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抢!中企遭英方强制接管,百亿投资或血本无归,不给还要吃牢饭

青史楼兰 2025-04-16 16:52:45

在中美关税打的如火如荼之际,英国却出人意料地对中国企业“出手”了。英国议会经过讨论后决定,将强制接管由中资控股的英国钢铁公司。

此前,中国企业已向这家钢铁公司投入了上百亿元人民币。一旦被英国接管,这笔巨额投资极有可能血本无归。

不仅如此,英国还放出狠话,称那些不遵守此项接管规定的管理人员,将面临牢狱之灾。

在英国此时采取强制接管中资企业的举措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企图呢?

——【·英国钢铁集团·】——

196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国内14家核心钢铁企业收归国有并进行合并重组,由此诞生了英国钢铁公司,这也正是如今英国钢铁集团的前身。

在其辉煌时期,英国钢铁公司几乎独霸了国内钢铁产业,产能一度占据全国钢铁总产量的九成,员工规模更是高达26.8万人。

到了1988年,英国钢铁公司经历了私有化改革。此后,公司积极投入技术升级,重新在市场上获得了竞争力。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全球钢铁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困境,亚洲地区凭借低成本优势在钢铁市场上迅速崛起,与此同时,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也让英国钢铁集团的经营压力倍增,逐渐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往日的优势。

2019年,英国钢铁行业遭遇重创,英国钢铁公司因脱欧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美国加征的25%钢铝关税,以及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宣布破产。

就在此时,中国敬业集团以7000万英镑的价格,通过市场化的并购方式成功接手英国钢铁公司。

敬业集团承诺,在未来10年内将投资12亿英镑,用于该公司的现代化改造以及低碳转型项目。

敬业集团之所以选择收购英国钢铁,主要是看上了它的高端产品线,以及欧洲市场的渠道。

收购后,敬业集团通过引入国内管理经验、优化成本管控、开发新产品(如S460高强钢),使英国钢铁在2021年实现扭亏为盈,铁、钢、材产量较2019年提升30%-44%。

然而,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不断加剧、碳排放成本持续攀升以及美国关税壁垒层层加码,导致其每日亏损高达70万英镑。

在此背景下,敬业集团计划关闭位于斯肯索普工厂的高炉,以期遏制亏损态势。

这一决定直接触发了英国政府的战略警报。斯肯索普工厂作为英国目前硕果仅存的原生钢生产基地,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一旦该工厂的高炉熄火停产,英国将彻底丧失从铁矿石直接冶炼钢铁的能力,进而沦为七国集团(G7)中唯一需要依赖进口原生钢来满足国内需求的国家,这一变故无疑将对英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军工等关键领域造成直接且深远的冲击。

2025年4月12日,英国议会罕见在复活节休会期召开紧急会议,仅用6小时通过《钢铁行业(特别措施)法案》,授权政府接管英国钢铁公司的日常运营。

根据该法案的规定,政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包括强行进入工厂以维持生产运营、直接指定新的管理团队等。

甚至法案还明确规定,若企业方面拒绝配合相关措施,其管理层将面临最高可达两年的监禁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政府此前提出的5亿英镑援助计划要求企业转型为电炉炼钢,但敬业集团认为该模式难以持续而拒绝接受。此次接管行动表面上是维护就业与产业安全,实则暴露出英国在应对去工业化危机时的政策焦虑。

外交部在回应中强调,敬业集团作为民营企业始终遵循市场规则,中英双方应通过对话解决分歧,避免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

此次事件也折射出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中资企业在国外生存的现状。

——【·并非个例·】——

在美国,中资企业面临的安全审查愈发严厉。

以2005年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为例,尽管中方报价高出竞争对手6亿美元,美国国会仍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施压,最终导致交易失败。

这种以政治逻辑替代市场规则的做法,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尤为突出。

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将“是否由外国政府控制”“是否涉及关键基础设施”作为核心审查标准,其宽泛的“国家安全”定义成为中资进入敏感行业的“隐形壁垒”。

近年来,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不仅审查并购交易,还对中资企业的日常运营加强监控,甚至以“技术泄露风险”为由限制科研合作,这种将经济行为政治化的倾向,导致中企在美投资环境趋紧。

在印度,中资企业则深陷政策“迷雾”与执法“陷阱”。莫迪政府频繁以税务调查、合规审查为名,对中企展开“精准打击”。

如2024年印度强行接管VIVO在印半数股权,指控其“逃税漏税”,却未提供实质证据。

这种“欲加之罪”的执法逻辑,与印度外资政策的模糊性密切相关——其《外汇管理法》和《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存在大量灰色地带,赋予官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对外资的限制已超出单纯的经济监管范畴:一方面通过提高关税、限制外汇汇出等隐性手段增加中企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在5G、半导体等战略领域强制要求“技术转移+本地合资”,甚至对中企技术人员签证设置隐性门槛。

这种“既要市场开放,又要技术垄断”的矛盾心态,导致中印经贸合作长期处于“半信任”状态。

总的来说,中资企业在国外的生存环境还是很艰难的,这就需要中企需在合规基础上,强化战略预判——对高风险地区采用“轻资产+本土化”模式,对技术封锁领域加大自主创新,同时善用国际法框架争取权益。唯有如此,方能在全球化逆流中捍卫中国企业的国际话语权。

0 阅读:34
青史楼兰

青史楼兰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