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枫
古人有云:“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这话,听起来温馨中带着几分古朴的智慧,但放在现代社会,有时候却让人不禁苦笑。
你辛辛苦苦,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大,就等着他们像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后,能为你遮风挡雨。
结果却发现,这树,怎么就光顾着自己往上窜,忘了低头看看脚下的根呢?
别急,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儿女长大后,为啥可能不那么“心疼”你,或许,这背后的故事,比你想象的还要幽默几分。
教育与“错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话,孟子老先生说得掷地有声,可咱们在实践的时候,是不是偶尔也会“跑偏”呢?
记得小时候,咱爸妈总爱说:“儿啊,你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
于是,我们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结果,书读多了,人却好像跟家里的事儿越来越远了。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错位”的教育。
咱们太注重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教他们如何感受爱,如何表达感恩。
《情感智商》里有句话:“爱,需要被看见,被感受,被回应。”
咱们父母,有时候就像那默默奉献的园丁,只知浇水施肥,却忘了让孩子也参与进来,感受劳动的乐趣,理解付出的价值。
这样一来,孩子们长大后,或许能在事业上风生水起,但在情感上,却可能成了“情感小白”,不懂得如何心疼你。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幽默场景:
你指着满桌的饭菜说:“儿啊,妈做了一下午呢。
孩子抬头,一脸茫然:“哦,妈,你辛苦了,但我这会儿正忙呢。”
你哭笑不得,心里五味杂陈。
陷阱与“溺爱”“慈母多败儿”,这句俗语,听起来有些刺耳,但细品之下,不无道理。
咱们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结果一不小心,就滑入了“溺爱”的深渊。
例如,孩子小时候,想要啥就给啥,哪怕是天上的星星,也想方设法去摘。
这种无条件的满足,看似是爱,实则在培养一种“理所应当”的心态。
长大后,他们可能觉得,父母的一切付出都是应该的,自然也就少了那份心疼和感激。
举个例子,孩子工作后第一次发工资,兴冲冲地买了名牌包给你,你却说:“太贵了,下次别乱花钱。”
孩子一脸挫败,心里想:“我都这么努力了,你怎么还不满意?”
这,就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因为你没能正确接受并回应孩子的爱。
而孔子有云:“过犹不及。”
爱孩子,也要讲究个度,不然,这爱就成了束缚,让孩子无法健康成长,也无法学会如何去爱别人。
网络与“距离”挑战“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这句话,道出了现代家庭的一个痛点。
网络发达时代,信息发达,孩子们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但同时也越来越难以触及。
他们忙着刷视频、打游戏、社交聊天,却忘了抬头看看身边那个默默关注着自己的身影。
曾经有个网络热点,一位母亲在儿子生日时,精心准备了一桌饭菜,结果儿子全程低头玩手机,连蛋糕上的蜡烛都没空吹。
母亲无奈又心酸,这一幕,触动了无数人的心。
《心理学与生活》中提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需要时间和情感的投入。”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或许都忽略了这一点。
孩子们不是不心疼你,只是他们习惯了用网络的方式表达情感,而忘记了最直接的交流方式。