一北方的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越有钱则越小气,要命的是遇见一个更小气的曹洪在战场上的生死搏杀,既赢得了曹操的信任重用,也为他赢得了富贵荣华;加上曹洪还有一个善于经营的脑袋,竟然逐渐成为了曹操团队中最有钱的人物。
《魏略》记载:太祖为司空时,以己率下,每岁发调,使本县平赀。于时谯令平洪赀财与公家等。
令人想不到的是,曾经敢于在战场上舍命拼杀曹洪,在生活上却变得越来越小气。
更要命的是,曹洪的这种小气,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的生活开销上,更体现在他与他人的交往中。
曹丕,被曹操确立为魏王世子后,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谁都知道自己应该选好边站好队,以赢得拥立之功;像司马懿、陈群、蒋济等聪明人,都自觉主动地团结在曹丕周围。即便是都知道曹丕为人“斯为不君”(司马光对曹丕的评价),也要主动地委屈自己、团结曹丕。
然而,曹洪就是不买曹丕的账。
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曹丕突然没来由地找到曹洪,不惜屈尊降贵,怀着一丝期待,找到曹洪说:“堂叔,我最近手头有点紧,借100匹绢周转一下”。( 据《居延汉简》记载:汉末一匹绢价值800~1000钱。)
在曹丕看来,自己身为曹操的继承人、未来的魏王,跟你曹洪借钱是看得起你,给你一个表忠心的机会。然而,曹丕万万没有想到,曹洪竟然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
曹洪小气,不借钱;曹丕更小气,不借钱就弄死你。
公元 220 年逼迫汉献帝禅位,成为了曹魏的开国皇帝,就更觉得这曹洪是越看越不顺眼了。
古人告诉我们:“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因为小人会为一件小事而嫉恨你一辈子~就是所谓的耿耿于怀,搞得曹洪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被抓个现场
曹丕好不容易坐上皇帝宝座,没想到只享受了7年的幸福生活,就感觉身体明显撑不住了,眼看就要“龙御归天”了。
黄初七年,不知道曹丕是否有一种白忙乎的感觉?
黄初七年(公元226 年),就是曹丕做皇帝的最后一年,硬是强撑一口气,抓住了曹洪的小辫子:曹洪犯事了。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达官贵人都喜欢养门客,就如同《红楼梦》中描写的“清客”,平时就是陪主人喝喝茶、聊聊天。引发曹洪犯事的,就是曹洪的这样一个门客触犯了刑律。
这本来就是一件普通的案件,曹洪顶天就是一个领导责任,做个检讨,自罚三杯,也就过去了。
没想到的是:曹丕抓住这个机会,直接将曹洪下了大狱,并组织力量进行一番严厉的审讯后,决定将曹洪“拉出去砍了”。
曹洪没想到,曹魏朝堂都没有想到。许多大臣纷纷为曹洪求情。然而,曹丕心意已决,对大臣们的求情置之不理,铁了心要除掉曹洪,以报当年的 “借钱之仇”。
就在曹洪命悬一线之际,曹丕的亲妈卞太后站了出来,把曹丕狠狠训了一顿:没有曹洪就没有你爹,没有你爹就没有你今天的幸福生活。
“昔日于梁、沛之间,若无子廉(曹洪)相助,何来我等今日之安?”
曹丕看到亲妈真火了,在那个“百善孝为先”的年代,不得不做出了让步。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免”。曹丕虽然免去了曹洪的死罪,但还是将曹洪一撸到底,将曹洪的爵位、官职全部削去,还没收了曹洪的全部家财、直接贬为庶民。
曾经威风凛凛的一代名将,就这样沦为了一无所有的普通百姓。
(三)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曹洪作为曹操时期的元老重臣,在朝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和深厚的人脉资源。
如果仅仅是因为小气、不愿意借钱给太子曹丕,曹丕也不可能对曹洪下如此狠手。曹丕之所以下决心要除掉曹洪,只是因为曹洪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根据《而三国演义》记载,曹丕他老爹曹操想代汉而立的主要障碍就是荀彧,而曹丕上位的主要对手就是曹植。
想当年,荀彧作为曹操的第一谋士,定战略、举贤能、稳后方、辅朝政,为曹操一统北方做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但荀彧支持曹操是为了恢复大汉基业,最后因反对曹操称魏王、加九锡而事实上已经分道扬镳;
想当年,曹植作为千年一遇的天下第一才子,时时处处压曹丕一头,甚至差一点成为第一继承人,搞得曹丕很郁闷;如果不是三国第一毒士贾诩站队曹丕,曹丕基本上就“告别政坛”了。
好巧不巧,曹洪恰恰就与曹操曹丕的这爷俩的这两个死对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曹洪有一个漂亮女儿,美貌出众,嫁给了荀彧的小儿子荀粲,二人情深意笃,还给后世留下一个“分钗断带”的成语;而荀彧的大儿子荀恽则是曹植的坚定支持者。【】
这就比较要命了!
在曹丕眼里,你曹洪忠于曹操,甘心替曹操去送命,这与我曹丕有半毛钱关系吗?
当时,曹丕已经踩着曹植登上了曹魏太子的高位,他缺钱吗?他要借的是那100匹绢吗?他要看的是你曹洪的态度。
曹丕找曹洪借钱,实际上是给曹洪一个表忠心的机会!
比如,齐桓公对大内总管竖刁抒情:“我真喜欢你呀,简直一时一刻都离不开”;竖刁回去就把自己一刀给宫了。齐桓公有一天觉得百无聊赖,就对御厨易牙感慨:“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易牙回家就把自己4岁的儿子剁了(据说易牙就是凭借一手好厨艺成为天下厨子们的祖师爷)【】
而曹洪就缺少竖刁、易牙的“觉悟”,干脆不吊当今太子。
这就比较难办了!
(四)性格悲剧的要害是往往不会给你留出觉悟的机会①忠诚有时候会成为包袱。
曹洪对曹操是绝对忠诚的。一旦认准自己要跟随的人,宁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这也许就是曹洪的性格,也是一般人所认定的优秀品质。
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仅仅忠诚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你所忠诚的曹操已经不在了。
严顺开小品《张三其人》
天已经变了。
面对曹丕已在伸出的橄榄枝,曹洪应该能明白曹丕的心思。
曹洪没有明确地站在曹丕这一边是可以理解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嘛,但曹洪没有及时展现出足够的政治智慧去化解这个矛盾就是曹洪的问题了。
②小气有时候会要命的
小气,不能说是曹洪的致命弱点。但这一性格弱点,却在他身处困境之时发挥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在抓钱方面的小气,往往会体现在做人上的刻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朝堂上下对于曹洪这个“守财奴”的指指点点,这让他在朝廷中树敌众多,不仅让他在人际交往中失去了人心,也让他在关键时刻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正如《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性无检度知足之分,而有豺狼无厌之质。”
在这种情况下,曹洪身上的任何一点瑕疵,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别人手中要你命的把柄。
职场如战场。曹洪的经历告诉我们,职场中仅仅依靠忠诚和功劳是不够的。需要崭露锋芒的时候,要像自荐的毛遂一样,敢于出头,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需要低调隐忍的时候,要像司马懿一样,收敛锋芒,审时度势。
冲动是魔鬼,盲目冲动更是收割自己的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